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桥莉  陈德才  伍援朝  张林 《西部医学》2009,21(10):1672-1675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50~79岁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人群,按不同年龄段分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L1~L4、左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矿密度(BMD)、T值,定量超声法(QUS)测定左跟骨强度指数(SI)、T值,比较各年龄组间QUS较之DXA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采用ROC曲线探讨QUS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点。结果各年龄组QUS与DXA常规测定部位诊断结果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45.83%~70.00%,特异度73.33%~89.29%。根据QUS诊断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以T值-2.0为临界点,灵敏度与特异度较好。结论QUS与DXA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较差,特异性尚可。随年龄的增长,敏感性增加,但特异性降低。QUS值诊断骨质疏松症以T值-2.0为临界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 RA)测量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筛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方法 招募650名肝肾功能正常的中国绝经后女性受试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腰椎L2~L4、左股骨颈的面积BMD值,RA指骨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手2、3、4指中节指骨的BMD值,构建ROC曲线,探讨RA指骨骨密度作为人群骨质疏松症筛查工具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DXA骨密度的诊断金标准T≤-2.5时,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72.9%;当RA指骨骨密度T值取≤-2.21为判断骨质疏松症的阈值时,其敏感度较高为81.4%,特异度为62.0%。 结论 T≤-2.21可作为RA指骨骨密度筛查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与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人种特征的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诊断标准,为OP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出生并生活在上海市区的50-69岁,绝经1年以上的社区女性1412例为研究对象,DEXA测量BMD,问卷结合胸腰椎侧位X摄片调查骨折发生情况,ROC,AUC系统建立骨折的骨量阈值。结果;不同测量部位的OP检出率不尽一致,L24和Wartd‘s为OP检出的敏感部位。绝经后OP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以低于峰值BMD2.0SD和2.5SD为O宾诊断标准,在55-59岁龄段,OP的发生率分别为63.0%和53.1%;而到60-65岁则进一步上升为70.3%和60.6%。以L24的BMD值来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骨量阈值为0.9681g/cm^2,相当于低于峰值骨量值-2.5SD,此时敏感度为70.5%,特异度为53.8%,有了的诊断价值。此外,如果采用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则OP的诊断界限在50-59岁年龄段,不符合妇女骨衰老的生理特征,且较骨折高发的年龄段提高10年,作为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的诊断标准可能造成较大的误诊和人力物力的浪费。结论:进行OP的流地病学筛选及临床诊断时,应选择OP检出率较高的部位即24和Ward‘s区进行骨密度值的测定。同时,可依据WHO的推荐标准,即低于峰值骨量2.5SD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适合我国人群特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女性血清性激素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为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数。方法:测定236例23-59岁绝经前(按年龄分为3组,每组间隔10年)和91例48-71岁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TRACP活性。结果:绝经前各年龄组比较,仅FSH水平在绝经前第3组妇女中明显升高(P<0.05);绝经后与绝经前组比较,FSH,LH和TRACP明显升高(P<0.01),而雌二醇和孕酮明显降低(P<0.01),且与TRACP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1和-0.37,P<0.01)。结论:女性绝经后,雌孕激素缺乏,导致FSH,LH升高,同时骨吸收加快,血清TRACP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定量超声(QUS)测量胫骨超声速度(SOS),诊断骨质疏松症(OP)。方法:采用Sou8ndscan2000超声仪测定28例绝经前正常女性(对照组),40例绝经女性。结果 对照组SOS显著高于绝经组,OP检出率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为7%,绝经组为37.5%,结论 超声测量骨密度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用它监测妇女绝经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SD-200型单光子骨密度仪,3年内对昆明地区1002例老年人骨矿物质含量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地区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状况,结果(1)昆明地区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老年妇女为26.19%,妇性为男性的6.22倍;(2)骨矿随增龄下降,女性骨丢失明显高于男性;(3)老年妇女骨矿降低程度与绝经年限呈负相关,提示卵巢功能衰对骨质疏松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膳食平衡指数(DBI)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绝经后妇女(绝经1年以上)和122例健康妇女,采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 DBI -07指标与取值方法对其进食的各类食物的权重进行赋值,计算谷类、蔬菜等12项单项指标,并分别计算负端分(DBI -LBS)、正端分(DBI -HBS)、DBI 总分(DBI -TS)、膳食质量距(DBI -DQD)。应用以色列定量超声骨强度仪测定其的骨密度,按骨密度 T 值分为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包括骨质疏松),并记录一般情况。结果按 T 值分组,绝经后妇女骨量正常89例(64.49%),骨量减少49例(35.51%,含骨质疏松21例);健康女性骨量正常94例(77.05%),骨量减少28例(22.95%,含骨质疏松7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密度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女性中 DBI -LBS、DBI -HBS、DBI -TS、DBI -DQD 等各项膳食指标均优于绝经后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检验显示4项指标与骨密度水平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水平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女性的膳食质量的优劣与其骨密度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闫岩  孙艳格  杜雪平  黄凯  于溯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1629-1632
目的 观察超声骨密度检查(QUS)对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西城区南区、东城区、海淀区各选择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募集志愿者的方式征集研究对象,最终共选择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绝经后妇女7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组,≤59岁组304例,60~69岁组231例,≥70岁组182例。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XA)骨密度检测和QUS,以DXA骨密度检测为金标准。DXA骨密度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值,检查结果用T值表示;QUS测量双足跟骨骨密度,检查结果用T值表示,选取最低T值作为本研究数据。结果 DXA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717例绝经后妇女中,241例(33.6%)骨量正常,341例(47.6%)骨量低下,135例(18.8%)骨质疏松症。各组绝经后妇女DXA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低T值(T值≤-2.5)比例增加(χ2趋势=123.381,P<0.001)。QUS结果显示,717例绝经后妇女中,53例(7.4%)T值≥-1.0,152例(21.2%)-1.5≤T值<-1.0,243例(33.9%)-2.0≤T值<-1.5,156例(21.8%)-2.5<T值<-2.0,113例(15.8%)T值≤-2.5。各组绝经后妇女QUS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低T值比例增加(χ2趋势=47.643,P<0.001)。DXA骨密度与QUS骨密度呈正相关(r=0.488,P<0.05)。QUS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95%CI(0.752,0.834)。QUS骨密度T值<-2.0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734,95%CI(0.687,0.781),T值=-2.0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71.3%、总符合率为72.1%、Youden′s指数为46.9%、Kappa值=0.339;T值<-2.2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716,95%CI(0.664,0.768),T值=-2.2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82.5%、总符合率为78.4%、Youden′s指数为43.2%、Kappa值=0.379。结论 QUS可以作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应用于社区;取T值=-2.0作为诊断的临界值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确诊仍需进一步行DXA骨密度检测。  相似文献   

9.
绝经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区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与绝经时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定576例妇女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酚(Pyr)浓度,其中233例同时测量腰椎2-4、左髋部胫骨密度,按中青年、围绝经期,绝经早期,绝经晚期分4组。结果:(1)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年下降率:围绝经期与绝经前相似为0.6%、0.5%;绝经早期为2.3%、0.9%,绝经期晚期为1.0%、1.6%。(2)围绝经期、绝经早期及绝经晚期与中青年尿Pyr/Cr(肌酐)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骨质疏松伴发率分别为0、2.2%、22.8%、67.6%。(3)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间尿Pyr/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围绝经期及其后妇有吸收指标处于稳定的高水平。(2)围绝经期丢失率与绝经前相当;绝经早期妇女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骨量丢失最快,以后下降处于稳定状态;随年龄增长,股骨颈骨量年丢失率逐渐增加。(3)骨密度与骨吸收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杨畅  李素蘋  项光博  金珍木 《浙江医学》2018,40(22):2466-2469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前臂骨密度(BMD)的变化,探讨前臂BMD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RA患者193例,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非受力(左)侧前臂远端1/3处BMD,并测量中轴部分[正位腰椎(L2~4段)及左髋部]BMD。根据中轴部位BMD值,将RA患者分为正常及异常者,比较不同患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前臂BMD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结果中轴BMD值异常164例,其中骨量减少71例,骨质疏松74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中轴BMD值正常仅29例。前臂BMD值异常146例,其中骨量减少60例,骨质疏松67例,严重骨质疏松19例;前臂BMD值正常47例。中轴BMD正常者年龄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腰椎、左髋部BMD正常者年龄均明显小于异常者,前臂BMD、骨矿含量及T值均明显优于异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显示:前臂BMD诊断腰椎骨质疏松的AUC为0.932,最佳T值为0.355,灵敏度为0.814,特异度为0.951;前臂BMD诊断左髋部骨质疏松的AUC为0.955,最佳T值为0.365,灵敏度为0.776,特异度为0.973。结论前臂BMD对腰椎、左髋部骨质疏松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女性RA患者椎体、髋部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健康妇女骨矿含量.方法:对本市区20~93岁,208例社区妇女(已绝经妇女122人),用SD—200型骨矿测量仪(单光子吸收测量,光源为镅),测定非优势手中下1/3处线骨矿含量(BMC)、面骨矿含量(BMD),骨皮质指数(骨皮质厚/骨宽度).结果:骨峰值在30-39岁组、40~49岁组的骨矿含量下降,50~59岁骨矿含量为峰值期的3/4,80岁以后骨矿含量下降51.93%,骨皮质指数亦随年龄下降,60岁以后尤为明显.结论:40岁以后女性特别是老年妇女,防治骨质疏松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结合DWI在乳腺疾病BI-RADS分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的MRI资料,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 b=1000 s/mm2),其中良性46例,恶性169例。分析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ADC值及两者结合的MRI 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ROC曲线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177×10-3 mm2/s,时间-信号强度曲线、ADC值及两者结合的MRI 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94.7%、89.3%、97.0%,特异度分别为39.1%、87.0%、80.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8%、88.8%、93.5%。结论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ADC值,MRI BI-RADS分类能显著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绝经期妇女骨密度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绝经后不年龄妇女骨密度与白细胞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Ostoporosis,OP)的发病及其机理,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207例绝经前后不同年妇女骨密度,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血清IL-1、IL-6、TNF-α水平。结果:骨量减少28例,占14.95,OP72例,占38.5%,正常行经对照组20例,骨量减少1例,占0.5%,各年龀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雌对因子的抑制降低,因而IL-1、IL-6、TNF-α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增强了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形成,使骨转换加快,OP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综合绝经后状态、超声评分、血清CA125的两种恶性危险度指数(Risk koj malignant indices,RMI1、RMI2)对卵巢肿瘤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998年1月-2000年2月在我院行妇科手术的卵巢肿瘤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应用RMI回归方程得出患者术前评分并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R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ROC曲线,采手SAS软件包处理临床数据。结果:RMI1和RMI2对术前卵巢肿瘤定性诊断效果优于单一的血清CA125。当RMI在80-250水平时,RMI2和RMI1更好地反映了卵巢肿瘤的特性(P<0.00001)。RMI2为125水平时,其灵敏度是81%,特异度是90%,阳性预告值是74%。ROC曲线表明:对卵巢肿瘤术前定性诊断效果从优到劣是RMI2、RMI1、CA125。结论:RMI2对卵巢肿瘤术前定性诊断比RMI1有更高的可信度,RMI2是一种比较简单,可用于临床术前筛查卵巢肿瘤性质的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清IL-6,雌二醇浓度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6例,采用Elisa及放免法分别检测其血清中IL-6,雌二醇水平,并与正常妇女对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6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导致末梢血单核细胞产生过量的IL-6细胞因子,而IL-6过量分泌会刺激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活性,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改良法磁共振评分系统对其他检查方法诊断为阴性或不能定性诊断的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0月青海省人民医院临床或其它检查方法诊断为阴性或不能定性诊断的非典型性乳腺疾病患者57例,均行X线钼靶检查、超声及磁共振检查,比较三者的诊断率。并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计算表面扩散系数(ADC)及改良法磁共振评分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X线与超声对病变的诊断率分别为59.6%和68.9%,改良法磁共振评分为91.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及改良磁共振评分ROC面积为72.2%和81.3%,以ADC值为1.19×10^-3mm2/s诊断阈值时,其诊断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9.8%,以改良法磁共振评分5.5分作为诊断阈值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为94.1%和88.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乳腺成像能够更早的发现微小病灶,而改良法评分系统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多态性与绝经前后妇女的骨密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与女性峰值骨密度以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收集184例妇女,其中绝经后无骨折妇女78例,绝经后有脆性骨折的病人34例、围绝经期妇女20例和年轻健康妇女52例,用双级X线吸收骨密度仪(DEXA)测量其骨密度,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来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结果:184例妇女中,基因型BB、Bb和bb所占比例分别为7.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ROC曲线分析肌钙蛋白Ⅰ(cTnⅠ)对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检测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TnⅠ,并对cTnⅠ进行统计学比较(£检验)和ROC分析。结果cTnⅠ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7.7%,阳性预测值为98.4%,准确度为97.1%;cTn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7。结论血清cTnⅠ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灵敏而特异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IL-6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随机选择绝经后妇女66例,根据BMD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组(OP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NOP组)及27例绝经前健康妇女对照组9,采用IL-6酶标法、放免法检测血清中IL-6以及雌激素(E2)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雌激素骨度密(BMD)和雌激素(P〈0.01);OP组与NOP组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未绝经妇女388例和绝经后妇女123例LCT检测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蓉  邱娜璇  丁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38-39,123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与绝经后妇女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LCT)的意义。方法本院2007年3月~2008年3月门诊LCT检测阳性患者行阴道镜检测,绝经后妇女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病理阴性者予以局部雌激素治疗后1个月复取LCT。结果绝经后妇女未能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阳性率为3.70%,而未绝经妇女为13.6%。绝经后妇女未明确诊断意义的腺上皮细胞(AGCUS)阳性率为33.3%,而未绝经妇女为57.1%。绝经后妇女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阳性率为30.7%,而未绝经妇女为41.7%。绝经后妇女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阳性率为100%,而未绝经妇女为100%。结论绝经期妇女ASCUS者与未绝经期ASCUS患者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阴道镜检测阴性绝经期患者经过给予局部雌激素治疗后复查LCT约89%恢复正常。而LSIL、AGCUS两者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阳性率相对均较高,应予以重视。而HSIL两者阳性率均高,无显著差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