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探讨需氧和厌氧培养方式的选择对不同种属病原菌检出率、检测时间的影响及常规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mini VITAL或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及VITEK-32自动细菌鉴定仪对1999年1月-2009年12月38 839份血液与体液临床标本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的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8 839份标本培养阳性7241例占18.64%,共分离出各种细菌56属171种7327株;在需氧和厌氧培养瓶中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7.14,P<0.01),非发酵菌、微球菌属、真菌、厌氧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葡萄球菌属、棒杆菌属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门菌属和棒杆菌属细菌在需氧和厌氧培养两种瓶子的阳性检测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需氧和厌氧瓶配对培养,既解决了培养结果的早期快速问题,又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厌氧血培养对疑似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为临床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血液标本采用双套需氧瓶加厌氧瓶血培养,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检测后用VITEK-32仪器及鉴定卡分析鉴定.结果 血培养送检标本1744份,阳性215份,阳性率为12.33%,分离出菌株80株;需氧血培养、厌氧血培养均阳性为84份,占39.07%,需氧血培养阳性、厌氧血培养阴性为111份,占51.63%,需氧血培养阴性、厌氧血培养阳性为20份,占9.30%,需氧血培养及厌氧血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36,P<0.05);需氧血培养及厌氧血培养均阳性的标本中,5株病原菌为厌氧血培养提前2 d出现阳性,2株为提前ld出现阳性.结论 厌氧血培养可提高疑似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率;双套需氧血培养加厌氧血培养模式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更早期得出培养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漏检,可对疾病进行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血培养阳性的病原菌在需氧、厌氧瓶检出率.方法 血培养及鉴定采用美国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 在2700份血培养中阳性322份,阳性率为11.9%,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24.5%、革兰阳性杆菌占0.6%、革兰阴性球菌占0.3%、革兰阴性杆菌占65.8%、厌氧菌占2.0%、真菌占6.8%;其中仅需氧血培养阳性130份,占40.4%,仅厌氧血培养阳性60份,占18.6%,需氧与厌氧血培养均阳性132份,占41.0%.结论 同一患者同时进行需氧瓶及厌氧瓶培养,即能充分体现自动血培养仪快速性,又能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送检厌氧血培养瓶对病原菌检出率及阳性结果报告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3月送检的4018份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同时送检需氧瓶和厌氧瓶的检出率达14.11%,高于仅送检需氧瓶的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厌氧瓶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的阳性结果报告时间(306、630min)明显短于需氧瓶(612、810 min)(P<0.05);同时送检需氧瓶和厌氧瓶的病份中,厌氧瓶阳性而需氧瓶阴性者占2.42%,厌氧瓶培养可增加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率达17.11%.结论 增加厌氧瓶培养可以提高阳性率并缩短阳性结果报告时间,临床上要加强厌氧血培养瓶的送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成套血培养模式对血流感染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1年全年送检的4855瓶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阳性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统计分析。结果:成套血培养瓶送检率为23.5%,阳性率为11.7%;比单瓶阳性率提高了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套和单瓶血培养阳性标本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为23.9%和33.9%,其次均为大肠埃希氏菌,分别为17.9%和25.3%。结论:成套血培养模式具有提高培养阳性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需常规开展成套血培养送检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采用单侧与双侧采血后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及病原菌检出率,协助临床及时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2月单侧采血,2010年3月-2011年3月双侧采血,采用BACTEC9050全自动系统进行血培养,阳性血培养转种后进行常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统计单、双侧采血的阳性率及耐药菌的检出率.结果 单侧收集血培养650份,其中36份分离到病原菌,阳性率为5.5%;双侧采血收集656份,其中85份分离到病原菌,双侧比单侧阳性率高7.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单侧25.0%,双侧为45.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MRCNS)检出率单侧41.6%,双侧为73.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单侧19.0%,双侧为56.6%.结论 双侧比单侧采血阳性率高,MRSA、MRCNS及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笔者从1例孕妇患者血培养中检出厌氧消化链球菌,报道如下. 1 病例 患者女,35岁,既往月经规律,无痛经及下腹痛疼,2009年1月停经40 d后当地医院B超示早孕、双胎,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给予保胎治疗,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2009-2012年血培养标本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4 847份血培养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分离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结果 4 847份血培养标本中检测阳性标本897份,阳性率18.5%;共检出病原菌89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3株占38.2%,革兰阴性菌497株占55.4%,真菌57株占6.4%;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则显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引起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血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3年血培养标本病原菌分布,了解病原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血液需氧培养标本3380份,采用VERSATREK-48型全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HX-21型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纸片扩散法(K-B法)对药敏试验进行补充.结果 3380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05株,培养阳性率14.94%,其中革兰阴性菌244株占48.32%,革兰阳性菌237株占46.93%,真菌24株占4.75%;常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75%、16.83%、10.89%;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5.29%和36.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0.00%和76.80%;病原菌检出率最高的病区是神经内科155株占30.69%,其次是呼吸内科占21.39%、新生儿科占20.79%;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均为0;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6.67%和20.00%.结论 血液培养中葡萄球菌属是主要致病菌,但革兰阴性菌所引起的感染也在逐渐升高,深部真菌的感染也不容忽视;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高耐药与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送检血培养阳性分离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特征,以提高疾病治愈率。方法采用血培养瓶采样,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VITEK-2Compact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参照CLSI2013年版判读结果,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临床送检6 261份非重复患者血培养标本,分离出661株病原菌,分离率为10.6%,包括革兰阴性菌452株占68.4%、革兰阳性菌190株占28.7%、真菌19株占2.9%;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列前4位,总体污染率为4.2%;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葡萄球菌属中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医院临床血流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但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多,鉴于双份血培养具有提高培养检出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应提高双瓶双侧血培养送检率。  相似文献   

11.
何方 《中国保健》2007,15(12):24-26
目的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做出病原学诊断.方法用bactec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9892份血培养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结果培养时间缩短至5d,血培养阳性率为12.29%(1216/9892),共检出33种菌,沙门氏菌占第一位74.34%(904/12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第二位12.9%(157/1216)%,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占3.54%(43/1216).结论用自动血培养仪提高了血培养培养阳性率,缩短了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儿童专用血培养瓶提高脑脊液培养阳性率的应用。方法选用儿童专用血培养瓶对344份脑脊液标本进行增菌培养,以P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检测。结果儿童专用血培养瓶培养脑脊液阳性率为27.91%(96/344),显著高于成人培养瓶脑脊液培养阳性率10.80%(46/426)(P0.01);24 h内阳性检出率亦显著提高,前者为65.62%(63/96),后者为47.83%(22/46)(P0.01)。儿童专用血培养瓶培养脑脊液假阳性率为1.74%。结论用儿童专用血培养瓶进行脑脊液培养能提高脑脊液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3.
覃凌  王慕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74-4375,4406
目的 分析医院血培养假阳性的原因,探讨采取相关措施后对其发生率的影响,为指导临床诊断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2008年1-6月所有血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目标追踪监测,了解假阳性率,分析产生的原因;2008年7月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持续追踪2008年7月-2010年12月血培养阳性病例.结果 2008年1-6月血培养假阳性病例的病原菌分布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83.33%,血培养假阳性率高达35.29%,采取控制措施后2010年7-12月血培养假阳性率下降至8.70%(x2=9.172,P=0.002).结论 在血培养阳性目标性监测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如制定标准化的血培养采集流程、多种方式加强护士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加强质量督查和考核等,可提高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降低假阳性率,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血培养结果及病原菌的耐药状况,为血液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导致血液感染的1345株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抗菌药物耐药状况。结果:从血液标本中培养分离病原菌13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0株,占40.8%,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468株,占34.9%,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酵母菌39株,占2.9%,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利奈唑胺、磷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较为敏感,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敏感。结论:血液感染患者菌种复杂,革兰阴性杆菌为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茵,药敏结果提示检出菌株耐药性强且广谱耐药,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及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感染管理重点内科送检血培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培养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2020年1—6月为对照组,7—12月为干预组。2020年7月开始对血培养的送检模式实施干预措施。通过设置血培养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等10个血培养相关质控指标,每月对重点科室进行考核,观察10个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 结果 共送检血培养标本16 246瓶,其中对照组7 512瓶,干预组8 734瓶。干预组2套及以上送检比率(24.91%)高于对照组(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平均送检时间18.56 min(达到质控目标),平均上机时间18.83 min(达到质控目标),报阳结果平均报告临床科室时间148.28 min,未达到质控目标(≤1 h)。干预组的平均送检时间、上机时间、报阳结果报告临床科室时间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血培养采集时机正确率(98.33% VS 74.67%)、采集方法正确率(82.67% VS 67.67%)、报阳临床科室处理正确率(70.67% VS 62.00%)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高(9.43% VS 6.56%);污染率较对照组低(0.77% VS 1.28%);不合格率较对照组低(1.19% VS 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环比分别下降2.78%、42.36%、27.82%、39.47%,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环比上升8.10%。 结论 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83例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结果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某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6年来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细菌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6年该院血流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3例住院的新生儿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G^+)球菌为主,占78.31%(65/83);革兰阴性(G^-)杆菌占19.28%(16/83);未检出真菌。在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的83例阳性新生儿中,需氧和厌氧培养均生长细菌者34例(40.96%);仅需氧培养长菌者21例(25.30%),仅厌氧培养长菌者28例(33.73%)。非正常分娩是新生儿血流感染的重要易感因素。结论 应加强妇婴围产期保健工作及医院感染的监控力度,以减少新生儿血流感染的发生。同时做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可减少漏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