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学习仲景方用甘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124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绝非仅“调和诸药”而已,作为君药或臣药自有其独特功效,不可等闲视之。现通过对仲景方的学习和运用,谈一些体会,并祈高明正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汉代名家张仲景医方中峻猛药物配伍特点,分别举例介绍峻药与峻药配伍、峻药与缓药配伍、药性相反药物配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刘启廷,男,主任中医师,原山东省临沂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山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外感热病、肝胆病及疑难杂病等。 相似文献
7.
9.
在研究《金匮要略》时注意以《伤寒论》条文的解读相辅,是正确理解医经原义的重要方法。本文举病证、治则、方药三方面为例,具体论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11.
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伤寒之“寒”字释“正”为合法,义改邪归正,即正伤而致诸病,否则会使“伤寒”狭隘化,违背仲景“伤寒”之本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的方法论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而最能体现中医学经典论特质的,应该说还是中医经典,学好经典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客观地认识金匮要略中的疾病;如何正确地理解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如何灵活地运用金匮要略中的方药,从这3个方面展开讨论,进一步阐述了学好金匮要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金匮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白长川教授重视归经理论,提倡"引经方"的靶向定位概念,认为引经方包括脏腑经络引经方与部位引经方两层含义。临证时归经理论宜与定性(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理论相结合,精准用方,取效益佳。白长川教授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将方证对应、方位对应、方性对应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并且奠定了归经与引经方理论。《伤寒论》中方剂或归于某经,或归于某位,经即六经、脏腑经络,位即表、里、半表半里,框架十分清晰;《金匮要略》分章节地将方剂或归于某脏腑经络,或归于胸、腹等某部位,方剂与脏腑经络、部位对应关系明确,示人以规范。 相似文献
14.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芍药广泛灵活,通过辨证,与其它药物巧妙配伍,在临床上发挥多种效用。扼要论述芍药药对在仲景方中的运用,为临床灵活运用芍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基于数据库技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药数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仲景方药数据库,对有异议的方药加以标注,一并纳入数据库,以便使用者根据个人看法进行筛选。结果利用此数据库平台可以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仲景方的方药数目。结论此项研究不仅为进行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标准研究及配伍比例研究奠定基础,还可以为仲景方多方面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