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6月568例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以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以选取的17项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精神紧张、术中Billroth II式吻合、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D3)、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和总蛋白水平是PGS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工作,对防治PGS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近侧胃癌病变隐匿,早期不易发现,中晚期常便及周围脏器,尤其直接浸润至左肝外侧叶。我院自1980年1月~1997年12月共行85例高位胃体及贲门癌伴左肝外侧叶切除,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全组男61例,女24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和进食困难,术前均经胃镜加GI诊断为胃体贲门癌。胃镜除12例为外院检查未定型外,73例经本院检查,分别为BorrmannⅡ型6例,Ⅲ型58例和Ⅳ型9例。术前均未行化疗和放疗。 2.手术方式 剖左胸手术52例,进胸后打开膈肌探查…  相似文献   

3.
4.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原发性肝癌病人大多合并肝硬化,如何防治此类病人接受肝切除术后发生的肝衰,降低术后死亡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国内外近年来这方面的发展作一综述。1肝功能衰竭的预防1.1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系指所有正常肝细胞功能的总和,比肝功能障碍更能确切反映肝脏功能,用于判断病人可否耐受肝切除。1.1,1咧噪氰绿(ICG)试验叫晚氰绿是一种三碳花青色素,经静脉注入后即与血中al脂蛋白和白蛋白结合,全部被肝细胞摄取并全部排泄进入胆道。ICG试验检测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ALGA)的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动脉和肝动脉DSA影像,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500例患者中,共39例(39/500,7.80%)发现ALGA,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弓27例(27/39,69.23%),肝固有动脉5例(5/39,12.82%),迷走肝左动脉7例(7/39,17.95%)。另外发现4例(4/500,0.80%)左膈下动脉起源于肝左动脉,其中3例发出胃上动脉供应胃底。共22例发生ALGA或左膈下动脉胃上支化疗药物误灌注,9例发生碘油乳剂误栓。结论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不少见,正确认识此类血管变异对肝脏肿瘤和胃部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肝动脉切除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总数的60%~70%,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特点是早期癌组织浸润血管和神经,并沿血管和神经转移。手术难度大,术后极易局部复发,预后差。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肝动脉鞘周围,肝动脉及其分支交错缠绕在肿瘤组织中,要达到根治性切除而不伤及肝动脉及其分支很难。20世纪90年代的外科治疗策略是扩大切除范围,包括扩大的肝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在中重度黄疽的情况下,若施行广泛的肝切除术及肝动脉切除,残肝功能能否代偿是涉及到扩大切除术能否顺利施行的关键。目前扩大根治术已广泛施行,达成的共识是肝切除术后需保留门静脉血流。但许多学者在肝动脉能否切除以及切除后是否需要重建及如何重建的问题上看法迥然不同。下面就一些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肝动脉切除重建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总数的60%~70%,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的生物学特点是早期癌组织浸润血管和神经,并沿血管和神经转移。手术难度大,术后极易局部复发,预后差。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肝动脉鞘周围,肝动脉及其分支交错缠绕在肿瘤组织中,要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8.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肝转移是胃癌根治术后远处复发的主要类型,常因多发性肝内转移或伴有其他脏器转移,使手术治疗概率降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如何正确防治肝转移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对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没有显著性地突破.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诊治经验,对其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首选方法,但术后肝细胞癌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师所面临的难题[1].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围手术期管理和患者筛选标准的进步使可以接受半肝切除术或扩大肝切除术的患者数量大大增加.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患者相关风险中糖尿病及已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脂肪肝、胆汁淤积等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手术相关风险中残肝体积及术中大出血是影响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因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肝功能衰竭,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脏肿瘤尤其是肝癌的最佳治疗手段.由于肝癌患者多合并慢性肝病,对手术打击耐受差,术后易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一旦发生则疗效差、死亡率高,因此有效地加以预防是肝癌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切除手术是一种常用手术.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脏外科疾病,如肝脏良、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结石、肝外伤、肝脓肿、肝包囊虫病、肝门部胆管癌等。正常肝脏的代偿能力与贮备能力是很强的,因而由于外科手术侵袭造成的肝功能损害一般较轻,多为一过性。但对合并有梗阻性黄疸、广泛肝纤维化、脂肪肝等弥漫性肝脏病变的患者行肝切除术时,术后易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由于术后肝衰死亡率目前仍较高.因此对肝切除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防治仍是保证肝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肝叶切除。由于肝癌合并肝硬变者高达85.5%’‘’,故肝叶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高,也是术后引起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院于1990年1月至1997年8月期间因肝癌行肝叶切除者2150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者11例,占0.51%。有效防治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是减少肝癌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的重要环节。1!陆床资料1990年1月至1997年8月,我院收治肝癌行肝叶切除者2150例。其中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者1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肝功能衰竭者8例,共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38~65…  相似文献   

15.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28,自引:2,他引:228  
目的 为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以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5例,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除糖尿病外,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比Ⅱ式吻合病人的发病率较高。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在术后6周内一般都能恢复。结论 胃镜检查时对残胃适度刺激对胃瘫治疗有价值,应用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年间收治的508例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6个因素中有9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10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前情绪紧张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总蛋白水平为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左肝动脉结扎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我院为19例左肝内外胆管结石、血管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行选择性左肝动脉结扎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20~200ml,平均80ml,手术时间90~420min,平均240min,术后住院4~9d,平均5.9d,术后病理示无恶变,无肝脏衰竭、出血、胆漏及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左肝切除术中选择性左肝动脉结扎术能减少术中出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高致死率的癌症之一。目前,根治性肝切除术依然是早期和部分中晚期HC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影响HCC患者长短期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HLF是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病因,术前及时发现高危PHLF患者是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传统肝功能评估方法应用广泛,能够区分出PHLF高危患者,但其预测准确性相对不高。近些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级算法纳入更全面危险因素的模型被应用于PHLF预测领域。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类统计学方法构建了新式PHLF相关预测模型,并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前期大量文献检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PHLF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方便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各类型的PHLF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正>自1887年德国医生完成世界首例肝脏切除术后,肝脏外科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近年来肝脏外科发展迅速,精准肝切除、解剖性肝切除已成为肝切除的主流手术方式,且手术技术相关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在专业的肝脏外科术中,肝切除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竭已成为患者围手术期及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原因。肝切除术前精准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术中肝切除量的把握、及术后的监测、治疗,有助于针对不同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治疗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至2019年间经手术治疗的300例HCC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9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