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2008-2009年东台市妇幼保健院26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产妇100%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青霉素钠,占44.61%;83.85%为单一用药,16.15%为二联用药,无三联及以上用药;42.7%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持续24~48 h.结论:剖宫产产妇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疗程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笔者对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某三甲医院外科2010年4-6月住院患者120份病历资料进行了调查,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结果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总的使用率96.7%,平均用药时间9 d,最长预防用药时间为20 d;其中用药>3 d者占74.2%;用药>7 d者占51.7%;抗菌药物使用占前8位的分别为奥硝唑、头孢替安、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头孢米诺、莫西沙星;其中单一、二联和三联用药分别为37.1%、48.3%、14.6%。结论某三甲医院不合理用药表现在选药不恰当,术后用药时间偏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更换药品频繁,标本送检率低等,应加强监管,促进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 了解与分析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药物选择、用法用量、首剂给药、疗程、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率为评价指标,评价某院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术前30 min给药占4.1%,而术前未给药占73.2%;术后用药≤3 d占8.1%;三代头孢菌素占全部用药的49.0%,喹诺酮类药物占全部用药的25.0%.结论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某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77例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7例清洁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绝大部分(165例,93.22%)于术前0.5~2 h给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62例, 91.53%)。在56例手术时间>3 h的患者中,仅3例(5.36%)于术中追加了一次抗菌药物。仅手术前单用一次抗菌药物者25例(14.12%);手术后用药3~7 d者67例(37.85%),>7 d者42例(23.73%),>48 h~3 d者20例(11.30%)。预防用药共7类20种,头孢菌素类占52.71%(主要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其次是青霉素类28.08%;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结论该院在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外科医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教育和临床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86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6例手术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用药频度较高的药品是阿奇霉素、奥硝唑、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抗菌药物平均给药时间为10 d,联合用药率100%。结论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存在用药时间长、无指征换用抗菌药物、抗厌氧菌药物选药档次较高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方法]选择某医院2008年1 ̄9月期间的Ⅰ(清洁切口)、Ⅱ(清洁-污染切口)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117份为调查对象,逐一填写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表,分析其使用情况。[结果]所调查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总使用率达100%,其中64例患者无预防性用药适应症(54.7%)、56例患者给药时机不当(47.9%)、117例患者术后用药时间过长(100%)。[结论]该院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分析评价其合理性,以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7~2009年甲状腺、乳腺、胃肠、肝胆手术出院病历共600份,对其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100%使用了抗菌药物,应用频率前三位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美唑和奥硝唑.结论 甲状腺、乳腺、胃肠、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建议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培训学习与监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基层医院妇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12月妇科702例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3.6d,其中用药>3d者占94.3%,抗菌药物使用前3位是头孢噻肟、替硝唑、阿米卡星;单一、二联用药分别占63.5%、35.5%,无三联用药.结论 基层医院妇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起点高、选药不恰当、使用频率高、术后用药时间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我院是基层综合医院,为了解抗菌药物围术期使用情况,为规范管理提供依据,笔者对2005年及2006年10-12月270例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对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统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种类、疗程、联合用药、给药方法等。结果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药物前3位依次为克林霉素、甲硝唑、头孢哌酮/舒巴坦;术后用药时间2~15d,其中≤2d4例占1.56%,3~5d95例占36.79%,6~7d110例占42.80%,>7d48例占18.67%;单一用药129例占50.2%,二联用药125例占48.6%,三联用药3例占1.2%;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122次,克林霉素90次;给药1次/d 100例占47.2%,2次/d 112例占52.8%。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有不规范之处,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干预前后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抽取实施干预前(2009年7-12月)及干预后(2010年7-12月)外科手术出院病历共600份(每月50份),进行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对照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99.67%下降为干预后62.67%(P<0.05);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显著提高,由于预前8.66%上升为干预后51.00% (P<0.05);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结论 医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资源浪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依从性,为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1-3月200份手术患者出院病历,结合专项整治有关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指标控制要求,选取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等关键指标,参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对所选病例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进行指南依从性研究。结果 200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91.0%,其中12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有105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4%;使用频次位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依次是头孢硫脒72例次、头孢西丁51例次、呋布西林39例次,使用率分别为36.0%、25.5%和19.5%;给药时机、用药指征和联合用药方面指南依从性较好,依从率依次为92.9%、91.2%和91.2%;在用药疗程、药物选择和用法用量等方面指南依从性较差,依从率依次为6.6%、42.3%和66.5%。结论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南依从性研究结果,为医院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提供了针对性强的切入点和工作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国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43-545
目的探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点,了解医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方法利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设计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表,对2008、2009年完善管理措施后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手术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5.53%,抗菌药物≤72 h使用率63.23%,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单次使用率5.22%。结论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用药,加强对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限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高级抗菌药物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在剖宫产孕妇围手术期抗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95例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均95例,所有产妇均预防性接受静脉滴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或头孢呋辛钠进行围手术期的抗感染治疗,其中A组于胎儿娩出后断脐给药,术后6h再给药1次;B组于胎儿娩出后断脐给药,术后连续用药2 d;C组术前不给药,术后连续用药5d,对比分析3组产妇术后的切口感染率,术后病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所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A、B、C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切口感染率略高于A、B两组;A、B组术后病率分别为1.1%、1.1%,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42.4±27.3)h、(41.8±25.8)h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4.7±1.0)d、(4.8±0.8)d,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上述指标要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剖宫产的低感染风险产妇,胎儿娩出后即刻和术后6h分别使用静滴抗菌药物一次,能降低术后的病率,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与反馈,干预院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定期抽查2005-2010年全院无感染征象的手术病例13 496例,与此同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结果通过干预,全院抗菌药物带入手术室使用率明显上升,从51.19%上升至99.27%,上升了47.71%;Ⅰ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从平均6.29 d/例下降至3.30 d/例,平均下降2.99 d/例;抗菌药物使用级别合格率逐渐上升,从18.21%上升至74.70%,上升56.49%,医院感染率没有上升。结论制定明确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要求,应用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深入临床的沟通和责任到人的考核,以及各级领导重视是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文献,组织专家讨论建立合理性评价指标及标准,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276份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病历对建立的体系进行应用研究,不断完善合理性评价体系.结果 建立的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及13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应用结果显示,某院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为药物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给药时间、用药频次、药物单次剂量选择,不合理率分别为52.3%、71.7%、87.3%、63.5%、51.2%.结论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可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评价其合理性,评价结果能够反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规范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与前瞻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定外科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结果 术前30 min~2 h给药干预前为55.6%、干预后为95.5%;术后用药干预前平均6.8d、干预后2.7d;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由于预前43.98%提升至干预后的8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干预对规范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具有积极作用且效果满意,但机制方法仍需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11年1至12月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0例。 A组于术中断脐后立即给予头孢一代(头孢硫脒)2g静滴,术后12小时再给同等剂量滴注1次;B组于术后给予头孢二代(头孢替安)2g静滴,每日2次,连用4天。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费用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最高体温、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A组抗生素费用约280元,B组抗生素费用约1050元,A组明显少于B组(F=42.547,P<0.01)。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通过使用价格昂贵的广谱头孢类抗生素及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并不能提高术后预防感染的效果,头孢一代术中预防性给药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又经济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提高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从性。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医院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前瞻性干预,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每月评估、反馈等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390例与干预后400例在把握用药适应证正确及用药时机的选择上,干预前未用抗菌药物占0.6%,干预后未用抗菌药物占3.8%;干预后麻醉诱导期术前<2 h用药占79.8%,干预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上,干预前,Ⅰ、Ⅱ类切口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66.8%,干预后为9.8%,而选择一、二代头孢的比例由干预前8.2%上升至52.8%(P<0.05),氟喹诺酮的应用从干预前10.5%降至2.0%,氨基苷类应用由干预前4.5%降至0.5%(P<0.05),但是对β-内酰胺酶类复合制剂的应用,从干预前的7.0%上升至28.2%。结论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及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规范化的管理,有效的干预起到了规范用药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但还应加强长期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在药物品种的选择及用药总时间控制上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