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是一项新近开展起来的眼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因角膜内皮功能不良引起的角膜失代偿.虽然DSEK手术应用于临床尚不足4年,但因其术后视力恢复快,与传统角膜移植手术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迅速成为角膜内皮功能不良患者行角膜移植的首选手术.由于其应用时间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就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特点以及与传统角膜移植手术相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的术后疗效、并发症、处理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2007年9至12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眼科中心选择9例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患者行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自动角膜刀取材及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透明性的恢复、植片的脱位率、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随访时间3~7个月.结果 手术中1例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内皮植片植入失败,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8例患者术后植片明显脱位1例,再处理后复位.术后8例手术成功患者视力全部提高,植片透明,角膜厚度为(775±30)μm;角膜曲率为(44.19±2.28)D;角膜散光度数为(2.20±0.83)D;角膜内皮细胞数为(1439±296)个/mm~2.结论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进行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术中均未处理患眼角膜内皮.直接用植入镊将制作好的直径为8.5mm的角膜内皮植片植入受体前房,气体顶压植片进行固定.术后随访6~20个月,观察植片贴附和植片移位等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视力进行比较,检查植片透明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5例患者术后植片与受体内皮面始终贴附良好;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层间裂隙,经改俯卧位后植片贴附良好.6例患者植片均透明,其中5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术后视力同术前,视力不提高的原因为眼外伤造成的视神经萎缩.6例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648±384)个/mm~2.随访过程均未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间角膜内皮移植术已在我国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作为角膜内皮移植术中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理想术式,在国内仅有少数医院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从手术适应证、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综述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该手术在国内广泛开展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44-54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以及对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疗效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8例(8只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行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术中剥除患眼角膜中央部直径7.75 mm的后弹力层和病变的内皮层,再将植床周边部基质表面刮粗糙,然后按常规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方法植入内皮植片.术后观察植片与植床贴合和植片移位等情况.随访3~9个月,记录患者视力、植片透明度、角膜散光及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8例患者术后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未出现植片移位.术后第1天,1例患者出现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48 h后缓解.8例患者术后植片透明,术前存在眼痛的6例患者术后眼痛缓解.8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最好矫正视力为0.3~0.7,平均角膜散光度数为(1.90±0.70)D,平均内皮细胞密度为(2014±192)个/mm2.结论 与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比较,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的操作较简单,对受体角膜和前房的创伤更小.术中将植床周边部基质表面刮粗糙,可有效预防术后植片移位. 相似文献
6.
7.
角膜内皮移植(endothelial keratoplasty,EK)是针对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靶向性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方法.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escemet's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MEK)是目前EK最新技术,也称为小切口角膜内皮移植术,从解剖学角度完美恢复了角膜组织的正常结构,可更好更快恢复视力,且术后排斥反应显著降低,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然而,DMEK作为一项新技术,虽然具有显著的优点,也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最受关注的是供体制备过程中内皮片的丢失、植入受体的展开和位置调整.目前随着手术方法和设备的不断改进,植入技术不断改进,学习曲线正在逐渐减低,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掌握了该技术.由于角膜材料与手术适应证等限制,目前我国尚无开展DMEK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对角膜表面形态和屈光影响小,视力恢复好,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内皮失代偿,如: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大泡性角膜病变、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或穿透性角膜移植失败。本文就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技术改进和临床结果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眼科技术的发展,角膜内皮移植术取得了长足进展。从后板层角膜移植术(PLK)开始到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EK),以及目前运用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DSAEK),乃至具有更好视觉恢复效果的带有后弹力层(Descem et膜)的角膜内皮移植术(DMEK),眼科医生们不断寻求着更快更好的治疗方法。而DMEK从解剖学角度完美的恢复了角膜组织的正常结构,术后视力恢复快,是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发展趋势。现主要就DMEK的手术方法、特点以及进一步的改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角膜移植手术对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endothelialsyndrome,ICE)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已确诊为ICE综合征并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3个月至6年,其中7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5例植片透明,3例植片失败。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角膜失代偿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成功率较无血管的角膜白斑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下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深板层内皮移植术(DSEK)的手术方法、疗效、并发症、内皮细胞的评价及组织学检查.方法 为实验研究.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兔(8只眼),供体为新西兰大白兔16只眼.A组于角膜缘处行5 mm长隧道切口,剥去角膜中央直径10 mm的后弹力层,将等大的带有少量基质的后弹力层内皮细胞膜片植入受体眼;B组行单纯角膜后弹力层环形撕除术;C组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后行去内皮细胞的带少许角膜基质和后弹力层膜片植入.术后观察1个月,比较3组兔角膜的透明性、植片贴附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8只眼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值为(2728±108)个/mm2,术后角膜均恢复透明,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2195±7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55,P<0.001);组织切片证实角膜内皮细胞植片与受体植床愈合良好,层间无瘢痕形成.B组8只眼术后均有严重的角膜水肿,持续1个月未恢复,组织学检查术后28 d时仅在后弹力层剥除的交界处有极少数的内皮细胞长入.C组8只眼术后1周内角膜植片均水肿,5只眼植片脱位;术后至观察1个月,角膜中央水肿仍较明显,伴有角膜新生血管长入,组织学检查植片部位未见内皮细胞长入.结论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深板层内皮移植术具有安全、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及无层间瘢痕的优点,是治疗大泡性角膜疾病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无晶状体眼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DSEK)中采用临时锚状缝线固定内皮植片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7年4至12月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对12例(12只眼)无晶状体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采用临时锚状缝线固定内皮植片进行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移植术.12例患者均为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SCVA)均低于或等于0.04,8例有眼痛.术前与术后3、6及12个月行BSCVA、角膜散光、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测量,术后6和12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术后随访12~20个月.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行DSEK.术后12只术眼植片均位于受体植床中央,无植片移位.术后第1天,2例患者出现瞳孔阻滞性青光眼,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术后第2天,随前房中空气减少眼压降至正常.术后12只术眼内皮植片均出现轻至中度水肿,术后8~15 d,植片恢复透明.随访期间,12只术眼角膜均透明.术后12个月,有2例BSCVA为0.7,有3例为0.5,有4例为0.4,有3例为0.3.术后12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数为(2.40±0.70)D,平均角膜曲率为(45.40±1.50)D,平均角膜厚度为(591.5±20.4)μm.术后6和12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88±146)个/mm~2和(1857±101)个/mm~2,内皮细胞损失率分别为(28.9±3.9)%和(36.7±3.1)%.结论 临时锚状缝线能有效地固定内皮植片,防止植片移位和滑入玻璃体腔.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共焦显微镜下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的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观察型系列病例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23只眼)ICE患者,行共焦显微镜(NIDEK,Confoscan 3.0)下双眼检查.使用NAVIS软件记录和分析角膜各层组织图像,并使用SPSS 13.0软件对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有核细胞比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ICE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呈"风筝样"或"上皮细胞样",细胞形态失去正常的六角形外观,细胞排列紊乱,胞内可见高反光的细胞核,部分细胞内可见双核或细胞分裂象.随病程时间延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病程短于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687.1±122.6)、(1210.6±168.7)、(947.3±145.2)及(856.8±73.4)个/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51.5±6.3)%、(39.8±9.2)%、(32.7±8.1)%及(24.1±5.6)%.随病程时间延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和有核内皮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病程短于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患者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678.3±56.3)、(928.7±96.2)、(1188.5±72.6)及(1337.5±60.8)μm2;有核细胞比例分别为(12.6±1.4)%、(56.8±3.7)%、(78.7±5.6)%及(84.3±2.8)%(F=7.158,7.736,6.876,14.452;均P=0.000).患眼基质细胞形态无异常,但是随病程延长,基质神经纤维逐渐增粗并明显扭曲.患眼上皮细胞的形态无异常.对侧眼角膜的各层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结论 共焦显微镜下ICE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表现有一定特点,共焦显微镜对于判断ICE的病程进展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角膜内皮失代偿可严重影响视力,以往多采用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具有术后高度散光、移植片排斥等并发症,严重限制了术后视力的提高.如果能够单纯地进行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移植,将减少手术操作所带来的受体角膜损伤并能更好地恢复术后视力.近年来,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优点已逐渐获得公认;其中深板层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LEK)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而通过剥除受体角膜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来制作植床的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即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SEK)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本文归纳、分析了DSEK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6.
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用微型角膜刀对 6例患者 6只患有大疱性角膜病变眼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其中 1例为前段玻璃体切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 ,1例为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除加球内异物取出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 6~ 9个月。结果 5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 ,患者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 (2 4 81± 2 12 )个 /mm2 ,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 (5 4 9± 6 1) μm ,散光为 (2 0 4± 1 19)D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是治疗大疱性角膜病变的可选术式。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 ,该术式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移植的技术平台 ,但远期疗效尚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