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对痔疮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9例经病理确诊为环形混合痔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仅采用外剥内扎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肛门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肛管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肠管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耐受量及直肠最大顺应性)水平。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肛管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较术前1 d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肠管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顺应性及直肠最大耐受量)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1 d(P0.05~0.01),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治疗痔疮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肛肠动力学各项指标,且对肛门功能无显著性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环状嵌顿痔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环状嵌顿痔及环状混合痔手术前后与正常人的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比,为合理采用治疗的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以环状混合痔及环状嵌顿痔为试验组,正常人为对照组。把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列为观察指标,将术前、术后结果与正常人作对比,共观察100例。结果:环状嵌顿痔术前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人,肛管舒张压低于正常人,手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环状混合痔术前、术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及肛管舒张压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术前肛管最大收缩压比正常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提示环状嵌顿痔行多区域剥扎注射术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是合理的,而环状混合痔不需行内括约肌松解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直肠黏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轻度直肠脱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轻度直肠脱垂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直肠黏膜注射硬化剂及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直肠黏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3个月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肛管最大静息压、肛门失禁Wexner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最大静息压高于对照组,肛门失禁Wexner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直肠黏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轻度直肠脱垂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肛管静息压、自主收缩压及肛门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感觉功能和肛肠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的感觉功能和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34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泻组和便秘组各17例,采用PC Polygm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测定34例IBS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结果 腹泻组和便秘组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初始感觉阉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IBS腹泻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BS便秘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排便时IBS便秘组患者的肛管松弛压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IBS患者排便功能和直肠感觉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某院治疗的108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直肠前切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相对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初始排便容量阈值、直肠末端静息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腹腔镜下超低位经括约肌直肠前切除术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促进肛肠动力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将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肝肠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肝肠动力学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管静总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其他肝肠动力学指标间(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耐受量以及直肠最大顺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可明显改善肛管高压状态,但不会引起肛门失禁等并发症,为治疗混合痔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参数的改变,探索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P〈0.05),而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虽有增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电图显示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消失。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直肠动力异常,有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直肠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柴芪疏肝调脾方联合生物反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胃肠、肛门功能指标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河北省中医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生物反馈基础上联合柴芪疏肝调脾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肛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和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较治疗前下降,而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B/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均较前升高,直肠静息压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疼痛程度、肛肠动力、创面肉芽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漳浦县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肛肠手术后疼痛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镇痛,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镇痛。对比两组一般康复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术后1 d、3 d、7 d时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前、手术2周时肛肠动力、创面肉芽组织中生化指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分泌物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 d、3 d、7 d时VAS评分均较低(P<0.05);两组手术2周时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水平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两周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水平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有效改善肛肠病患者术后肛肠动力,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症状,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PPH)术在重度混合痔(SM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SMH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观察组行PPH术+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肛门功能(直肠静息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压)、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术后,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直肠排便收缩压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1 d、3 d两组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V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结论:PPH术+外剥内扎术治疗SMH手术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肛门功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的感知阈值和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PC Polygraf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4例CIC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闽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2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CIC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CIC患者的初始感觉、疼痛、排便等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支气量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模拟排便时,CIC组33.33%(8/24)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矛盾收缩。结论 CIC忠者直肠粘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与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肛肠科收治的96例混合痔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PH组和DGHAL组,各48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DGHAL组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PPH组,术后出血率及VAS评分低于PPH组(P<0.05)。术后1、3个月,DGHAL组的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直肠耐受量及直肠感知阈值量均优于PPH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PF、RP、BP、SF评分均升高,且DGHAL组高于PPH组(P<0.05)。结论 PPH与DGHAL治疗混合痔短期内均有效,但DGHAL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对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较小,且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患者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及其焦虑抑郁评分的高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确诊SPFS患者68例(试验组),无排便功能紊乱症状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采用肛管直肠测定仪进行动力学检查,并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比较两组直肠肛管压力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阈值、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排便窘迫阈值和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肛管静息压和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和初次排便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PFS患者存在明显的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和盆底肌肉协调运动障碍,且存在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PPH术与MM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旨在从疗效、手术学机理及卫生经济学角度上探讨PPH与MM在痔的治疗中的地位,为今后临床选择术式及PPH术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108例重度痔病患者分别检测PPH术和MM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的变化以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PH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肛肠动力学的数据证明优于MM组。结论:PPH术的远期疗效可能优于MM术,可作为临床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对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疗效、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Ⅱ~Ⅲ度直肠脱垂90例,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常规组各45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开腹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围术期情况,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肛门功能[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Wexner便秘、肛门失禁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腹腔镜组术后1、3、5 d血清NE、Cor、PGE2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2组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较术前下降,ARP、AMCP较术前升高,且腹腔镜组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感觉阈值低于常规组,ARP、AMCP高于常规组(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段切断内括约肌加纵切横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该术式对患者术后排便情况、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分段切断内括约肌加纵切横缝术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7d、1月、3月大便顺畅程度,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功能长度及治愈率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2组相比,治疗组排便更为顺畅,肛管静息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功能长度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段切断内括约肌加纵切横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好,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排便困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的直肠肛管测压技术,以研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肛管直肠测压装置对2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和2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查.结果:FC组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FC组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初始便意感容量、排便窘迫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FC组直肠初始感觉压力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而直肠初始便意感压力、排便窘迫压力、最大耐受压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该肛管直肠测压技术可准确、重复地测量成人的肛管直肠压力.  相似文献   

18.
抽取60例三期肛裂病灶切除术后内括约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茅膏菜膏剂敷予创口,凡纱填塞;对照组用0.2%硝酸甘油软膏敷予创口,凡纱填塞,每日换药一次。观察两组术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3、5、7d的疼痛情况。用肛管直肠内压测量仪测量术后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30min、第3、5、7d的肛管直肠内静息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减轻、治疗组的肛管静息压均比用药前有所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茅膏菜膏剂能使术后内括约肌痉挛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肛管静息压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确保ISR手术效果,通过术前、术后对肛肠测压观察,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门排便功能,探求肛肠测压的方法 及护理.方法 对30例施行ISR手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对肛肠测压观察、评估肠腔压力情况,术后肛门控便功能,按Williams标准评估肛门排便功能,提供相应的护理.结果 术后30例肛管静息压明显降低(P<0.01),肛门最大收缩压和直肠最大耐受容积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术前水平,大部分患者术后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消失(3/30),且随着时间推移无明显恢复.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30例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有86.7%、93.3%、96.7%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结论 术前、术后准确测量直肠肛管静息压,做好测压的护理,并根据静息压情况、对肛门排便功能的评估调整护理措施,利于患者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纯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术前及术后的肛门直肠测压有关参数,探讨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小儿单纯乙状结肠冗长症诊断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经过手术治疗的22例单纯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术前及术后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同时测15例正常儿进行对照。结果 22例单纯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术前测压显示波形呈"W"型17例,近似"W"型5例。波幅均深而宽大,时限明显延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存在,直肠静息压为(0.62±0.39)kPa,低于对照组12例;肛管静息压为(18.79±5.36)kPa,高于对照组21例;肛管高压区长度为(30.92±7.06)mm,高于对照组21例。术后半年测压结果:22例波形均恢复正常,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存在,直肠静息压为(0.84±0.25)kPa,低于对照组1例;肛管静息压为(13.27±3.14)kPa,高于对照组13例;肛管高压区长度为(22.18±2.66)mm,高于对照组16例。结论肛门直肠测压对小儿单纯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