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微乳透皮给药载体的制备及透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燕  邱碧菡  潘林梅 《中国药房》2011,(37):3528-3530
目的:介绍微乳透皮给药载体的制备及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文献,综述了微乳的形成机制、透皮给药载体的作用、微乳的制备及其载体的透皮吸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结果与结论:微乳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混合膜理论和增溶理论;其透皮给药载体的作用包括促透皮作用和缓释及降低药物刺激性作用;可通过基于相图的自发乳化法、转相乳化法、相转变温度乳化法、机械法制备微乳;药物、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化学促渗剂等因素可影响微乳载体的透皮吸收。微乳透皮给药载体在制备时要考虑其透皮吸收的效能,从透皮影响因素等方面综合考察,使其发挥透皮给药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微乳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液-液分散体系,主要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4部分组成。微乳的形成是自发过程,只要各部分的组成合适,即可形成均匀透明或微呈乳光的液体。微乳粒径均匀,一般在10~100nm范围,根据结构可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作为药物载体,微乳给药体系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通常来说,O/W型微乳可以增加亲脂性药物的溶解度,W/O型则可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时间,起到缓释作用。微乳还可对难溶性药物起增溶作用,以制成复方制剂。微乳粒径小,可采用过滤灭菌;热力学稳定,则易于制备和保存。微乳作为药物载体,还具有低黏度、吸收迅速、靶向释药的特点,并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下面主要从口服、注射、经皮、眼部、鼻腔、齿根、胃内灌注等给药途径综述微乳在药物传递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韩冰 《中国药师》2010,13(5):679-681
目的:制备甲氧沙林微乳透皮给药系统,对其体外理化性质及透皮行为进行考察。方法:分别以聚氧乙烯蓖麻油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乙酯为油相,水相溶液逐滴加入油相的方法制备甲氧沙林微乳,并对其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稳定性等进行了考察。采用Valia—Chien水平扩散池考察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结果:制得的甲氧沙林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90.5±8.2)nm。12h的累积释放量为(1023.00±56.92)μg·cm^-1。结论:甲氧沙林微乳质量稳定,具有良好的体外透皮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Xiao YY  Liu F  Chen ZP  Ping QN 《药学学报》2011,46(6):720-726
通过电解质氯化钠(NaCl)的加入,制备含水量高、载药量高且透过能力强的氟尿嘧啶(5-Fu)W/O型微乳,并研究其体外透皮特性及皮肤刺激性。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AOT)为表面活性剂,Tween 85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NaCl溶液至油相中,形成空白微乳后直接加入5-Fu粉末,即形成5-Fu微乳。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单位面积的透皮累积透过量(Qn)为指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考察微乳处方中含水量和载药量对离体鼠皮透过量的影响,优化处方。以表面张力、黏度和电导率为指标,研究NaCl/AOT-Tween 85/IPM微乳的理化性质,并对最优处方的皮肤刺激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5-Fu微乳的优化处方为含药0.7%(w/v),0.05 mol·L-1 NaCl溶液50%,混合表面活性剂(AOT/Tween 85,Km=2)20%,油相29.3%。12 h累积透过量为(2 013.4±41.6)μg.cm-2,分别为0.7%药物水溶液和2.5%(w/w)市售乳膏(O/W)的20.23倍和10.38倍。该微乳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5.
微乳液相色谱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守尧  姚育法 《中国药师》2009,12(7):884-886
微乳是由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水相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黏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水油混合系统。油相液滴(droplets)包裹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层并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形成O/W型微乳;表面活性剂包裹水性液滴并分散在油相体系中形成W/O型微乳。微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剂学方面,用于药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微乳的粒径通常小于100nm,用于色谱流动相的微乳粒径可以小于10nm。微乳可以作为薄层色谱的展开剂和毛细管电泳的分离介质,也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通常我们将以微乳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称为微乳液相色谱法(microemuls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ELC)。  相似文献   

6.
《药学学报》2009,44(5):540-547
以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 (AOT) 为主要表面活性剂,制备氟尿嘧啶油包水型微乳制剂,以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依据微乳区域大小, 初步筛选微乳处方;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研究氟尿嘧啶的透皮速率,以单位面积的透皮累积渗透量 (Qn) 为指标, 考察微乳处方中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水相比例、混合表面活性剂比例、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和载药量对离体鼠皮透皮吸收的影响, 优化处方。结果表明,氟尿嘧啶微乳的优化处方为含药0.5%(w/v),水30%,混合表面活性剂(AOT/Tween 85, Km = 2)20%, 油相(IPM)49.5%,经皮渗透符合一级速率方程,12 h累积渗透量为(1 355.5 ± 41.1)μg·cm-2, 分别为0.5%药物水溶液和2.5%(w/w)市售乳膏(O/W)的19.1和7倍。水/AOT/Tween 85/IPM微乳系统能促进5-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 可以作为氟尿嘧啶等亲水性但水溶性差和渗透性差的药物的新型经皮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7.
<正>微乳(microemulsion,ME)是由水、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的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溶液系统。微乳属于胶体分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均匀,外观透明或近似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按结构可分为油包水(W/O)型、水包油(O/W)型和双相连续型微乳。  相似文献   

8.
水包油型微乳形成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影响O/W型微乳形成的主要因素。方法选用丁酸乙酯、油酸乙酯和豆油作为油相 ,Tween 80、Tween 2 0和Labrasol作为表面活性剂 ,乙醇、1,2 -丙二醇和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 ,通过滴加法绘制假三元相图 ,以O/W型微乳区大小为指标考察各因素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结果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离子强度、添加剂和温度对微乳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结论O/W型微乳能够作为药用载体。  相似文献   

9.
董平  吴娟  沙先谊  方晓玲 《药学实践杂志》2010,28(6):418-421,425
目的制备吡罗昔康微乳并考察其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采用Lauroglycol FCC为油相、Labrasol、Cremo-phor EL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P、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绘制伪三元相图,制备吡罗昔康O/W微乳。采用智能透皮实验仪,大鼠背部皮肤作为透皮模型,HPLC测定药物透皮浓度,研究吡罗昔康微乳的透皮特性。结果本实验中微乳较优处方含:吡罗昔康0.5%,Lauroglycol FCC10%,Labrasol、Cremophor EL、Transcutol P各13.3%及水50%,吡罗昔康渗透速率可达10.04±1.73μg/(cm2.h)。结论吡罗昔康微乳有很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吡罗昔康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0.
微乳系统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微乳透皮给药的渗透机制,微乳的各组分及结构对透皮渗透的影响和微乳中加入促渗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苦参碱微乳的制备及透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苦参碱微乳透皮给药系统,对其理化性质及透皮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以苦参碱、磷脂、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肉豆蔻酸异丙酯和去离子水为主要成分,水相溶液逐滴加入油相的方法,制备苦参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Valia-Chien扩散池考察苦参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结果:制得的苦参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120nm,外观圆整均匀,24h的累积释放量为(1056.1±74.9)μg/cm^2。结论:苦参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为苦参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2.
蔡霞  吕竹芬  陈燕忠 《中国药房》2010,(33):3121-3123
目的:制备盐酸氟西汀(FLU)微乳并考察其对离体大鼠的透皮能力。方法:筛选空白微乳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等的组成及质量比,制备FLU微乳并考察其粒径及分布等指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微乳的透皮速率,考察油相含量、混合表面活性剂含量及载药量对透皮吸收的影响以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空白微乳组成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乙二醇羟硬脂酸酯15(SolutolSH15)/聚乙二醇(PEG)400/水;样品平均粒径为44.6nm,呈正态分布,多分散系数为0.317;最优处方为FLU/IPM/SolutolSH15/PEG400/水(1∶9∶20∶20∶39),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稳态透皮速率平均值为(128.96±0.32)μg·cm-2·h-1。结论:所制FLU微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可进一步开发为FLU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3.
<正>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一种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其对脂溶性药物有增溶作用和较好的经皮渗透性,非常适合做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凝胶剂是随着现代药剂学发展研究的较多的一种透皮给药新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的综述了油包水(Water in oil,W/O)型微乳的制备方法、鉴定和质量评价,对于W/O型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在口服、经皮、注射及眼用给药途径中的应用加以论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高黏附性的丁香酚微乳凝胶,以提高丁香酚的透皮渗透性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表观溶解度评价丁香酚在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以筛选微乳的处方组成。以油酸乙酯为油相,Solutol HS15为表面活性剂和PEG 400为助表面活性剂,纯化水为水相构建伪三元图。评价微乳的pH值、电导率、黏度、粒径和药物浓度。通过甘油润湿的卡波姆940配制成微乳凝胶,并评价微乳凝胶的pH值、粒径、黏度和药物浓度。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对丁香酚微乳凝胶的体外释放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之比为1∶1时,形成的微乳区域最大;微乳(F3)的球体尺寸为83.27 nm,含量稳定。加入0.5%卡波姆940和6%甘油制得外观均匀、透明的微乳凝胶,微乳(F3)黏度为106.8 mPa·s,微乳凝胶(FG3)黏度增加到15.7 Pa·s。体外经皮渗透试验表明丁香酚对照品溶液、微乳和微乳凝胶的经皮累积渗透率依次增大,微乳凝胶(FG3)渗透12h后丁香酚经皮累积渗透量为55.08%。家兔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其在家兔皮肤上没有刺激或诱导炎症。结论丁香酚微乳凝胶比丁香酚对照品溶液、丁香酚微乳具有更好的应用性和稳定性,有望成为丁香酚的新型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棕榈氯霉素卵磷脂O/W型微乳制剂的制备与含量检测。方法用十六酸异丙酯溶解棕榈氯霉素作油相,卵磷脂和吐温80混合作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O/W型微乳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棕榈氯霉素含量的测定。色谱条件:C18柱(250 mm×4.6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液,柱温25℃,流量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1 nm,进样体积20μl。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棕榈氯霉素卵磷脂O/W型微乳制剂及较好的含量检测方法。讨论棕榈氯霉素可以制成卵磷脂O/W型微乳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利多卡因——卵磷脂微乳处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莹  吉小欣  高申  刘毅清 《药学实践杂志》2004,22(3):141-143,155
目的 :以卵磷脂微乳为载体 ,制备利多卡因透皮给药系统。方法 :伪三元相图考察油包水型微乳形成区域 ;测定微乳黏度 ,正交分析法筛选微乳处方 ;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微乳中盐酸利多卡因浓度。结果 :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Km(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用量比 )对微乳形成区域有显著性影响 ,正丙醇和异丙醇所形成的微乳区较大 ;低纯卵磷脂微乳形成区域较高纯卵磷脂大 ;醇的种类对微乳的黏度均有显著的影响 ,Km 对微乳的黏度有较大影响。选定紫外检测波长为 2 6 2nm ,盐酸利多卡因浓度在 0 .0 2~ 0 .5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9)。平均回收率 ( 10 0 .17± 0 .16 ) %。日内差与日间差分别为 0 0 137±0 0 12 1,0 0 119± 0 0 115。结论 :选择混合表面活性剂利于制备微乳 ,醇的种类与用量对于利多卡因透皮微乳体系处方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草乌甲素微乳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选择适宜比例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相,制备草乌甲素微乳制剂,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优化处方,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 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各相的比例,以微乳区域大小为指标,考察优化微乳的处方.测定草乌甲素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结果 草乌甲素微乳制剂中药物的溶解度极大提高,乳液滴的平均粒径为53.6 nm.结论 制备了O/W型草乌甲素微乳,为开发草乌甲素透皮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微乳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与脂质体透皮给药相比,微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包封率小、磷脂易氧化等缺点,具有热力学相对稳定、粒径小、能自发形成等优良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微乳透皮给药系统促渗作用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长春西汀微乳的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的考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选择适宜比例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相制备长春西汀微乳制剂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经皮渗透量,优化处方,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刺激性进行研究。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各相的比例,以经皮稳态渗透流量为指标,利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处方,并考察优化微乳的pH、粘度、电导率、折光率、粒径分布等理化性质。采用MTT法考察微乳制剂对人体皮肤细胞系模型Hacat细胞的毒性。结果O/W微乳在相图中的区域随着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单纯形网格优化法预测的指标值与实测值相近,所得的优化微乳性质稳定,对Hacat细胞无刺激性,与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长春西汀微乳制剂中药物的溶解度极大提高,经皮稳态渗透流量显著增大,安全稳定,可作为经皮给药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