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儿童的角膜地形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屈光不正儿童 5 1例 93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 ,记录角膜地形图形态 ,对角膜地形图参数SRI、SAI、ACP、PVA等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角膜地形图形态以对称蝴蝶结形所占比例最大 ,其后依次是圆形、非对称蝴蝶结形、不规则形 ;远视组与近视组的SRI值、ACP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角膜地形图形态与眼散光关系密切 ;角膜不是形成儿童屈光不正的主要因素 ;角膜地形图参数PVA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在屈光手术术后预防圆锥角膜中的意义.方法 拟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矫正双眼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502眼.按照圆锥角膜早期诊断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经角膜地形图筛选出的可疑圆锥角膜40眼不予手术,圆锥角膜阴性462眼病例屈光手术后经2年观察,无1例病人出现圆锥角膜并发症,且矫正视力稳定.结论 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准分子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近视患者中评价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设计:回顾性、观察性、连续性临床病例研究。受试者:70例近视患者的140只眼。方法:回顾显性屈光结果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屈光力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的描记实验指数:角膜前部表面的最佳拟和球面(BF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利用检影验光在筛查与诊断圆锥角膜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利用检影验光观察瞳孔区影动形态异常方法诊断为疑似圆锥角膜病例32例53只眼,经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明确诊断是否相符,并对诊断不符合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检影验光筛查诊断为疑似圆锥角膜32例53只眼中,经角膜地形图仪确诊圆锥角膜27例43只眼,不符合5例10只眼,不符合的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与散光,高度不规则散光引起的异常检影影动干扰所致。检影验光未诊断为疑似圆锥角膜的11只眼中,经角膜地形图仪确诊圆锥角膜4只眼,不符合的主要原因为圆锥角膜病变程度轻,病变位于周边角膜及散光度数较低,检影异常影动不明显。[结论]在角膜地形图检查对高度近视散光人群普查难以实现时,检影验光中影动形态异常反映了圆锥角膜的主要特征,对筛查圆锥角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诊断圆锥角膜19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武强  刘伟民  黄建忠  沈降  林慧萍 《广西医学》2008,30(12):1855-1857
目的 探讨应用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诊断圆锥角膜.方法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对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角膜散光大于200以上的1 960例(3 920眼)患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应用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筛查出圆锥角膜19例28眼,而Htunphrey角膜地形图仪筛查出圆锥角膜11例(18眼).两种仪器筛查圆锥角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可以更早地诊断圆锥角膜,提高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安全性,并为圆锥角膜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角膜性屈光状态及其变异。方法:选取视网膜玻璃体疾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25例(25眼),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其角膜中央区前及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散光度、和散光轴向,对所测数据做统计分析和比较性研究。结果: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角膜前、后表面5.00 mm区域术后1周散光度、散光轴向与术前相比明显加大(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无明显影响,对角膜散光度及角膜散光轴向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改变的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0例(30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受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的患者在术前l d、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术眼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度、散光轴向和不规则散光度,并分析不同手术因素对角膜前表面屈光性状的影响.结果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引起角膜前表面周边部术后1周屈光度显著减小(P<0.01);中央部散光度显著增加;散光轴向向加压块中点轴向偏移,术后1周中央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规则散光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手术中环扎带的长度和加压块的宽度与各屈光参数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后的角膜前表面屈光改变以短期为主.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减小对角膜形状的改变,以保证术后的视觉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近视眼角膜散光与全眼散光的相关性以及散光与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422眼)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角膜地形图仪检查并记录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屈光度和轴向;以手工检影验光记录近视屈光度、全眼散光屈光度及轴向。分析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的相关性以及近视程度与散光的关系。结果角膜散光与全眼散光的散光度符合率分别为35·5%(两者相差的绝对值≤0·25D)和66·4%(两者相差的绝对值≤0·50D),散光轴向符合率为34·4%(两者相差的绝对值≤5°)和54·0%(两者相差的绝对值≤10°)。角膜散光与全眼散光呈高度相关性(P=0·000)。高度近视眼组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程度与轻、中度近视眼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检查可以作为全眼散光的粗略评估和参考,但近视散光眼的矫治须以检影验光结合插片为标准。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变化的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2例(66眼)翼状胬肉患者按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分为三组:Ⅰ组(19只眼)<2.5mm,Ⅱ组(32只眼)2.5~3.5mm,Ⅲ组(15只眼)>3.5mm,并对66眼行胬肉切除加0.04%丝裂霉素棉片贴敷加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散光,三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散光,Ⅰ组患者散光较小,Ⅱ、Ⅲ组患者散光较大;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变化:Ⅰ组无明显变化。Ⅱ、Ⅲ组变化显著(P〈0.01〉,即术后视力提高,散光度减轻,屈光力差减小;术后复发:Ⅰ组1例复发,占5.56%,Ⅱ组2例复发,占6.1%;Ⅲ组4例复发,占26.67%,且2例患者因留下角膜薄翳而影响术后视力。[结论]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时,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情况,从而提高视力,当其侵入角膜达2.5~3.5mm时是手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近视散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 PARK)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变化及与视力关系 ,探讨 PARK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 1 4例 ( 345眼 )近视散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PARK术后 ,角膜地形图 Simk差值有显著性改变 ,角膜地形图形态主要表现为 :圆形及椭圆形 (规则形 )、哑铃形、半环形及中央小岛形 (不规则形 ) ,各型随时间及用药而改变 ,形态与最佳视力有着一定关系。结论 :PARK对近视散光治疗是有效的。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的连续检测有助于角膜表面形态的评价、合理调整用药对疗效预测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折叠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对22例无晶体眼行折叠型人工晶体悬吊术,运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角膜形态及角膜表面散光值(CYL)、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R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AI)。结果术后角膜地形图图形显示,与手术切口的位置相对应处角膜变陡峭,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周、1月与术前相比CYL、SRI、SAI均增大,差异有显著意义(F=21.810~26.563,t=3.669~7.547,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全面反映角膜形态变化,无晶体眼人工晶体悬吊术后角膜地形图图形改变明显,但术后3月趋于稳定;角膜屈光状态在术后3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患者后对在视力、术后散光、有无眩光、角膜地形图等方面的观察。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40只近视散光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术治疗者20例4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后第1天和3个月两组的裸眼视力、残留散光有无眩光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裸眼视力1.2以上者术后第1天分别为38眼和32眼(u=2.88,P〈0.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38眼和34眼(u=2.12,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残留散光(0.24±0.19)D,对照组残留散光(0.51±0.39)D(u=5.879,P〈0.01);术后3个月无眩光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u=2.1,P〈0.05);术后3个月角膜地形图分析均称型试验组为40眼和对照组为36眼(u=2.899,P〈0.005)。结论对于近视散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较常规LASIK术治疗效果更好,具有视力恢复更快、术后视力更好、残留散光更少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更均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散光与检影验光测得散光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角膜地形图和带状光检影镜两种测量方法,对50例(100眼)复性近视散光眼患者进行检查并比较。结果:(1)散光轴向分布,检影验光100眼中散光64眼,其中循规性散光51眼(79.69%);逆规性散光11眼(17.18%);斜轴性散光2眼(3.13%)。角膜地形图测量100眼中,循规性散光77眼(77.0%);逆规性散光19眼(19.0%);斜轴性散光4眼(4.0%)。(2)检影验光散光为0~-2.5D,角膜地形图测量散光为-0.25~-3.07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影验光散光轴向为167.18±38.61,角膜地形图测量散光轴向为169.31±35.6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检查可对角膜做精确测量,但全眼散光仍以检影加插片、患眼接受的散光度数及散光轴向作为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选取偏高角膜曲率及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眼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偏高角膜曲率伴近视眼男15例27眼,女14例26眼,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男与女各15例30眼(采用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测量偏高角膜曲率为46.02~47.82 D,正常角膜曲率为41.35~45.61 D,且角膜地形图均未提示有圆锥角膜的近视眼),对两组资料的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散光、眼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偏高角膜曲率与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眼的角膜厚度、眼压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两组最大子午线屈光力(Simk1)、与其呈垂直子午线屈光力(Simk2)及最小子午线屈光力(Mink)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屈光度、角膜散光(△k)、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偏高角膜曲率伴近视眼的角膜厚度及眼压值均低于正常角膜曲率伴近视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散光增大的变化及处理时机.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乐清市第三人民医接LASIK术后散光值增大的近视患者20例(38眼)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患者LASI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后散光度、角膜前散光度以及术后1、3、6个月平均散光状况.结果 ①LASIK手术前后等效球镜[(-6.13±2.92)D比(0.44±0.34)D]、散光值[(0.94±0.42)D比(0.23±0.17)D]、角膜中央厚度[(533.29±27.19)mm比(455.08±22.39)mm]及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力[(-6.53±0.32)D比(-6.95±0.38)D]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②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3mm区散光值[(0.53±0.19)D]高于术前[(0.42±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5 mm区散光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3 mm区散光度[(1.18±0.55)D]及5mm区散光度[(1.23±0.71)D]均低于术前[(1.58±0.62)、(1.54±0.52)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④后1、3、6个月全眼散光度及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个月全眼轴向及角膜轴向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出现散光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膜基质床泪液分泌过多以及角膜瓣发生水肿,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度及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是处理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术前及术后Pentacam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8例(22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患眼外观、视力及Pentacam参数.结果 22例患眼术后外观均有改善.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平均屈光度均较术前提高,而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表面变异系数(ISV)均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最佳矫正远视力及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可改善翼状胬肉患者患眼外观,降低角膜前表面散光及ISV,升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平均屈光力,而角膜后表面散光、屈光力及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未发生改变,且未影响前房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对 331眼近视病人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病人的角膜屈光力 ,再用带曲率计的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屈光力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屈光力平均为 4 4 .10± 1.5 7D ,使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平均为 4 3.2 5± 1.5 5D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9.98,p<0 .0 0 1) ,散光度及轴向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作LASIK等手术不宜将角膜曲率计作为检查角膜屈光力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应使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测量 ,以免影响手术的选择及精确手术结果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角膜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对202例(400眼)近视患者进行检查,测量患者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屈光力、前突极值及角膜厚度.各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角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成负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各参数之间有相关性(P<0.05),与角膜前表面各参数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之间成显著正相关(r=0.901,P<0.01),但前突极值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成负相关(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前表面高度值成负相关(P<0.01).结论:近视眼患者近视程度越大,角膜越薄;通过角膜厚度可以推测角膜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或许会成为临床筛查早期圆锥角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进行圆锥角膜筛选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对3213例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进行圆锥角膜筛选检查。结果筛选出62例圆锥角膜患者,104只眼(亚临床期42眼、临床期42眼及角膜后圆锥20眼)。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系统可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常规进行圆锥角膜的筛选,早期诊断圆锥角膜并鉴别筛选出后圆锥角膜,同时提供病变在角膜上的地形分布,避免对患者进行斜弱视治疗或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20.
邵利琴  杨亚波  冯蕾 《浙江医学》2009,31(3):336-337
角膜是主要的屈光成分之一,其屈光力占人眼屈光力的3/4。准分子激光手术是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组织的消融作用,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及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全眼球屈光力的目的。全面深入研究和了解角膜形态及全眼球的屈光状态和视觉质量对于提高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Q值对于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引导效果在临床上已得到肯定,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对在我院行近视屈光手术的79例(158眼)患者的双眼Q值差异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