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心肌桥(MB)的长度及厚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DSCT对450例可疑冠心病(CHD)和部分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A,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测量MB长度、厚度,结果 用x±s表示.以每隔5%R-R间期为1个重建时相,观察并测量MCA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管径的变化,探索管径最大和最小时的时相显示规律,计算MCA最大狭窄程度,应用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450例可疑CHD和体检者,冠状动脉CTA发现MB-MCA 163例(36.2%),192处.在选取的被心肌完全包绕或覆盖的30例MB-MCA中,MCA收缩期管径最小时出现于R-R间期30%~35%者27例(90.0%),MCA舒张期管径最大时出现于R-R间期70%~80%者27例(90.0%).统计学结果显示,MCA管腔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r=0.675,P<0.01),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96,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MCA管径最小和最大时一般分别出现于R-R间期30%~35%和70%~80%处;MCA收缩期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0.16;P=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显示方法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54例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检出MB-MCA,观察其位置,测量MB深度及MCA长度,总结MB-MCA显示方法及影像表现.结果 MB-MCA检出率为28%(181/654).181例204段MB-MCA中发生于左前降支162段,占79%.MB深度0.6~12.7 mm,平均约2.0 mm.MCA长度7.6~64.6 mm,平均约23.6 mm.MB-MCA的CT表现包括:①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穿行于心壁肌层内;②迂曲成角;③圆锥状改变; ④ "挤奶效应".结论 DSCT可正确诊断MB-MCA,并可显示MB-MCA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明确MB与邻近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DSCTCA,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厚度及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观察记录MCA近、远端2 cm以内血管及MCA本身有无动脉硬化(atherosclerotic,AS)。结果 (1)MB检出率为27.8%(30/108),以左前降支中段最多见(53.3%,16/30),MB平均长度为(19.17±6.43)mm,MB的平均厚度为(2.02±0.80)mm。MCA收缩期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8.41±17.09)%;MCA收缩期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910,P<0.01),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176,P=0.362>0.05)。(2)所有MCA未发现明显AS斑块,相邻2 cm以内冠状动脉段发现AS斑块14例,其中近端12例,远端2例。近端AS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及MCA(χ2=9.32,P<0.05;χ2=15.00,P<0.05)。结论 DSCTCA对MB的检出率高,并可判断MB的形态特征,是检测MB安全、有效、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05~2009-12 47例1周内同时做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CAG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DS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共有631个,其中595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显示良好可以进行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9.7%(126/158),特异度为96.3%(421/437),阳性预测值为88.7%(126/142),阴性预测值为92.9%(421/453),正确率为91.9%(547/595),DSCT与CAG检查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68).DSCT对冠状动脉钙化、小分支病变诊断准确性欠佳.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作为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CAG术前筛查及支架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研究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评估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以dual source CT(computed tomography)、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coronary stenosis、双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及其较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优势。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先后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CAG的6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结果:62例中,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96.9%、98.8%、75.6%、99.9%,99.5%、91.1%、100%、100%、99.4%,99.0%、83.9%、99.6%、86.7%、99.4%,与C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检查方法存在关联。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优良,与CAG结果相近,已成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8月-2008年7月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432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43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2例,检出率为16.7%(72/432)。其中,63例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其分支,10例发生在第一对角支,2例发生于第二对角支,8例发生在钝缘支,1例发生于回旋支,2例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7例为多支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检出率高,是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并与冠心病相鉴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source cr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心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行D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以CAG检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计算D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分析DSCTCA和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和偏心性。结果:D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1%、96.8%、96.3%;DSCTC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与CAG一致性良好(K=0.859);ACS组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低于SAP组,偏心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SAP组,SAP组正性重构率高于ACS组,负性重构率低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DS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CAG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冠心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 对978例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国内外文献比较。结果 978例完整冠状动脉CTA结果中,共检出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0例,检出率为3.07%,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9例(30.00%),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23.33%),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2例(6.67%),回旋支缺如1例(3.33%)和冠状动脉其他分支起源异常11例(36.67%)。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无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64层螺旋CT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MSCT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价值.方法 对行64层MsCT扫描的7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CT均观察到左侧冠状动脉直接开口于肺动脉主干,其中3例起自肺动脉主干的右侧壁,2例起自肺动脉瓣窦内,1例起自肺动脉主干的左侧壁,1例起自左后侧壁.7例右冠状动脉起源未见异常,均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其中4例迂曲扩张.结论 64层MSCT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畸形可提供准确直观的图像,已经成为诊断婴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6,自引:22,他引:5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100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920支冠状动脉中,共显示病变370支,其中348支得到CCA证实;22支64SCTCA诊断狭窄而CCA显示正常,另外有10例CCA确诊存在的病变而在64SCTCA上未能显示,得出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4.0%,阴性预测值为98.1%。经配对χ^2检验,P=0.052,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显示病变程度上,64SCTCA评估与CCA完全一致者311支,准确性86.8%。在64SCTCA结果中,共有59支病变在程度上的评价与CCA结果不符合。结论 64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比较准确,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CCA前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并可能引发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冠状动脉畸形在国人中的发病率,结合文献资料比较其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PACS系统顺序回顾14 343例不伴有其他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国人CT冠状动脉成像所见,选取左、右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及左、右单冠状动脉的病例,对冠状动脉开口位置、走行路径、非粥样硬化狭窄截面形态、径线、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近段与主动脉壁夹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检出冠状动脉发自对侧冠状动脉窦(包括单冠状动脉)74例,其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者59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55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窦且走行于主、肺动脉间2例,左、右单冠状动脉且走行于大动脉间者各1例.国人此类冠状动脉近段走行于两大动脉之间的起源异常发病率为4.1‰(59/14 343).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伴非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面积≥50%者29例(52.7%),≥70%者3例(5.4%).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之间的右冠状动脉起自左窦是左冠状动脉起自右窦的18.7倍(56/3).结论 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国人中该畸形的解剖类型分布有其特点,这一特点对引发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影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后发现的69例冠状动脉变异患者的图像,对所有图像分别行VR、MPR、MIP和CPR等,观察冠状动脉开口、起源、走行、分布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所有受检者中共发现存在冠状动脉变异69例(82处),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例,其中起源变异共32例,走行异常42例,终止异常2例,发育不良或未发育6例。结论:128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行程及终止的异常,从而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