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波动情况,为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来该院就诊的136例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研究对象在伤后第1、2、3、5天以及第7天内的24 h血压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昼夜变化情况不符合“杓型”的变化规律,血压的负荷逐渐增大,且患者的血压值明显增高。血压的低谷时间消失,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不明显。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病变的初期存在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之后血压会呈现自然下降恢复趋势,从而保护脑细胞不受到更严重损害。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及时反映颅脑损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为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118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压病人24h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玲  李兰翠  赵岳 《全科护理》2010,(33):3022-3024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合并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指导制定相应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德国Mobi-O-Graph型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18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压病人(A组)在受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人动态血压均值高于B组(P〈0.05)。A组24h血压的昼夜变化已失去"杓型"变化的规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大,夜间血压升高,无血压低谷时间,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结论]颅脑损伤初期血压升高,是一种应激反应,以后血压呈自然下降趋势,要保持血压的稳定,避免加重脑细胞损伤。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颅脑损伤合并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化规律,做出预见性治疗和护理,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60例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例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与EH基本相同,两组患者夜间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但高原高血压以DBP增高为著;高原高血压患者与EH患者24h血压曲线:白昼(6:00-22:00)及夜间(22:00-6:00)曲线均呈重叠、交叉状态。结论:凡移居高原前血压正常,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增高,能除外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血压波动曲线呈长柄杓型,且以DBP增高为著,提示为高原高血压。返回平原后血压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颈髓损伤后,患者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心率波动明显。常见的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率减慢。  相似文献   

6.
3种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位性低血压是脊髓损伤患者由卧位训练到站立训练过程中的重要干扰因素 ,对其预防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我科将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6月收治的 6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 3组 ,分别施以不同的训练方法 ,发现先行热身运动再使用起立床训练是一种适宜的预防手段。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对象64例患者经CT或MRI及ASIA评定[1] 确诊为脊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行椎管减压加植骨术后患者 ,其中男 3 9例 ,女 2 5例。损伤部位为C5~L3 ,其中C5~C72 6例 ,T1~T12 2 1例 ,L1~L3 17例。训练前卧床时间 18~ 49d ,平均 2 …  相似文献   

7.
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CSCI)患者受伤早期常伴发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有时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由于OH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从而导致患者早期康复的延迟。CSCI患者在由卧位到站立位训练的过程中,OH是重要的干扰因素。目前尚无有效预防OH的手段,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停药后仍可能复发。  相似文献   

8.
斜床站立治疗颈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斜床站立对颈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6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斜床组和常规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每日监测卧立位血压,治疗前后评定脊髓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6例颈髓损伤患者有27例(75%)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均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治疗后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两组均无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斜床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卧立位血压差值减少(P<0.05)。与常规组相比较,斜床组治疗后血压改善(P<0.05)。结论 颈髓损伤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其中完全性颈髓损伤均不同程度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斜床站立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民致的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的体位性低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直立体位下的血压的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常发生在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中,影响患者的训练和康复。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原因;典型症状、诊断和测量;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颈髓损伤患者循环系统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 (CSCI)后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 47例CSI患者与 57例非CSCI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以及CSCI平面、颈髓反射复前后对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CSCI患者血压、心率明显降低 (P < 0 . 0 1 );颈4以上比颈 4以下损伤患者的血压、心率下降更为明显 (P < 0 . 0 5);心电图除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改变外 ,同时还出现ST段下移、T波低平 ,U波、QRS波、Q -T间期时限延长等心电异常表现 (P < 0 . 0 1 )。颈髓反射恢复后血压、心率明显升高 (P <0 . 0 1 ),心电图恢复正常 (P< 0 . 0 1 )。结论 CSCI后循环系统功能有明显异常改变 ,主要发生在脊髓休克期 ,且损伤平面越高 ,循环系统功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影响。方法 60例颈髓损伤伴低血钠患者分成对照组(n=30)和护理干预组(n=30)。对照组未给予相关低钠血症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由责任护士给予相关低钠血症的护理干预。对1个月后两组的血清钠值及病程进行分析。结果 1个月后护理干预组血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护理干预组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病情反复病例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血钠在120-130 mmol/L的32例经补盐和限制水摄入量治疗2-3周后低钠症状改善;血钠<120 mmol/L的5例,治疗6-8周后恢复正常2例,死亡3例.结论: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及早发现并补充钠盐和控制液体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量支持及维持胶体渗透压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48 例颈髓损伤术后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除常规治疗外,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采用ASIA残损分级进行评定。结果病程≤30 d 患者高压氧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病程>30 d患者(P<0.05)。高压氧治疗3 个疗程以上患者总有效率高于治疗2 个疗程以下患者(P<0.05)。结论颈髓损伤患者术后应尽早行高压氧治疗3 个疗程以上,高压氧治疗颈髓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颈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包括重点监测血钠、尿量和尿钠的改变,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早期饮食、饮水的干预,重视高热护理、心理干预,实施正确的补液、补钠和抗利尿治疗等。结果10例患者血钠均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出院;1例患者自行出院。结论早期发现和正确及时诊断急性颈髓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十分重要,给予恰当的治疗及护理于预对于纠正低钠血症、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早期急诊减压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科治疗的颈髓损伤患者68例,按是否进行急诊手术分为急诊手术组22例和非急诊手术组46例。所有患者均采集一般资料、神经功能状况(入院时和最后一次随访时)、术后并发症、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受伤节段、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最后一次随访时2组相比神经功能无显著性差异,但急诊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非急诊手术组。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急诊手术可行、安全,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兔脊髓损伤(SCI)后体位性低血压(OH)动物模型,探讨斜床站立训练和生脉饮对兔SCI后OH的影响。方法应用胸5脊髓完全横断和斜床抬高60°的方法建立兔SCI后OH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后第4天开始斜床站立训练和/或服用生脉饮,共治疗28d。用无创兔耳血压仪检测各组动物术后3d、10d、17d、24d、31d平卧位和60°体位收缩压(SBP)和脉率(PR)变化,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术后31d平卧位和60°体位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24d60°体位收缩压高于损伤组,60°体位较平卧位收缩压平均下降值明显低于损伤组。术后31d训练组、联合治疗组60°体位收缩压高于损伤组,生脉饮组、训练组、联合治疗组60°体位收缩压较平卧位收缩压平均下降值均显著低于损伤组;损伤组、生脉饮组、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平卧位和60°体位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生脉饮组、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平卧位和60°体位下血浆E、NE浓度与损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斜床站立训练和生脉饮治疗能部分改善兔SCI后OH,联合两种治疗可缩短疗程,但均不影响交感神经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呼吸功能障碍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振宇  黄海锋  宋晋刚  崔易坤 《华西医学》2010,25(10):1817-1819
目的分析急性颈脊髓损伤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以减少呼吸功能障碍发生,降低死亡率。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8月收治的48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瘫痪程度、脊髓损伤平面、吸烟及年龄与呼吸功能障碍发生率的相关性,采用维持有效呼吸、颈部制动、减压复位内固定等相关措施,减少颈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发生。结果 22例发生呼吸功能障碍;9例死亡,其中7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心跳骤停死亡,1例合并脑干损伤死亡。结论全瘫、脊髓损伤平面高、吸烟、高龄是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态度应积极。  相似文献   

18.
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损伤(SCI)患者肺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颈段SCI患者的肺功能资料,分析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1秒钟最大呼气量(FEV1)、75%肺活量用力呼气流速比(V75)的预测百分比与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的相关性,然后分别以VC、MVV、FEV1、V75的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颈段SCI患者肺功能指标中VC、MVV、FEV1、V75的预测百分比均明显下降,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相关分析显示,VC、FEV1、V75的预测百分比均与ASIA运动评分呈正相关,与感觉评分无相关性;在分别以VC、MVV、FEV1、V75实测值为自变量的4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身高均以保护因素出现于其中的3个方程中,体重为保护因素出现于另外1个方程中;与SCI有关的ASIA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和病程等指标中只有运动评分出现于以MVV、FEV1、V75实测值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感觉评分和病程未出现于任何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结论除身高和体重外,ASIA运动评分是影响颈段SCI患者肺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