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阻力呼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并进行定量阻力呼气治疗的患者38例,对其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定量阻力呼气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提示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前后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阻力呼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晚期患者常常因气道阻力增加,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存在,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通常为Ⅱ型呼吸衰竭),常规治疗不理想,而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Ⅱ型呼吸衰竭表现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对机体各器官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危重时如不及时抢救,  相似文献   

3.
姜水菊 《中外医疗》2016,(20):81-8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辅以无创呼吸机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55例,收治时间为2013年8月—2014年9月期间,并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CO2、PaO2、SaO2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CO2(53.69±13.41)mmHg、PaO2(62.46±7.57) mmHg、SaO2(97.24±2.45)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辅以无创呼吸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应用大型肺功能仪及最高呼气速度仪对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一秒呼气流量(FEV1)测定的对照。方法:选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各30例,同时测定大型肺功能仪及最高呼气速度仪第一秒呼气流量(FEV1)。结果:应用大型肺功能仪及最高呼气速度仪,对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FEV1测定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最高呼气速度仪可作为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初步筛查使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64例的临床观察。方法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LTDNPPV)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两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疾病程度均符合应用LTDNPPV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观察比较2年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血气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多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适应LTDNPP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取长期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及防止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PAP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BiPAP呼吸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4h及治疗后48h,2组血气变化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BiPAP无创通气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可作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刘志群  路亚娟  刘素云 《吉林医学》2008,29(24):2311-2311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对症治疗,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采用通气口鼻或鼻面罩,设定参数S/T模式。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经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中pH值和PaO2逐渐上升,PaCO2值下降,临床症状改善,减轻呼吸肌疲劳,减慢呼吸频率和心率,呼吸困难减轻。结论:本法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有肯定疗效,可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血气分析(SaO2、PaO2、PaCO2、pH)变化情况,并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心率(HR)、呼吸频率、SaO2、PaO2、PaCO2、pH变化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心率(HR)、呼吸频率、SaO2、PaO2、PaCO2、pH等情况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前期43例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优于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呼吸内科行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 h、4 h、12 h后的血气分析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55例(80.88%)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H值升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降低(P<0.05),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升高(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疗效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是数理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易经》八卦、象数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医阴阳、五行、气化学说的数理内涵,中医应用这些理论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摄生预防,从而具有极高的理论性和临床疗效。最后提出:中国医学(中医)以数理为基础,是数理医学,而非传统医学,经验医学,与实验医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转化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地位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严重脱节问题,转化医学应运而生.转化医学一经提出就得了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由于转化医学与中医学在运行模式、理念及治疗方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转化医学角度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3.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科研领域兴起的一个新概念、新理念,其意在促使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医学应用的快速转换,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实现双向转化通道.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在其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探讨,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分析中医学特色,认识优势和不足,倡议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借助转化医学的概念与模式,朝向预防疾病与解决疾病的不同环节,使现有中医临床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得以保留、诠释、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中医内科学》是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桥梁课程,又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比重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于基本掌握教材中各系疾病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推求本意、读书有疑、注重联系、重点前移、博约相参、温故知新、学用结合七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内科学>是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桥梁课程,又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比重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门 学科.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于基本掌握教材中各系疾病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推求本意、读书有疑、注重联系、重点前移、博约相参、温故知新、学用结合七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49例高热达39℃以上的流行性感冒患者给予奥司他韦、尼美舒利及中药清开灵口服液治疗.结果 949例中,服药后2~6 h体温降至38℃者401例,用药2~4 d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者548例,无效转院者1例,总有效率99.8%.结论 清开灵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流行性感冒具有抗病毒、抗炎、解热作用,毒副作用小,中西医结合疗效更著.  相似文献   

17.
突如其来的“SARS”进一步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及其生命力,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西医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思维方法上的结合有其一定的互补性。西医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着眼于组织形态学或物质基础的改变,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求阻断之,“唯物”是其学术发展的核心;中医是针对每个患病的个体,通过对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状态的综合分析,谋求机体功能的调整与回复,动态、“辨证”地对待每个患病的人是其科学特征。从理论上讲,两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也是思维方式结合的基础。“唯物”与“辨证”的结合与统一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科学问题。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临床疗效,这是本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同时要坚持“循证医学”的原则,加强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规律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坚持”唯物”,进一步加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研究;积极开展临床难治性及常见肝脏疾病的研究与探索以显示学科优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北方气候干燥,过敏性咽炎发病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治疗难度较大,大部分患者用先锋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类及抗过敏药物效果不佳。中医认为该病系“燥毒”所致,临床上用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因此,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该病之发病及流行规律,对该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鹏  汪代杰  齐建康 《西部医学》2009,21(2):237-23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方法将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化疗前使用盐酸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静脉注入,并于化疗第1日开始加用中药治疗;对照组60例,化疗前使用盐酸格拉司琼、地塞米松静脉注入。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致胃肠道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的学科分类进入中国之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发生背景的中医学表现出一定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兼具“医学”与“史学”特征。西方的学科分类被引入后,中医学归属于医学,属科学范畴,而中医史学则归属于历史学范畴。自此,在学科化背景下,中医学开始日益突显其医学色彩,而原有的“历史传统”开始被剥离。但是,由于中医学至今尚没有完成西方意义上的学科化,仍需要对其历史进行回顾研究以促进其学科化。这种为中医学科化服务的中医史学研究,往往因为过于强调研究的现实性,而突显着医学色彩。此外,在中医学科化的进程中,具有“历史传统”的中医学术变迁模式并没有彻底消亡。在学科分类的背景下,因其“历史传统”的史学特征,往往被归属于中医史学。但其本身又具有“医学”特征,这也使得中医史学在一定程度上突显着医学色彩。鉴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在进行中医史学研究时应注意在史学和医学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