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之初,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黏滞,血脉瘀阻而为血瘀,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现  相似文献   

2.
试析糖尿病从瘀论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析糖尿病从瘀论治的理论基础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317500)吴春林【关键词】消渴糖尿病血瘀活血化瘀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传统多按“上、中、下”三焦进行辨证,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进行论治。近20余年来,随着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80年代视湛予首次提出了糖尿病从瘀论治的新观点.近年来对糖尿病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糖尿病中瘀血的病理现象.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糖尿病从瘀论治作一浅析,1 瘀血的病因病机1.1 阳虚燥热致瘀 祖国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本病的主要机制,在初期尤为突出.阴津与血同类,相互资生转化,阴虚则津亏、血滞不行;燥热内灼,煎熬营血,血液粘稠、运行涩滞,故致血瘀.金元医家李杲就曾指出:“消者烧也……薰蒸日久,气血凝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寿命,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本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并发症多。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脾肾功能差,对西医降糖药耐受性差,易产生肝肾损坏,因此,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老年糖尿病有着独特的优势。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多虚、多瘀、多变证”的特点,应补气、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5.
侯丕华 《中国医刊》1999,34(11):49-50
1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征为血小板数量持久增多,常伴有反复自发性皮肤粘膜与内脏多部位出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肝脾肿大,属中医“血证”、“瘀证”、“积”范畴。梁师从中医辨证认为本病病于血脉,在血表现以出血为主,血液瘀滞则胁下积、肝脾?..  相似文献   

6.
栗德林教授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并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辨证提出了“奇恒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阻痰凝”的病机理论,立“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之法,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四安胶囊改善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四安胶囊地Ⅱ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了患者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等指标,并设优降糖对照组。研究发现,发胶囊可使微循环粒状和停瘀滞的血流减少,而快直线的血流增多,对微循环血色和血流速度有改善2作用,使暗红色血减少,鲜红色血增多;使血流慢者减少,而血流正常者增多(P〈0.05,P〈0.01);四安胶囊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病人的微血管畸形率及血管长度,同时增加动脉口径,降低静脉口径和  相似文献   

8.
消渴炎症发病与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糖尿病炎症发病学说理论备受关注,而传统医家认为消渴的病机为阴精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湿热、血瘀、痰瘀、毒热密切相关。炎症发病学说和消渴的发病机制的关系非常密切,讨论两者的相关处对消渴病治疗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笔者在学习前贤经验和在从事糖尿病专科的实践中,从瘀探讨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糖尿病的发生,一般认为阴虚燥热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当滋水治本,制火治标,但笔者认为血瘀的机理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血浊理论作为现代中医学理论,是指血液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失去清纯状态,转变为混乱、浊化、失序的病理现象。血浊作为病理产物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诸多疾病的继发性致病因素。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内皮细胞是血浆与血管壁之间的一层特殊扁平上皮细胞,具有完成血浆与组织液代谢交换、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维持血管张力等功能。糖尿病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是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关键病理因素,这与血浊的特性高度契合。血浊既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致病因素,内皮细胞持续损伤亦是血浊继而为病的病理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血浊理论的源流,强调了血浊的中医学属性特点;然后,介绍了血浊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密切联系,并认为血浊与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最后,基于血浊理论,结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疾病特点,归纳出该病阴虚燥热、血浊内生、络脉瘀痹的病机演变特点,并提出以养阴护脉、清化血浊、通瘀畅络为治法,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程,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