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燕 《循证护理》2022,(1):137-139
目的:探讨行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隐性失血量的监测评估及护理。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8例,按手术部位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比较两组失血情况;按年龄分为不同年龄段组,比较不同年龄段组失血情况。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病人在总失血量、显性与隐性失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段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显性与隐性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在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血液细胞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输血策略,避免贫血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按照术后隐性失血量分为高失血量组(隐性失血量超过480 ml)40例和低失血量组(隐性失血量≤480ml)6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假体类型、骨质疏松、手术时间、髋关节间隙、年龄和性别与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有关;生物型假体、骨质疏松、手术时间超过90 min、髋关节间隙4级、男性及年龄超过60岁是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生物型假体、骨质疏松、手术时间超过90 min、髋关节间隙4级、男性及年龄超过60岁是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高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在治疗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情况及术后1、2、3、5 d隐性失血量。结果防旋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63.3 min,其中16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71.5 min,其中28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显性失血量、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及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及5 d防旋髓内钉组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较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IFF围术期隐性失血少,且隐性失血多集中在术后2~3 d,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围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术期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股骨颈骨折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实际总失血量、计算隐性失血量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关节疼痛、功能、活动、畸形4个维度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围术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隐性失血量,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贫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尽早恢复独立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将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计算所有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结果:对照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63mL,占总量的31.45%。观察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98mL,占总量的44.74%。两组比较,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明显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使用该药物时应当关注血液相关指标,及时纠正失血性贫血,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半髋关节置换组。监测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变化、术后引流量等,计算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隐性失血量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术后置换组Hct下降值、Hb下降值较半髋关节置换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多于半髋置换术,应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分析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和失血率的情况,总结术后隐性失血的监测评估和护理。术前做好身体评估,加强基础疾病控制;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隐性失血量的评估和监测,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隐性失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166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74例平均总失血量为(1 509±264)mL,隐性失血量为(843±430)mL;全膝关节置换术92例平均总失血量为(1 571±185)mL,隐性失血量为(1 055±682)mL。术后早期发生失血性休克5例,所有患者血容量均得到及时有效补充,伤口I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尤其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的下降往往与预期的结果相差很远.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1-03/2005-05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61~79岁;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65~77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单侧关节置换的患者,24 h 补液总量不超过2 000 mL,参与者对试验知情同意.②试验方法:4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32例在术中和术后输入异体库存血.所有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在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未输血.术前及术后二三天均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红细胞比容.术前计算出所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30 kg/m2 为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30 kg/m2 为肥胖组.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质量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比容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即得隐性失血.③试验评估:观察两组术后显性和隐性失血的相关情况.结果: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术41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3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 520 mL,隐性失血为482 mL,占总量的32%.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 508 mL,隐性失血为776 mL,占总量的52%.两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肥胖患者和非肥胖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①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远较全髋关节置换术高,且使用引流血回输仍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②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可帮助关节置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利于术后开展早期关节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王莹辉  邵巧云  贾士杰  武琳燕 《全科护理》2020,18(15):1852-1854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对髋臼骨折手术病人进行多维模式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髋关节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3D打印技术应用多维管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维管理模式应用于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病人中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失血量,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IFF患者,均行PFNA治疗。采用Pearson法分析患者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与髋关节功能呈明显负相关(r=-0.691,P=0.000)。年龄≥75岁、高血压、不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抗凝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分别高于年龄<75岁、非高血压、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未抗凝患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高血压、不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抗凝为影响患者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与IFF患者髋关节功能呈明显负相关,针对年龄≥75岁、高血压、不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抗凝的患者,应在PFNA术后注意血常规变化,及时纠正贫血,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路径管理,护理持续时间为术前1周至术后2周,共3周,比较术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术后感染2例(4.65%)、假体松动1例(2.33%),对照组发生术后感染9例(20.93%)、关节脱位6例(13.95%)、假体松动8例(18.60%),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4.41±0.72)h、术中出血(269.39±56.55)m L,对照组手术时间(6.21±0.95)h、术中出血(391.58±61.19)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路径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改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围术期护理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1日~12月31日5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将2019年1月1日~10月31日5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设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组,实施快速康复围术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ERAS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5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围术期护理模式可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环加压冷疗法结合行为改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循环加压冷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行为改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自我护理能力、应对方式及髋关节功能变。结果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应对方式各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实施循环加压冷疗法联合行为改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隐性失血量,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应对方式,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下肢深静脉栓塞为人工髋、膝关节后常见并发症,置换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已成为常规指导原则。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对初次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初次行人工关节置换病例529例,对有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者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置换后8-12h开始,应用组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6000U,连续使用10-15d;对照组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统计比较病例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结论:应用组中关节置换患者出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2,P〈0.01)。膝关节置换患者以显性失血为主,髋关节置换患者则隐性失血量较大,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增加置换后失血量,这其中髋关节置换及膝关节置换显性、隐性失血比例各有不同。单纯通过计量置换中出血及置换后引流来评估有效血容量的丢失较为片面。抗凝治疗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结合手术特点充分考虑隐性失血,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隐性失血是骨科关节置换后常见话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功能锻炼,多种因素与隐性失血有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患者髋关节置换前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肥胖)、置换过程中假体类型、置换时间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及隐性失血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髋关节置换90例患者,置换前后监测患者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多项血液学指标,统计患者身高、体质量、性别,根据Cross方程计算失血总量,后减掉显性失血,得到隐性失血的数值,根据文献报道,高于480 mL为高失血量组,低于480 mL为低失血量组,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假体类型、置换时间等差异比较上述因素是否与隐性失血相关。并观测两组间围置换期并发症,术后1年短随访,观测两组间生存曲线。 结果与结论:根据分组标准,共39例患者纳入高失血量组,其中有64.1%的男性,64.1%的高血压患者,35.9%的糖尿病患者,7.7%的骨水泥假体患者,51例低失血量组患者仅有37.3%的男性患者,25.5%的高血压患者,5.9%的糖尿病患者,35.3%的骨水泥假体患者,上述数据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假体类型均为隐性失血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肥胖和吸烟史与隐性失血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1年内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比较两组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老年组典型上腹痛、无症状、伴随发病率依次为11.8%、35.3%、30.9%;中青年组依次为43.8%、31.3%3、5.4%(P<0.05);老年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巨大溃疡(直径>2 cm)发生率依次为52.9%、19.1%、20.6%;中青年组依次为10.4%、60.4%、8.4%(P<0.05)。老年组出血量1 000 mL以上分别为22.1%,中青年组为8.3%(P<0.05)。结论老年组典型上腹痛少、无症状伴随疾病多,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异型增生多,大出血、中重度贫血多见,临床治疗难度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年龄增长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年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胸科医院两所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以心衰为主要病因、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完成2年终点事件随访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747例,按照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5岁)650例,普通老年组(65~79岁)718例和高龄老年组(≥80岁)379例。分析年龄增长对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和2年预后的影响。 结果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男性患者比例逐渐下降(分别为74.9%、59.2%、55.1%,χ2=53.85,P<0.001),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患者比例逐渐减少(分别为49.2%、39.8%、34.6%,χ2=23.88,P<0.001),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患者比例逐渐增加(分别为23.2%、32.3%、37.7%,χ2=26.73,P<0.001);而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5%、27.9%、27.7%,P>0.05)。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患者NYHA心功能Ⅳ患者比例逐渐增加(分别为19.5%、27.7%和53.3%,χ2=133.02,P<0.001)、病种数逐渐增加(P<0.001)、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5)。经2年随访,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逐渐升高(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9.1%、32.6%、44.1%,P<0.001;心衰再入院率分别为20.5%、27.7%、33.5%,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8%、47.1%、63.1%,P<0.001)。与非老年组相比较,普通老年组、高龄老年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分别为1.81[95%可信区间(1.45~2.25)]和1.67[95%可信区间(1.49~1.88)],心衰再入院HR分别为1.41[95%可信区间(1.13~1.75)]和1.34[95%可信区间(1.18~1.51)],复合终点事件HR分别为1.54[95%可信区间(1.30~1.83)]和1.53[95%可信区间(1.39~1.68)]。 结论随年龄增长心衰患者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且HFrEF比例逐渐减少,HFpEF比例逐渐增加,病种数更多,心功能更差,心衰更严重,住院时间更长,2年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下的路径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FTS下的路径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状况。结果观察组假体脱位、关节僵硬、感染、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功能性活动、髋关节畸形、髋关节活动度以及髋关节功能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S下的路径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下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2例老年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协作下的ERAS理念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天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VA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下的ERAS理念在老年髋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背景:手术时机的把握、术后功能锻炼及预后情况同隐性失血密切相关,因此骨科临床对骨折隐性失血的关注越来越多。骨折修复围手术期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性失血,相关研究较多,而对于骨折修复术前隐性失血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临床单侧闭合股骨骨折患者修复术前血常规的检测,观察隐性失血的规律,以期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失血量,及时纠正贫血。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初次单纯一侧股骨干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老年组(≥60岁)21例,非老年组(〈60岁)29例。入院后于早晨抽空腹血液测血常规,记录修复术前1-6 d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观察患者每天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下降程度以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了解患者失血量情况。结果与结论: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入院后每日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一定的规律性:患者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最低值均出现在第5天,第1天与第5天的差值分别为10.08%,34.66 g/L,第1天至第5天血常规指标值逐渐下降,第5天达最低,第6天升高。老年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的最大差值为第1天与第4天的差值,即血红蛋白d1-4为38.84 g/L,红细胞压积d1-4为11.86%,计算失血量为1 335.3 m L;非老年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最大差值为第1天与第5天的差值,即血红蛋白d1-5为30.42 g/L,红细胞压积d1-5为9.23%,计算失血量为1 073.7 m L。老年组和非老年血常规指标差值分别从第5天和第6天开始降低。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血常规指标值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大于非老年组。提示股骨干骨折患者修复术前隐性失血量较多,而受伤第1天测得的血常规指标不能立即反映当时的失血量,血常规指标随着入院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老年组患者失血量较非老年组患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