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赛乐特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赛乐特20mg/d,入组后3个月时随访,现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抗抑郁疗效,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残疾情况。结果 治疗组抑郁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6%和45.8%),具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个月患者的死亡及残疾率低于对照组(40.8%和60.4%),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赛乐特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Barthel 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2周末HAMD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死亡/残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赛莱乐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00例发病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赛莱乐200mg/d,疗程结束和入组后3个月时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疗效,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残疾情况。结果治疗组疗程结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个月患者的死亡/残疾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赛莱乐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赛莱乐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00例发病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赛莱乐200mg/d,疗程结束和入组后3个月时随访,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疗效,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残疾情况.结果治疗组疗程结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个月患者的死亡/残疾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赛莱乐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西酞普兰,对照组口服氟西汀治疗.均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末,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6.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呈持续性下降.同期2组间HAMD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的研究。方法未服用过抗抑郁药物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0例做为对照组,实验组为40例服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前、治疗6 w末及12 w末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实验组未治疗前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服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6 w末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治疗12 w末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HAMD评分有效率结果表明,对照组未服用疏肝解郁胶囊6 w及12 w末有效率为0%,治疗组服用疏肝解郁胶囊6 w及12 w末有效率分别为75%及8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能有效治疗脑卒后抑郁,并且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帕罗西汀组,疗程8周,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治疗时出现的反应量表(TESS)为评定工具。随访半年后进行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后6、8周末两组HAMD、HAM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半年后联合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9.41%,帕罗西汀组为52.9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疗效好,并且持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黛力新联合音乐疗法治疗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3-01—2016-12收治确诊为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黛力新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音乐疗法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a,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评分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于末次随访评定抑郁及神经功能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MD、HAMA、MESS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抑郁总有效率97.67%,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2.98%,高于对照组的81.40%、57.4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用明显,可有效治疗抑郁,促进神经功能修复,降低黛力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坦度螺酮和帕罗西汀治疗癫痫并发焦虑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并发抑郁焦虑的癫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帕罗西汀)和观察组(坦度螺酮)。随访12周,记录治疗前后2组用药不良反应、癫痫发生次数、总有效率、HAMA评分、HAMD评分、B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BI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7.54%)高于对照组(51.43%),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低于对照组(3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度螺酮用于癫痫并发焦虑抑郁患者中,能显著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整体疗效优于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老年医学科5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6例,康复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西酞普兰,10mg/d)+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家庭及社区康复),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在患者入院后、治疗1个月后采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评定患者的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2组卒中伴抑郁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HAMD评分均有降低(P0.05),Barthel指数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1),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康复治疗能有效减轻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和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康复训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量表(QOL)以及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QOL评分无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周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1.7%,两组患者QOL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周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3%,高于观察组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路优泰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路优泰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路优泰,同时给予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营养神经细胞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其余治疗同治疗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4周、8周后,HAMD、BI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8周后,HAMD、BI评分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路优泰对卒中后抑郁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作用,并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抑郁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HAMD、ADL评分均明显减小,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113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应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应用盐酸帕罗西汀联合疏肝消郁散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神经功能、抑郁情绪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及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疏肝消郁散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116例ACI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连续治疗14d,记录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ADL评分、SDS评分、HAMD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上均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中仅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口干乏力,休息后好转。结论 rTMS治疗ACI后抑郁是有效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路优泰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及其对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路优泰;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2组患者入院第3天及治疗后第2、3、4周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减少。ADL评分明显增高;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优泰是一种较理想的抗抑郁药物,对改善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1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实施干预前后的抑郁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恢复部分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单号纳入对照组(n=44),双号纳入研究组(n=44)。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抗抑郁西药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郁程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较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HAMD评分在治疗后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无不良反应,优势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和对照组.G-CSF治疗组12例,接受G-CSF(5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7 d)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3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或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随访6个月时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时或出院时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t=0.842,P>0.05),但随访6个月时G-CSF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1.801,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亦优于对照组(t=2.587,P<0.05),G-CSF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特征和西酞普兰的疗效。方法:65岁以上首次发作的老年脑卒中患者230例,于卒中15天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估,对伴有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随访评估合并PSD患者90例,占39.1%;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无关;脑叶和左侧半球与PSD发生具有相关趋势(OR>1,P=0.10);抑郁组与无抑郁组患者ADL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抗抑郁治疗后,西酞普兰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逐渐好转,HAMD及ADL评分明显改善。结论:PSD的发生率高达39.1%;PSD对ADL和MMSE可产生明显影响;西酞普兰治疗PSD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