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在尿激酶溶栓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对照组则不给予阿托伐他汀。记录两组患者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和ST段回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70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25例,70岁以下者25例,应用尿激酶120~150万u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预后良好者21例(84%),死亡4例(16%)。对照组25例,预后良好者22例(88%),死亡3例(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仍是溶栓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部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MCA闭塞性卒中患者.将MCA闭塞部位分为MCA近段(M1近段)和MCA远段(M1远段、M2段及以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时改善≥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结果共纳入70例MCA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MCA近段闭塞患者22例(31.4%),MCA远段闭塞患者48例(68.6%);转归良好52例(74.3%),转归不良18例(25.7%).MCA近段闭塞组心房颤动(x2=4.541,P=0.033)患者比例以及入院时(t=5.192,P=0.026)和溶栓后24 h时(-5.365,P=0.024)NIHSS评分均高于MCA远段闭塞组.MCA近段闭塞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MCA远段闭塞组(x2 =9.434,P=0.002),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x2 =9.563,p=0.002)和7d内病死率(x2=14.491,P<0.001)均显著高于MCA远段闭塞组.转归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t=6.346,P=0.014)以及入院时(t=4.498,P=0.038)和溶栓后24 h时(=4.866,P=0.028)NIHSS评分以及MCA近段闭塞的患者比例(x2=18.710,P<0.001)显著长于或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近段闭塞[优势比(odds ratio,OR) 14.3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5 ~ 81.925;P=o.003]、发病至溶栓时间较长(OR 12.927,95% CI2.624 ~ 61.748;P=0.002)、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较高(OR 3.492,95% CIl.027~11.880;P=0.045)是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不同部位MCA闭塞患者静脉溶栓的转归存在差异.MCA闭塞部位、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和年龄是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主要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多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近年来,对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早期静脉溶栓疗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根据溶栓后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分为代偿较差组65例(rLMC 0~10分),代偿较好组113例(rLMC 11~20分)。采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头颈CT血管造影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代偿较好组高血压、溶栓后24hNIHSS及10dNIHSS评分、90d mRS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代偿较差组,TG、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代偿较差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831,95%CI:1.100~7.287,P=0.031)、TG(OR=2.136,95%CI:1.026~4.448,P=0.034)及陈旧性脑梗死(OR=2.922,95%CI:1.096~7.789,P=0.032)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代偿相关。结论高血压不利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支循环的建立,而TG有助于软脑膜侧支的增长。陈旧性脑梗死是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大脑后动脉(PCA)偏侧优势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预后价值。方法 53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在入院时常规进行初期(最初4.5h)MRI检查和定期头颅CT(脑卒中发病后14和21d)检查。将有PCA偏侧优势23例作为优势组,30例无偏侧优势作为无优势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结果脑卒中发病后7d,与无优势组比较,优势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低[2.8分vs 13.5分,P=0.005],脑梗死面积较小[8.5分vs 6.0分,P=0.007],再灌注成功率高(82.6%vs 60.0%,P=0.001)。存在PCA偏侧优势的患者出现预后良好的校正风险比为8.11(95%CI:1.8050.2,P=0.005)。结论可以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MRA中存在PCA偏侧优势用作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出现良好功能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以抗纤维蛋白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DDmAb)为靶向装置的血栓靶向尿激酶(urokinase,UK)免疫脂质体(liposome,Lip)的溶栓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每只兔均采用自体血栓栓子颈静脉注入法建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各组经股静脉输入不同溶栓剂进行溶栓治疗,通过观察右心室压变化及比较肺内残留栓子评价各组溶栓疗效.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输入TBS缓冲液),阳性对照组(输入15万IU/kg UK),UK-Lip组(输入3万IU/kg尿激酶脂质体,反相蒸发法制备),DDmAb-UK-Lip组(输入3万IU/kg尿激酶免疫脂质体,戊二醛交联法连接UK-Lip和DDmAb制备).结果 栓塞后各组右心室压均明显升高(P均<0.01),平均升高(6.75±6.82)mm Hg(1 mm Hg=0.133 kPa).阴性对照组溶栓结束时右心室压[(40.15±11.22)mm Hg]与溶栓即刻[(41.67±14.23)mm Hg]相比下降轻微,阳性对照组和DDmAb-UK-Lip组降到与正常近似[阳性对照组和DDmAb-UK-Lip组溶栓结束时与栓塞前右心室压分别为(34.71±8.67)mm Hg比(33.98±9.32)mm Hg和(30.65±6.67)mm Hg比(30.77±6.85)mm Hg,P均>0.05],UK-Lip组情况居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及DDmAb-UK-Lip组之间.阳性对照组及DDmAb-UK-Lip组栓子溶解最充分,残留柃子数近似(P>0.05),UK-Lip组栓子部分溶解,阴性对照组栓子未溶解.阳件对照组的心、肝、肾组织明显出血,其他组内脏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 DDmAb-UK-Lip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尿激酶用量仪为单独应用尿激酶的1/5即达到相似的溶栓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以DDmAb-UK-Lip进行靶向溶栓可能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一种理想溶栓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采取护理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46例患者再通29例(占63.04%);抢救成功43例(占93.48%)、死亡3例(占6.52%)。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有效的护理措施使药物使用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良事件及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2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70%)成功完成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治疗组:口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nag,1 次/d;对照组: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两组的各阶段新发的不良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再狭窄、再次介入治疗).并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除1个月时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外,其余各时间点治疗组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0 17);而C-反应蛋白术后较术前升高,至12个月时低于术前;治疗组术后血脂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 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地预防支架置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阿托伐他汀可使患者术后的血脂和C-反应蛋白降低.  相似文献   

11.
改良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改良模型。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制作MCAO模型;对照组采用Longa传统方法制作模型。比较两组模型制作的成功率、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改良后的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和脑梗死体积分别为82·8%、(46±7)%,与对照组的89·3%、(48±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为15·94%,对照组为16·21%,两组的模型稳定性相近。结论改良的大鼠MCAO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成功率高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将溶栓微导管送入急性闭塞颈内动脉血栓部位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立即头颅CT判断有无颅内出血。随访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8例患者闭塞处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6例患者有意识障碍,7例溶栓后血管再通,1例未通,1例溶栓中发生基底节区出血,1例溶栓后第7天猝死。结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一项有意义的治疗手段,意识障碍并非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MCA供血区域梗死患者(观察组),于发病1周内进行TCD检查,并在入院当天及第2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TCD检查显示64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35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7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观察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CA主干及皮层支梗死患者的RVACA明显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或〈0.05)。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时、发病第21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结论MCA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开放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越高;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68例。根据溶栓药物分为尿激酶组12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46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闭塞大脑中动脉再通率,采用Moil分级标准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①尿激酶组:血管完全再通占37.7%(46/122);部分再通占46.7%(57/122);未通占15.6%(19/122),溶栓后脑出血占6.6%(8/122);预后恢复良好为51.6%(63/122),轻度残障22.1%(27/122)重度残障19.7(24/122),植物状态0.8%(1/122),死亡5.7%(7/122)。②rt—PA组:血管完全再通占41%(19/46);部分再通占52%(24/46);未通占6%(3/46),出血6%(3/46),恢复良好54%(25/46),轻度残障24%(11/46),重度残障15%(7/46),植物状态2%(1/46),死亡4%(2/46)。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率及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内溶栓可有助于再通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和改善患者预后。尿激酶和rt—PA溶栓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平扫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大脑中动脉(MCA)磁敏感血管征(SVS)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150例发病6 h内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均接受头部CT、MRI一站式检查,并记录患者基线情况。对CT及MRI进行分析,记录HMCAS、SVS存在情况,共有75例与DSA结果进行对照;HMCAS与SVS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并行假设u检验。结果以DSA为参照标准,HMCAS和SVS对急性MCA主干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2.4%(14/33)、36.4%(12/33)和92.9%(39/42)、90.5%(38/42);HMCAS与SVS的一致性检验值κ=0.804,u值为9.570(P0.05)。结论 MCA的HMCAS与SVS呈高度一致性,可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溶栓后血管再通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中度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病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NCA主于的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狭窄率51%~69%,19例)和重度狭窄组(狭窄率70%~99%,32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①MCA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发生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7例(89.5%)和10例(31.3%),多发性梗死分别为2例(10.5%)和22例(68.8%),P〈0.001。②MCA中、重度狭窄组的单发性梗死中,小的穿支动脉梗死(SPAI)分别为10例(10/17)和1例(1/10),P=0.018;皮质梗死(CI)分别为1例(1/17)和4例(4/10),P=0.047;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0例和3例(3/10),P=0.041。③重度狭窄组多发性梗死中以穿支动脉梗死(PAI)+CI、CI+BZI和PAI+BZI多见,分别为9例、7例和5例。④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穿支动脉供血区分别为18例(18/19)和18例(18/32),P=0.041;其中表现为SPAI的分别为为11/18和4/18,P=0.041。⑤MCA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累及皮质供血区分别有3例(3/19)和21例(21/32),P:0.001;梗死累及分水岭区分别为0例和16例(16/32),P〈0.001。结论MCA主干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所致脑梗死的梗死病灶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单发性梗死,后者以多发性梗死为主,提示两者致脑梗死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4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vs 10.0%,38.6%vs 20.9%,36.4%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