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眼针治疗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穴:眼针上焦区、胃区、肝区,病程在40天以内者取患侧,在40天以上者双侧均取。刺法:左手压住眼球,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用22号05寸毫针沿眼眶缘02寸处直刺,进针后如出现触电感或上下串麻感,或面部肌肉跳动感,亦或酸、麻、胀、困、发热、发凉者为...  相似文献   

2.
“肌肉酸痛”不是病名,而是某些疾病中的一个症状。有时可为患者的突出痛苦,常以局部或全身肌肉酸痛、胀麻为主要表现,剧则使患者难以忍受,甚或影响机体的功能活动。临床治疗常获疗效。如:聂某某,女,31岁,储蓄所营业员,1987年11月4日初诊。外感始罢,重操家各即感四肢酸软,胀麻不堪,形倦神困,腰酸及双侧髋关节部酸  相似文献   

3.
1放电感与得气的“麻”感出现的形式不同众所周知,针刺治疗时,若针尖刺中神经干,就会产生由针刺部位向远端的放电感,即象一股电流瞬间由针下向远端传导。病人常将这种感觉描述为“象触电”或“一直麻到某处”。针刺穴位时,常产生“麻”感,大多数人在针刺时所感到的常常是一种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感觉。而酸、胀、麻是最常见的得气感应。“麻”感属于传统的得气范畴,它与酸、胀等其他性质的得气感应具有共同特点。而“放电感”与“麻”感虽然也被不少患者称为“麻”,但实际上二者有很大区别。放电感一旦在针下产生,便迅速向…  相似文献   

4.
谈针刺得气     
<正> 针刺得气的临床表现多不一致,一般情况下针刺局部会出现酸、麻、胀、重、沉、困、冷、热、痛及触电样感觉,部分患者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与经脉循行一致的传导现象,极少数患者还会出现一定走向的红、白感传线。医生指下有沉紧、滞涩的受阻感觉,同时还能看到患者皱  相似文献   

5.
马××,女,32岁。1987年4月3日诊。一月前因六个月妊娠引产,产后出血量多,双下肢痿软不能任地,强行步履一两步则下肢酸困胀麻。伴有头晕、心悸、神疲乏力,汗多,白带清稀量多,恶露时有时无,至今淋漓不  相似文献   

6.
王××,男,47岁,1979年12月1日初诊。半年前,患者因泌尿系感染口服呋喃咀啶,每次2片,(每片0.05)日3次。2天后,双手指发麻,吃饭时。手指拿碗不灵活,需双手捧持。逐渐发展到双手指如乱针刺扎样麻痛,频发的触电样麻木掣痛至腕关节。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呈锥刺疼痛,灼热麻胀,手不能屈指握物,与它物接触时即麻痛剧烈,不能忍受,日常梳理、系腰带等均需家人协助。同时,双足趾发生同样改变,初起双足蚁行感渐至躁关节,行走时步履蹒跚,脚底无根,如同踏在蒺藜堆上一般。麻痛持续性加重,继则足着地时痛不可忍。夜间尤重,前半  相似文献   

7.
针刺过程中的“得气”反应,是针刺入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包括病人痠、麻、沉、困、胀、热、凉、触电样、传导感、某一器官或内脏功能发生改变等感传现象,以及医生针下感觉沉紧,看到针体震颤,病人沿经皮肤色泽变化、出汗、鸡皮疙瘩、肌肉跳动等等。  相似文献   

8.
病位变化现象 身体患病局部经推拿、点穴、按摩后,会出现比施术前更加难受的感觉(疼、酸、凉、胀、麻),称病位变化现象。此为推拿、点穴、按摩治疗中身体的相关部位、组织经络气血得到调整,疾病开始好转,但还没达到正常的特别现象。一般会出现在病情较重的、时间较长的慢性病患者身上,由于出现了比按摩前更加难受的感觉,造成了疾病加重的错觉。  相似文献   

9.
以手法控制酸胀麻针感的模式识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江  金维哲 《中国针灸》1997,17(6):342-345
本文以肌肉丰厚处穴位(手三里、合谷、足三里)的肌电为客观指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常见酸、胀、麻针感进行了分类分析,并通过单式手法的不同组合,对针感进行控制,观察手法控制酸胀感和麻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家耐 《中国针灸》1996,16(10):36-36
针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65例田家耐(山东省滕州市财贸医院针灸科277500)1-般资料65例均有典型的双下肢(多为膝踝之间)肌肉酸、胀、困、麻、虫爬感等多种难以忍受的不适感觉,查体无其他阳性体征,临床诊为不安腿综合征。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最小1...  相似文献   

11.
肩背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属祖国传统医学中“痹症”范畴。本病主要症状为肩背部肌肉酸痛,萎软无力,阵发性隐痛,板状感,肩背发凉,活动受限,劳累后或因气候变化病情加重,遇热轻着凉重,呈对称性的酸、麻、胀发展到持续性疼  相似文献   

12.
“得气 ”为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针刺治疗必须在得气良好的情况下,施以适应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得气的反应,主要是病者在局部部位有酸,麻、胀、困、沉的现象,医者指下有沉重之感,但无紧、涩,滞这些现象。未得气时病者无此感觉,医者亦感到空虚无物。  相似文献   

13.
患者柏某,女性,31岁,工人.2000年8月10日初诊.患者双上肢麻胀10天,查体:痛苦面容,头颅五官无畸形,胸廓对称无畸形.压颈试验-,颈项无压痛,肌痉挛,活动正常,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胸小肌压痛明显,并诱发双上肢麻胀,双上肢过度外展,后伸时桡动脉搏动减弱.  相似文献   

14.
1998年 7月 ,笔者参加在张家界举办的全国特种针法学术交流会后游览 ,登高走远 ,晚上回居宿地 ,双腿酸胀不适 ,冷水淋浴洗澡后反酸痛更甚 ,尤以双小腿肚为剧 ,下肢无力 ,不能迈步 ,且无处可放 ,如踩在棉花上。请人按摩半小时 ,症状更加厉害 ,下肢突发一阵热 ,阵阵痉挛 ,苦难言表。当时辽宁省人民医院针灸科张业远主任医师与我同居一室 ,他取 1根 1 .5寸毫针 ,为我针左曲池 ,快速进针后运用刮柄法 ,施术约 1 0秒钟 ,我顿感一股电流从上臂流向同侧下肢 ,疼痛顿失 ,酸困感亦随之解除。继用此法针右曲池 ,右下肢诸恙亦除。针刺后 ,我立即有了精…  相似文献   

15.
第4胸椎综合征2例报告GeorgeG,DeFranceDC,etal【例1】患者,38岁,女。双手麻木和针刺样感1年,加重4个月。以往无创伤史,长时间操纵计算机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右手、右腕及左上肢麻刺样感,呈非对称性分布,夜间加重,上举或活动上肢及双...  相似文献   

16.
经络感传现象是指刺激经穴时,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医籍中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它可由对穴位的针刺、电刺激、艾灸、注射、按压等多种方法引起。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  相似文献   

17.
当针尖刺激到皮肤下的不同深部感受器时,与感受器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将针刺刺激传入大脑中枢后会激活不同的脑区,经大脑的进一步处理,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针感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芪桂枝五物汤系《金匮要略》方,原治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脉阴阳俱紧者。笔者据其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功,用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获得较好疗效。例:姜××,男,51岁,工人。1984年15月3日诊。近两个月来,下肢深部肌肉酸胀麻刺难忍,有时酸痒似爬虫样感觉,寐则加重,起则减轻。发作时用手按摩或叩打亦可减轻,工作时症状很少出现。检查膝、踝关  相似文献   

19.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又称为得气,是针刺后的经气感应,可表现为酸、麻、胀、重、热、凉、紧、灼、痒、痛,还有触电、蚁行、水波、气流、灼痛、刺痛、跳动[1]、蜂蜇、蠕动等针感,笔者在此就针感中触电样感的特征、机理及其临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同道斧正。1触电样针感的特征触电样针感主要是指在针刺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出现的受针部位犹如电击通过,可带有麻感,若刺中大的神经干可出现灼热感,常伴随所刺部位及传导方向不自主、快速强烈而短暂的抽动的现象,强烈时可将刺入的针折弯或退出针刺部位,患者本身也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人群足三里穴针刺得气现象的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和针灸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527例健康大学生进行体质分析及中医体质分型,并观察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穴的针刺感觉,对各体质间的针感性质及强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感觉以酸、麻、重、胀、钝痛和循经感传等为主,受试者感受最多的是"胀"感,占90.3%,其次是"酸"感,占45.9%;除循经感传外,其他5种针感在各体质人群中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感传在平和质人群中的出现率比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出现率高(P0.05)。在平和质人群中体会到的"酸"感强度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更大(P0.05),而"胀"感强度仅在平和质和阳虚质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循经感传外,酸、麻、重、胀、钝痛5种针感在9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中出现的频次没有差异性和特异性。受试者感受到的酸感强度可能是针刺时产生镇痛的原因,提示针刺效应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针刺时需因人施术、因人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