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我们对6例剖宫产术中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出血患者,在输液、补血、扩容等同时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与卵巢动脉子宫支,取得了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6~32岁,平均28.5岁。其中胎盘早剥致子宫卒中2例,子宫收缩乏力3例,胎盘部分植入1例。出血量1800~3500ml,平均2600ml。6例均行子宫动脉上行支与卵巢动脉子宫支结扎,其中1例胎盘部分植入患者同时用刮匙清理宫壁,肠线“8”字缝合。 手术方法:①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术者以左手垫在左侧子宫下段后壁处,用大弯无创伤缝合针自子宫横切口下子宫肌层(子宫边缘1~1.5cm处)进针(不穿到子宫内膜),在子宫血管外1cm处出针,然后用无创伤缝合针(亦可用大弯针,7号丝线或0号肠线)结扎。若结扎右侧子宫动脉上行支,亦将右手置于子宫右后壁,但从子宫血管外侧进针,右侧肌层出针。②结扎卵巢动脉子宫支:对子宫体部出血和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欲保留生育机能者可行双  相似文献   

2.
正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因其位置固定、直径较大,且不随血压变化,便于各种体位穿刺和导管固定,以及较少的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1]),成为穿刺之首选部位。本文就其穿刺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解剖基础SCV是腋静脉的延续,全长约3~4 cm,宽约1~2 cm,以前斜角肌下端内、外侧缘为标志分为3段,胸锁关节上缘为SCV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点,SCV呈轻度向上的弓形与锁骨内1/3段几乎  相似文献   

3.
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血液供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贵亮  林昂如  邵岩 《山东医药》2002,42(20):10-12
对10例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完整解剖分离5cm,然后经右侧股动脉灌注墨汁福尔马林混合液,再在手术显微镜下仔细解剖,观察缝匠肌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1cm内墨染动脉的数目,并测量其外径,计算平均动脉外径及动脉横截面积和,最后对各肌肉蒂在髂骨附着处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进行比较。结果: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以及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双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的中位数(Md)和四分位数间距(OR)分别为:0.0851(0.0284)mm^2、0.0831(0.0427)mm^2、0.1673(0.0947)mm^2。经统计学处理,缝匠肌蒂髂骨瓣、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分别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双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而缝匠肌蒂髂骨瓣与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在髂骨附着处1cm内动脉横截面积总和无显著性差异(P=0.156)。因而认为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双肌蒂髂骨瓣比缝匠肌或阔筋膜张肌单肌蒂髂骨瓣有更多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4.
卢延  张雪哲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1):725-729
肾血管系统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肾脏的血供来自肾动脉,单支或多支,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下方的1.5 cm处,相当第1~2腰椎水平。右肾动脉开口略高于左肾动脉。肾动脉呈水平走向肾门,在肾窦或肾门处分前后两支,各支又分肾段分支。前支分上,中,下段,后支分尖,后段,分布于相应的肾段。肾段动脉的分支,自叶间动脉经过逐级分支后,在皮,髓质的交界处呈弓形弯曲,为弓形动脉,最后呈放射状排列,无吻合支。肾内血液的回流即在此处与弓形静脉内部汇合。少见的情况是,每侧可有2~3条肾动脉均起自腹主动脉,根据胚胎学研究,多支肾…  相似文献   

5.
徐景云  聂仁丽 《山东医药》2007,47(17):15-15
例1,女,60岁,因右乳肿块1 a就诊。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2 cm×2 cm质硬肿块,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乳肿块活检快速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在全麻下行保留胸大、小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横行切口,腋窝清扫中发现背阔肌外侧缘有一束肌肉独成腱膜,自腋血管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静脉曲张的出血,至今仍少有满意的止血方法。1974年Lunderquist和Vang建议经皮肤肝脏穿刺门静脉造影时选择性插入导管堵塞胃食管曲张静脉,获得较好的暂时性止血效果。先作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排除动脉出血,并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应用低效镇静剂后,在局麻下将一长35cm的塑料套针,经肋间隙在腋中线前2cm处插向第12胸椎离椎旁线3~4cm处,肝缩小者向第11胸椎插入。去针芯后注射造影剂以证实套管在门脉分枝中,然后以一“J”形导线经套管插入门脉系统,循此而将套管导入门静脉。先作门脉测压及脾-门静脉系统造影,再用偏导系统将导管  相似文献   

7.
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不能缓解少数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作者评价冠脉成形术治疗 CABG 术后早期(≤90天)复发心肌缺血的效果。在 CABG 后2~90天,45例采用冠脉成形术治疗,包括8例因长时间心肌缺血的症状而紧急治疗者。在4例、10例和31例患者中分别有1支、2支和3支病变。CABG后冠脉造影发现心肌缺血复发的重要解剖机制是:静脉移植支完全闭塞12例(27%);乳内动脉闭塞3例(7%);静脉移植支狭窄13例(29%);乳内动脉狭窄10例(22%);病变远端冠脉无移植支血供4例(8%),冠脉病变位于移植支吻合远端3例(7%)。98%处病变接受成形术,其中91处(93%)获得成功;自身冠脉、静脉移植支和乳内动脉的病变(41处、46处和11处)成形术之成功率分别为95%、89%和100%.84%患者达到完全再血管化。2例死于医院内,2例发生心肌梗塞。另2例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左结肠动脉(LCA)的外科解剖,探讨保留LCA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施行腹腔镜下保留LCA的结直肠癌NOSES手术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术中对LCA的外科解剖进行了观察与记录,结合手术录像分析LCA的外科走行与解剖分型,探讨保留LCA的操作技巧和临床效果。 结果所有病例LCA均从肠系膜下动脉(IMA)左侧发出,LCA发出处至IMA根部的平均距离为(3.5±1.1)cm;75.9%(41/54)病例LCA向外走行时自肠系膜下静脉(IMV)前方与其相交,24.1%(13/54)自IMV后方与其相交;LCA自IMA单独发出者(Ⅰ型)23例(42.6%),LCA与乙状结肠动脉(SA)两支共干者(Ⅱ型)9例(16.7%),LCA与SA、直肠上动脉(SRA)三支共干者(Ⅲ型)19例(35.2%),LCA、SRA与两支或两支以上SA多支共干者(Ⅳ型)3例(5.6%),本组未见LCA缺如病例。8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例(2.4%)术后出现了吻合口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进行了回肠造瘘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4±3.4)d。 结论LCA的外科走行多样,解剖变异复杂;腹腔镜下保留LCA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精细解剖、耐心操作。腹腔镜结直肠癌术中保留LCA操作与NOSES技术相结合,有望将损伤控制、功能保护、微创治疗的外科理念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9.
自1983年1月以来,我们应用肩胛部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后疤痕挛缩4例,均获成功。初步报告如下。一、应用解剖肩胛部皮瓣的血供来自旋肩胛动脉及其分支。故其血管蒂可选用旋肩胛动脉或肩胛下动脉。肩胛下动脉起源于腋动脉第三段,向内下方行走后分为旋肩胛动脉及胸背动脉。旋肩胛动脉自前向后由三边形肌间隙穿  相似文献   

10.
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 (ESV)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的方法。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1月 ,共 44例病人 ,男 2 6例 ,女 18例 ,年龄 37~ 82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3例 ,Ⅱ°~Ⅲ°房室传导阻滞 11例 ,其中双腔起搏器 2 8例。方法 X线下 ,用 18G针 ,于锁骨下第一肋外 2~ 3cm进针 ,与水平面成 45度 ,针头指向肋锁交界处锁骨下第一肋外缘至内缘间 ;若无回血 ,针头逐步向胸骨侧移动 ,范围 2cm ;针头始终触及第一肋是保证穿刺安全和成功的标志。另采用HP 5 5 0 0型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仪 (CDFI)测定 2 5例正常成人ESV和腋静脉内径和解剖位置 ,探查部位在右上胸第一肋和第一肋以下。结果  44例病人共穿刺 47例次均成功 ,其中ESV 46例次和腋静脉 1例次。每例穿刺次数 1~ 5次 ,平均 3次 ;进针深度 2~ 4cm ,平均 2 5cm。经皮穿刺点距锁骨 3~ 4cm ,针头入锁骨下静脉时距锁骨下 0 5~ 1 5cm。一例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无其他并发症。CDFI测定ESV的走行在肋锁交界处第一肋上方 ,位置固定。结论 本方法安全、成功率高 ,避免了锁骨下和头静脉的缺欠和并发症 ,适于安置各种起搏电极。CDFI可指导穿刺ESV。本法远期效果尚待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游离指动脉皮支皮瓣移植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对8例(8指)指端缺损患者按受区需要,在手指近节设计适当大小和形状的指动脉皮支皮瓣,解剖游离皮瓣边缘的浅静脉和指固有神经和指神经背侧支发向皮瓣的分支分别做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和感觉神经,解剖游离指动脉发向皮瓣的皮支并在指动脉皮支起始处切断,形成以指动脉皮支为蒂的游离皮瓣。皮瓣移植至指端修复创面,皮瓣上的指动脉皮支与手指远端的指动脉分支或主干吻合,皮瓣神经与指神经残端吻合,皮瓣的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软,两点辨别觉3~8mm。结论指动脉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皮瓣质地好,指端感觉恢复良好,且不损伤指动脉与指固有神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我们在乳癌根治手术中 ,采取保留部分胸小肌段 ,对防止和减轻患侧上肢水肿和皮下积液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临床资料 :本组 2 4例均为女性 ,年龄 35~ 6 8岁 ,平均42 .5岁。肿瘤发生在右侧 8例 ,左侧 16例 ;外上象限 19例 ,内上象限 5例。腋淋巴结肿大 5例。病理报告为腺癌 16例 ,导管癌 7例 ,髓样癌 1例。手术方法 :切断胸大肌后 ,将胸小肌筋膜及胸肌间淋巴结清除。在胸小肌下 1/ 3处切断并向上翻 ,然后解剖腋腔 ,清除腋部及锁骨下淋巴结和脂肪组织 ,将胸大肌及部分附着于胸壁的胸小肌与乳房一并切除 ,残留的胸小肌断端与胸壁缝合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椎动脉V3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以及与周围临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源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及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2±2.6)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1.9±0.4)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为(23.7±1.2)mm。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 mm、上项线下方30 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安全准确获取枕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方法,并观察在临床手术中应用该方法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至12月对10具尸头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于二腹肌后腹下缘、颈外动脉内侧缘、甲状腺上动脉上缘的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概率,测量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至颈动脉分叉部、下颌骨角和乳突尖的距离。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天津环湖医院6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采用以解剖三角区域为标志的相关喉上神经外侧支保护方法,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症状。结果 (1)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在解剖三角区域内的概率为95%(19侧)。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位于下颌骨角后方中位数0.34(-1.62~2.43)cm、下方1.28(-1.33~3.42)cm,乳突尖前方2.84(0.51~5.14)cm、下方4.51(2.82~6.39)cm,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1.64(0.57~3.78)cm。(2)对65例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喉上神经外侧支保护方法,随访术后3周至9个月均无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表现。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以解剖三角区域为标志,分离过程中不超过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2 cm;对于颈动脉分叉部位置较高或较低者,应避免跨过下颌骨角后方0.5 cm或乳突尖下方4.5 cm的范围进行动脉分离,可有效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都采用经静脉插入心内膜起搏电极法,其技术关健是起搏导管电极的安插和定位。本文介绍1983年以来作者为183例患者安插永久性右室心内膜起搏电极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心肌穿孔和导管断裂的粗浅体会。一、导管插入静脉径路的选择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首选头静脉。本组预选142例,成功118例。头静脉解剖位置恒定,体表标志明确,导管埋藏较深,局部较固定,电极不易因肢体活动牵拉脱位,又可在同一切口内安插电极导管及埋藏起搏器。我们一般取左锁骨中卢下1~2cm处向外延伸作水平切口长4~5cm,切口外缘达胸大肌和三角肌的肌间沟。沿肌间沟作斜形切口,虽有利于头静脉暴露,但影响术侧上肢的早期活动。在分离头静脉时,动作应轻柔,避免过多刺激后静脉收缩使导管难以插入。少散病人在导管插入头静脉约5~10cm处受阻,多半  相似文献   

16.
1984~1996年1月,我们对1~6岁儿童采用腋部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10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12年无再通及其它手术并发症。手术方法病人右侧卧位,左上肢屈曲安放于麻醉架上,充分显露腋窝顶部,左侧腋中线直切口,上起腋窝顶部,下止第5肋间,长约10cm。切开皮肤后,皮下游离两侧超过腋前、后线。切开第4肋肌,在壁层胸膜与胸壁间以剥离子钝性分离胸膜后,以手指继续分离至导管处。如游离中胸膜破损应缝闭。游离出动脉导管,在导管的两端分别以粗丝线结扎,中间用无损伤线缝扎。胸膜外放引流管1根接水封瓶,引流量15~50ml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部远端创面修复的可靠方法。方法选取3例第一跖背动脉Ⅲ型足部远端损伤患者,于足背设计皮瓣,供血血管取自足背动脉在第一、二跖骨基底处发出的皮支。皮瓣游离后切断足背动脉近端,沿第一跖骨与第一骨间背侧肌间向深面解剖显露第一足心动脉,并向远端游离适当长度,形成以第一足心动脉为蒂的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远端创面。结果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皮瓣面积为3.5cm×2.0cm—8.0cm×6.0cm。随访5~6a,皮瓣平整美观,成活情况良好,患者行走功能正常,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以第一足心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远端部位创面效果好,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18.
Zhang LR  Xu DS  Liu XC  Wu XS  Ying YN  Dong Z  Sun FW  Yang PP  Li X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117-1123
目的 在冠状动脉CT图像上分析测量成人血管直径与血管分叉的生体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方法 选择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图像质量优秀、血管完全正常的526例成人为观察对象,测量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自开口至直径2 mm处每间隔1 cm处的管腔直径,计算管腔渐变率;测量大的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后降支、左室后支(直径大于2 mm)开口直径,与同平面交角的主支血管直径和其上方1 cm处主干血管的直径以及分叉的角度.结果 前降支管径从开口的平均3.92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7.7%(男性7.0%,女性8.4%),管腔在距开口3 ~5 cm处变化率最大,达8.0%~10.0%;回旋支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57 mm经过13 cm后移行为2.10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9.7%(男性9.6%,女性9.7%),开口至近端3 cm处管径变化率约3.0%,其后各点变化在8.3%~10.7%;右冠状动脉管径从开口平均的3.97 mm经过18 cm后移行为2.15 mm,呈逐渐变细的趋势,所有管腔的平均变化率为5.1%(男性4.9%,女性5.3%),开口至10 cm处管径变化率<4.0%,其后变化率加大,在6.1%~15.2%之间.前降支与对角支、回旋支与钝缘支、右冠状动脉与后降支(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与锐缘支的夹角分别约为50°、55°、66°和76°.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生体上测量冠状动脉,获取三支主干血管的渐变率与最大渐变部位以及冠状动脉血管分叉的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冠状动脉应用解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系将食管上段和直肠远端以外的整个消化道、胰腺、胆囊和脾脏的末梢血液运输至肝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腺颈部后方汇合形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汇入脾静脉,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汇合处。门静脉长约6~8 cm,直径约1 cm,在肝门处分为肝内门静脉左右支。流入肝血窦的门静脉血通过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20.
在乳腺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过程中神经、血管的保护尤其重要,我院2003年6月~2005年10月间,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时,共有47例患者采用从腋静脉鞘分离解剖保护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减少或避免其神经的损伤及患者术后神经损伤所引起的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