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背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由于股骨头局部滋养血管损伤、供血不足致病,迄今尚无最佳治疗方案,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验证自体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的效果。 设计:对比动物实验和自身对照临床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 资料:①动物: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3.0—4.0kg,购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此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对象:选择2004—07/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88例(335髋),男113例,女75例,年龄18-72岁。均经髋关节X线摄片、核素扫描、MRI、CT检查确诊;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动物实验:实验于2004—01/2004—06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采用液氮冷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建立方法,双后肢股骨头均制作缺血模型,右侧为移植组,左侧为对照组。抽取骨髓,将所获单个核细胞经右股动脉注入;同法将生理盐水注入左侧股动脉内。②临床观察:密度梯度离心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自体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行旋股内、旋股外及闭孔动脉干细胞移植术。 主要观察指标:①4周后行DSA动脉造影观察双侧血管新生情况。4,12周后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病理切片观察新骨再生及股骨头修复程度。②于移植后第3,6,12,24个月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行走间距及步态、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于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术,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于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行CT,X射线,MRI检查,观察股骨?  相似文献   

2.
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6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8/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63例113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曾经应用皮质激素史29例,外伤史17例,大量饮酒史11例,原因不明6例。63例患者均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检查确诊,15例同时行髋关节MRI检查,38例行髋关节CT检查。根据Ficat分期法Ⅱ期52髋(46.0%),Ⅲ期58髋(51.3%),Ⅵ期3髋(2.7%)。①采集自体骨髓200~40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1~4)×1011L-1,CD34 细胞1.4%~3.5%(2.4%),CD133 细胞1.13%~3.25%(1.88%),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10~20mL。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③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12个月后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CT,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关节疼痛、行走距离及关节功能平均随访3.2个月,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15例行X射线检查(2例同时做CT检查)。①随访时观察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4例(54/63,85.7%),关节功能改善19例(19/63,30.2%),行走间距延长34例(34/63,54%),生活质量提高。②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结果比较,股骨头区血液供应明显改善。③2例18个月X射线摄片、CT扫描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可见新骨形成。④63例患者在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动脉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3.
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63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4—08/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63例113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曾经应用皮质激素史29例,外伤史17例,大量饮酒史11例,原因不明6例。63例患者均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检查确诊,15例同时行髋关节MRI检查,38例行髋关节CT检查。根据Fieat分期法Ⅱ期52髋(46.0%),Ⅲ期58髋(51.3%),Ⅵ期3髋(2,7%)。①采集自体骨髓200-40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1~4)&;#215;10^11L^-1,CD34^+细胞1.4%~3.5%(2.4%),CD133^+细胞1.13%~3.25%(1.88%),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10-20mL。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⑧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12个月后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CT,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关节疼痛、行走距离及关节功能平均随访3.2个月,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15例行X射线检查(2例同时做CT检查)。①随访时观察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4例(54/63,85.7%),关节功能改善19例(19/63,30.2%),行走间距延长34例(34/63,54%),生活质量提高。②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结果比较,股骨头区血液供应明显改善。③2例18个月X射线摄片、CT扫描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可见新骨形成。④3例患者在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动脉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逐渐兴起,股骨头坏死的发病除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有关以外,研究还发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可能与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下降有关.目的: 观察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49髋,经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非治疗侧股动脉成功穿刺后,通过非治疗侧的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15 mL.将自体干细胞悬液通过导管分2次缓慢注射入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每次注射时间大于5 min.干细胞移植治疗术毕,口服普伐他汀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和髋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 32例患者49髋均完成半年以上随访,患者髋部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行走距离增加.16例21髋患者治疗6个月后股骨头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股骨头内新生血管增多,血供改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损伤小,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55例、68髋进行股骨头供血动脉干细胞灌注术。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行走距离、髋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改变。【结果】移植后Ⅰ~Ⅲ期3~12个月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缓解、行走距离增加、活动度增加。48髋干细胞移后6个月,77%(37髋)在股骨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Ⅳ期6髋中干细胞移植后,16.7%(1髋)在股骨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术后18个月38髋行股骨头影像学检查,30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死骨吸收、死骨范围缩小,有新生骨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入治疗有助于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血供,干细胞可以促使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实验拟证明经动脉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3/2007-05年于新乡新华医院接受治疗的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8髋,均为男性,年龄(40.1±10.8)岁,5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采集患者自体骨髓血制备骨髓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非治疗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Terumo公司5Fcobra导管,通过非治疗侧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15mL,并电影采集。血管造影,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和病变程度,导管超选择进入治疗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再次血管造影证实导管到位后,经导管缓慢灌注尿激酶、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常规介入治疗药物。药物灌注完成后将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等量分为3份,缓慢灌注各支血管。双侧病变者,间隔两周行另外一侧治疗。实验评估:治疗完成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和髋关节活动度,判定ARCO分期。结果:5例患者8髋均完成1年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显著提高(P<0.05),髋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P>0.05),ARCO分期进展4髋,稳定4髋,各为50%,5例患者治疗前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病例样本小和随访时间较短,其长期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背景:单独使用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易造成股骨头凹陷和内部显微结构的崩溃,因而需要自体骨等材料进行填充支撑,而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使股骨头塌陷的发生率降低。目的:观察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四科住院的33例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髓腔内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结果与结论: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髓腔内治疗股骨头坏死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增加,疼痛消失,能从事各种劳动;X射线片或CT检查显示股骨头正常30髋,占79%;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基本正常或者轻微跛行15髋,占40%;行走间距延长35髋,占92%;髋关节功能障碍明显好转24髋,占63%。提示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局部血供,促进坏死骨质吸收和骨质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减少,成骨分化能力降低是不能实现有效自身修复的细胞病理原因,坏死区周围的硬化带阻碍了骨修复的实现.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改善坏死区的血运及促进骨修复的治疗结果分析尚缺乏系统报告.目的:根据随访结果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2005-05/2008-09共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4例,所有接受细胞移植股骨头坏死均为ARCO1或2期,共76髋.采用浓缩自体骨髓细胞悬液回注坏死股骨头内并结合髓芯减压,剩余骨髓血洗涤回输.其中ARCO1期患者仅行干细胞悬液注射,ARCO2期患者移植后行髓芯减压,以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状态.结果与结论:至2009-03,共随访(22.3±4.2)个月.至随访终期,66髋较细胞移植前疼痛缓解或无明显进展,功能改善,占86.9%;10髋疼痛加重,ARCO分期进展至3或4期,其中3髋行人工关节置换.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各种治疗方法中,与其他减压及手术方法相比更符合针对病因的治疗,进一步扩大应用有可能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在高承重区的髋关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无菌性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坏死的股骨头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Avascular necrosis offemur head,Femur head necrosis,Osteonecrosi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stem cel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9-04);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89-01/2009-04).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和功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800余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8篇文献进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随着干细胞工程的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修复骨坏死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叙述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病理,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较国内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来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希望以此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介入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2004-07/2005-11在解放军四六三院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股骨头坏死确诊患者共54例91髋。纳入确诊股骨头坏死,有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性别、年龄不限;排除有严重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异常等不能耐受手术者。符合纳入标准54例,男45例,女9例,12~68岁。按ARCO分期Ⅱ期42髋,Ⅲ期47髋,Ⅳ期2髋。实验对象对治疗的相关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知情同意。干预措施:抽取患者髂后上嵴骨髓进行单个核细胞悬液的制备。在DSA监视下将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股动脉行Seldinger法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4F动脉鞘,经动脉鞘置入Cobra导管,将导管超选择至闭孔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平均注入单个核细胞悬液。术后定期随访症状变化情况,1年后复查X射线或CT,随访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情况。实验评估:①疼痛指数:无疼痛症状为3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分级A级;时有隐痛2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B级;轻度疼痛为1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C级;中度疼痛为0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D级。②功能指数:髋关节屈、伸、展、收、旋转度评分达Harris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4~5分为3分;3~4分为2分;2~3分为1分;小于2分为0分。③X射线平片指数:股骨头形态无变化,应力骨小梁清晰,坏死区明显缩小为3分;坏死区略缩小为2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为1分;坏死区扩大为0分。④血管指数:治疗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增粗、增多,延长1cm以上者3分;1~0.5cm者2分;小于0.5cm者1分,无变化者0分。结果:54例患者均完成疼痛症状、关节功能及影像学随访1年。①术后12个月复查疼痛消失9髋,缓解61髋,无缓解21髋,缓解率为76.9%。②关节功能缓解33髋,无缓解58髋,缓解率为36.3%。③1年后X射线平片或CT、MRI示股骨头区可见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坏死区骨质密度改变,坏死区有吸收、缩小,股骨头形态变圆滑规整,改善28髋,无缓解或加重63髋,缓解率为30.1%。④12例24髋完成术后12个月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好转18髋,好转率为72.2%。结论:经介入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损伤小,可缓解临床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动物实验表明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达到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单位: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4-03/2006-01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13例,女8例,平均(64±6)岁,纳入标准:既往至少患过1次心肌梗死,心脏B超提示心腔扩大,支架置入前存在明显的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且反复住院,均已成功完成经皮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梗死血管血流恢复至TIMI3级达3月以上,尚存在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内支架均无狭窄。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入院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骨髓干细胞移植,经皮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通道,利用球囊封闭梗死相关动脉通道,并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经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通道。①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6月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②移植前及移植后6月在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前提下,分别行24h动态心电图评估。③对患者移植前及移植6月后临床心功能分级评定,采用NYHA分级方法,Ⅰ ̄Ⅳ级:级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④观察术后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和移植后6月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②24h动态心电图评估结果。③临床心功能分级评定结果。④术后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纳入2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干细胞移植6个月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大于移植前[(54.4±6.2)%,(44.6±6.4)%,t=-5.946,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小于移植前[(54.6±4.2),(60.2±4.4)mm,t=5.306,P<0.01]。②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类型,亦无恶性心律失常增多。③骨髓干细胞移植6月后,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共9例,而移植前为18例。④移植术中、术后均安全,无因胸痛复查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狭窄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经皮腔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可行,术后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髓芯减压加骨条植入治疗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髓芯减压加骨条植入治疗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患者共61髋,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进行股骨头颈减压,将骨条植入囊变区,术后置负压引流管一条,逐层缝合,并使用抗生素5~7d,逐渐负重。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减轻,平均随访12个月。53例患髋疼痛症状消失,3例(均为双髋者)疼痛明显减轻。优48髋,良7髋,可6髋,优良率为90.2%。结论髓芯减压加骨条植入是治疗Ⅰ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实验性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有较强的诱导成骨作用,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磷酸钙骨水泥因为具有许多优点而可能成为其良好的载体.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及单纯磷酸钙骨水泥对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八医院动物实验室.材料健康成年兔24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限.骨形态发生蛋白(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提供).磷酸钙骨水泥(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同日本爱知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及日本三菱公司材料综合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解放军第二○八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将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制备成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即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充填组及单纯磷酸钙骨水泥充填组,每组12只.制作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缺损模型后于骨髓道内充填磷酸钙骨水泥或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术后动物3周及12周时分批处死动物进行X射线、组织学及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的成骨情况,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24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兔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和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12周时,磷酸钙骨水泥组可见有许多新骨形成,材料体积变小.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有大量新骨形成,降解吸收现象明显,材料体积明显变小.②两组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2周时磷酸钙骨水泥量减少,与新生骨之间部分区域可见空隙存在,新生骨小梁增粗,可见幼稚骨细胞,其细胞核圆形,染色质有轻度超边,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有空化及嵴断裂现象;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可见散在磷酸钙骨水泥,新生骨长人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成骨细胞紧帖附于磷酸钙骨水泥颗粒,其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增多扩张,线粒体增多肿胀,大量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血管周围依附较多成骨细胞.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理想载体,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大于单纯磷酸钙骨水泥组,对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Morbidityoffemoralheadischemicnecrosisincreasesyearafteryear.Causeofdiseaseisnotclear,whichisrelativetotrauma,drinking,hormoneutilization,anddecompressionsickness.Wetreated79casesoffemoralheadischemicnecrosiswithgraftingoiliacboneflapwithdeepiliaccircumflexvesselandreceivedgoodcurativeeffects.Wecomparedthemwith13casestreatedbytrans-plantinggranularboneafterdecompression,summaryasfollow.1Subjectsandmethod1.1SubjectsGraftingofiliacboneflapwithdeepiliaccircum-flexvesselgroupin…  相似文献   

15.
郑越    杨祥雷  王辉  李会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363-4370
背景: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提倡早期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单髋6例,双髋15例;年龄22-50岁,平均33:6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期29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29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X射线、CT显示股骨头密度、骨小梁结构、髋关节间隙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疗效为优;6髋病情缓解,疗效为良;1髋病情加重,疗效为差,治疗总优良率为97%(35/36)。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0.9+5.6)分增至治疗后平均(90.5±5.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若要取得完美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是骨科领域的一大难题.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推测其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一定潜能.目的模拟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开窗法的手术过程制备兔股骨头缺损,并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部分脱蛋白骨,以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7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成年雄性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体质量2.2~2.8 kg.随机分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复合骨组,单纯部分脱蛋白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方法①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复合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ng/mm3载体.②股骨头缺损模型的建立及修复取兔27只,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建立骨缺损模型.复合骨组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部分脱蛋白骨组植入单纯部分脱蛋白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植入物.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2,4,8周各时相点麻醉状态下进行墨汁灌注并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学检查及血管计数.②微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7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头标本组织学检查及血管计数术后8周,复合骨组移植材料被骨组织所取代,骨髓腔形成,其中有丰富的髓内血管存在;脱蛋白骨组移植材料亦被骨样组织包裹,且大部分部分吸收;空白对照组股骨头的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在缺损区周边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新生骨样组织和散在软骨细胞岛,血管数量较少.2周微血管计数复合骨组均显著高于部分脱蛋白骨组和空白对照组[(31.833±7.914)比(22.917±2.079)和(11.250±4.220)(血管数量/视野),P<0.01,P<0.05];4周和8周微血管计数复合骨组和脱蛋白骨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②微血管面积图像分析20μm厚的透明标本光镜下观察见术后2,4,8周,复合骨组修复区血管丰富并吻合成网,部分脱蛋白骨组血管丰富吻合成网,空白组血管散在.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备一定的潜能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选择性药物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长期疗效.方法:病房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3例,均采用1次选择性旋股内动脉、闭孔动脉药物灌注治疗,24例随访6个月-3年,平均14.3月,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绝大部分患者(22/24)有较长期的疼痛减轻、患肢活动范围改善和无痛行走距离增加.结论:选择性药物灌注是较为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液氮冷冻法制造的狗股骨头坏死模型髓芯减压后移植自体髂骨,观察股骨头和移植骨的修复的病理变化过程.以期对坏死股骨头内移植自体松质骨的转归有一个具体认识.目的:通过动物模型,观察髓芯减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于2006-04/2007-09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9只,使用液氮冷冻法制造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暴露股骨头以股骨大转子为中心向上下做长约10 cm弧形切口,分开臀大肌和臀深肌,切开髋关节关节囊,切断圆韧带并使股骨头脱位.橡胶手套套住股骨头,用丝线结扎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并把其他几个指套也结扎,然后用一玻璃漏斗从手套袖口直插到股骨头表面.通过髓芯减压钻隧道至股骨头坏死区软骨下骨,然后取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剪成短火柴棒样骨条,沿隧道植入股骨头骨板下.术后分期处死,取标本观察相关指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术后3,6,12周实验侧股骨头及移植骨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未发生股骨头塌陷,术后3周:镜下所见为股骨头内移植骨及周围区域内均呈坏死表现,骨细胞陷窝大多空虚.坏死骨小梁之间为见纤维肉芽组织,有血管间叶组织长入,周边有少量散在成骨细胞.术后6周:时骨小梁表面广泛出现嗜碱性蓝染区及新生的成骨细胞,新生软骨和软骨细胞带.术后12周:坏死骨小梁周围呈爬行替代重建表现,透明软骨岛和软骨细胞带消失.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坏死股骨头得以逐步重建,植入的松质骨条逐步爬行替代,并改建、修复、替代股骨头内坏死的骨组织.结论:髓芯减压后自体髂骨移植能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重建,延缓、阻止股骨头坏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