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饼式同种异体巩膜行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饼式同种异体巩膜行后巩膜加固术,对21例42眼高度近视未成年患者进行治疗,随访1 a,观察术后眼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并行散瞳后裂隙灯眼底检查,观察患者裸眼及矫正视力变化、近视等效屈光度的增长速度、眼轴增长速度,观察术后有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巩膜缝穿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前非接触眼压为(14.63±2.01)mmHg(1 kPa=7.5mmHg),术后1 a为(14.53±1.6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裸眼及矫正视力分别为1.04±0.26和0.33±0.28(LogMAR视力表),术后1 a为0.88±0.23和0.25±0.21,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01和P=0.004);术后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度增长速度较术前显著减缓:术前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度为(-9.44±2.66)D,增长速度为(-1.61±0.38)D·a-1;术后1 a分别为(-9.94±2.58)D和(-0.36±0.47)D·a-1,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患者术后1 a眼轴与术前比较进行性延长显著减缓,术前眼轴长度为(26.60±1.30)mm,增长速度为(0.48±0.15)mm·a-1,术后1 a为(26.90±1.31)mm和(0.29±0.30)mm·a-1,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12);术前角膜曲率为(43.65±1.40)D,术后1 a为(43.87±1.4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巩膜缝穿等并发症。结论 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是一种延缓未成年人病理性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度及眼轴发展的方法 ,手术方法 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相对少。  相似文献   

2.
Liu XD  Lü JH  Chu RY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6):527-530
目的 回顾性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16例(32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患者术后10~13年眼轴、眼底及矫正视力情况.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患者术后10年眼轴长度为(29.93±2.78)mm,与术前眼轴长度(29.28±2.41)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眼轴增长(0.643±0.661)mm,术后平均每年眼轴增长(0.056±0.058)mm.术后10年以上眼底情况稳定,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者占3.1%(1/32).患者术后10年矫正视力为0.52±0.32,与术前0.55±0.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05).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远期能够安全有效地延缓高度近视眼眼轴增长,稳定视力.远期效果提示该手术对预防高度近视眼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仍需更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及相关基础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27-5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 surgery by analyzing data collect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fter the surgery.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32 eyes) with high myopia who underwent scleral reinforcement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ten years(10 to 13 years). Results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as stable(t=0.26,P>0.05).The average axial elongation was 0.056 mm per year postoperation after surgery.The ratio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operation group was 3.1%(1/32). Conclusions 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This procedure can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high myopia.A control study with a larger group of cases as well as related basic is still require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随访2 a观察41例76眼患有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劈裂的贴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分别为(27.71±1.60)mm、(28.11±1.62)mm、(28.58±1.80)mm和(29.01±1.92)mm,均较术前的(30.29±2.01)mm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 a眼轴长度逐渐增长至术前水平,术后2 a眼轴长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即得到提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3个月、6个月、1 a、2 a最佳矫正视力持续提高,且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4眼术前伴视网膜劈裂者,术后27眼(79.41%)视网膜完全贴附;4眼(11.76%)基本贴附;3眼(8.82%)改善。术中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有结膜刺激征、高眼压、眶内炎症反应、浅前房、复视及视物变形、黄斑出血复发等并发症发生,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是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眼底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南昌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收治的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例21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24~39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视盘面积、Bruch膜孔面积、γ区长度、中心凹距视盘颞侧边缘距离、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以及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血管旁病变、视网膜劈裂)情况等。结果 21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为4.2~5.0(4.78±0.26),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轴长度为27.24~33.64(30.49±2.39)mm,与术前相比,术后眼轴增长(0.38±0.34)mm(P<0.05)。21眼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视盘面积分别为(2.99±0.96)mm2、(2.84±1.12)mm2(P>0.05),Bruch膜孔面积分别为(7.79±6.65)mm2、(8.12±6.76)mm2(P>0.05),γ区长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的疗效,为临床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继发黄斑视网膜劈裂24例(24眼)的术前、术后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结果、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眼科A/B型超声检查等指标的改变.结果 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显示24眼中视网膜劈裂腔消失20眼;术后12个月仅1眼进展为黄斑裂孔.23眼的眼轴长度均值:术前(30.89±0.36)mm、术后(29.53±0.33)mm,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2.716,P=0.000);中心视野改善者18眼,5眼稳定不变,术前和术后中心视野分别为17.23~26.67 dB、23.12~27.63 dB,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72,P<0.05);视力: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8眼,稳定5眼;屈光度:23眼术后平均屈光度比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27,P=0.002).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干预性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劈裂较理想的方法,可改善视力,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IOLMaster测量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变化,为临床评价白内障术后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注册号:ChiCTR-IPC-15005890).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9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病区住院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29例(38只眼).术前所有患者均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眼轴长度大于27.00蛐且组合信号信噪比大于32.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复查时再次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并记录术后组合信号信噪比.术前术后眼轴长度、信噪比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术前术后眼轴长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完成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变化比较患者23例(29只眼),排除共6例(9只眼).患者术前眼轴平均值为(31.19±2.27)mm,术后眼轴平均值为(31.03±2.25)mm,术前术后眼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19,P<0.01).术后眼轴均较术前缩短,平均减少0.16咖.患者术前组合信号平均信噪比为102.5 ±50.1,术后为272.5±134.5,术前术后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1).本研究中,术前眼轴=1.009×术后眼轴-0.130.结论 在眼轴长度大于27.00mm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IOLMaster测量术后眼轴眼轴较术前眼轴缩短,两者呈线性相关.有必要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IOLMaster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患眼眼轴长度的相关.方法 以本院眼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经筛选后的11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按照眼轴长度分为2个对照组,统计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取其平均值作为对比.结果 眼轴长度≥26mm、<29mm组50例(79眼),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58±0.07;眼轴长度≥29mm组32例(37眼),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15±0.06.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通过统计处理,t=-4.05,P<0.0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说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眼轴长度增长而相应下降.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其眼轴长度成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分析30例(52眼)行改良后巩膜加固术的MT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14例(26眼),黄斑脱离不合并黄斑裂孔(MD)11例(19眼),黄斑脱离合并黄斑裂孔(MHMD)5例(7眼)。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后巩膜加固联合前房穿刺放液术。手术前后各组视力和眼轴长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MF组为0.82±0.15和0.58±0.24(t=7.552,P<0.001),MD组为1.06±0.17和 0.71±0.27(t=7.120,P<0.001),MHMD组为1.78±0.22和0.91±0.21(t=17.571,P<0.001),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3个月平均眼轴长度为(29.59±1.57)mm和(27.60±1.35)mm,眼轴缩短(1.99±0.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0,P<0.001)。MHMD患眼视网膜均复位,4眼(4/7)裂孔闭合。所有MD患眼及21只MF患眼视网膜复位,余5只MF患眼病情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结膜损伤、视物变形或变形加重等。结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MTM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可考虑首选。  相似文献   

9.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变性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有完整资料的 2 5例 (4 2眼 )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并发症及眼底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术前矫正视力 0 0 6~ 1 0 ,术后全部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矫正视力为 0 0 8~ 1 2 ;术前眼轴长度 2 9 45± 1 73mm ,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术后眼轴 2 8 15± 1 85mm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随访 3年 ,眼轴长度为 2 8 2 3± 1 98mm与术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前屈光度 16 67± 4 3 3D) ,术后屈光度 14 3 6± 4 43D。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能阻止近视的发展 ,保护视功能 ,是目前治疗变性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性近视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明  刘荣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4):695-696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性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行性近视的患者83眼治疗资料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随访观察术后6~11a视力及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裸眼视力术后8,11a均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6~11a眼轴年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0.08,0.10,0·13mm,即年平均增长度均<0.50D。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提高视力、延缓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改善眼底功能,减少、缓解近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治疗变性性近视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与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术后3个月近视散光患者的角膜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近视散光患者165例(323眼)进行Flex(87例170眼)或FS—LASIK(78例153眼)手术,术后3个月时,对2组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Flex组和FS—LASIK组术后3个月时,logMARUCVA分别为-0.10±0.08和-0.11±0.10,矫正视力分别为-0.11±0.07和-0.12±0.07,均较术前BCVA(-0.07±0.03和-0.07±0.04)提高(t=4.083、5.594、3.458、6.440,P〈0.01),2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11、-1.864,P〉O.05)。Flex和FS—LASIK切削偏心量分别为(0.29±0.17)mm和(0.40±0.17)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2,P〈0.01)。Flex切削偏心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不相关(r=0.122,P〉0.05):FS—LASIK切削偏心程度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210,P〈0.01)。Flex和FS—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4±0.25和0.22±0.2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7,P〈0.01)。结论Flex术后切削偏心程度比FS-LASIK小,FS-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比Flex更好,二者术后都可获得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术前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32例(47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D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5 mm).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IOL型号及放置轴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将IOL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术后实际散光、IOL旋转度数及其他并发症.采用单项有序资料列联表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91%患者UCVA大于0.5,显著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7,P<0.05).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2.11±0.83)D,预计残留散光为(0.31±0.26)D,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为(0.44±0.35)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3个月实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为(3.75±1.39)°,其中旋转度数>5°的有3例(占 6%),无旋转度数超过10°的病例.结论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预测性强,且植入后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分别进行在体眼球及离体后极部巩膜条带生物力学实验,对近视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2周龄豚鼠10只镜片诱导的方法单眼制备近视模型,实验前后检测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造模45d后,用Instron力学材料实验仪分别进行在体眼球及后极部巩膜条带的力学实验,对巩膜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45d实验眼诱导出相对近视(-8.48±0.95)D,眼轴延长(1.90±0.14)mm,诱导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系数实验眼为(2.49±0.39)mmHg/μL,对照眼为(2.98±0.40)mmHg/μL;巩膜条带的蠕变率实验眼为(28.96±5.24)%,对照眼为(15.49±6.17)%;弹性模量实验眼为(1.55±0.25)Mpa,对照眼为(2.93±0.36)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凹透镜诱导可引起豚鼠明显轴性近视;巩膜整体与条带的力学变化相一致。豚鼠实验性近视发生中巩膜力学指标发生了变化,抗变形能力变小、变形加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行PC.PRL矫正高度近视患者25例(45眼)。术后随访6~17月,平均(10.9+1.6)个月,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4.5~5.2,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35眼(78%)。术后平均眼压(13.7±4.2)mmHg,与术前(13.9±4.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609±296)cells/mm2,与术前(2818±327)cells/ram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拱高稳定,为(0.380±0.135)mm,未见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贴近或接触。结论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中、高度近视患者在明和暗两种环境中不同对比度下对视力的影响,以及中、高度近视组之间视力的比较。方法56例(56眼)接受IJASIK治疗的患者,找出其优势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分成中度和高度2个不同屈光度数组。其中中度近视组SE在-3,25D至-6.00D之间,29例:高度近视组SE在-6.25D至-10.00D之间,27例。术前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屈光力、不同对比度的视力检查,包括:明环境(105Lux)亮背景(250cd/m^2)下100%、25%、10%:5%四种对比度视力以及暗环境暗背景(25cd/m^2)下100%、25%、10%、5%四种对比度视力。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复查UCVA、BCVA、屈光力、不同对比度下的视力。结果对比度为10%、5%时,中、高度近视组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度与高度近视组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在暗环境暗背景中四种对比度,中度与高度近视组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第3个月,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明环境亮背景低对比度下,中、高度近视组视力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力逐渐上升,但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屈光度数愈高,视力下降愈明显。暗环境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高度近视组在术后早期视力出现轻度下降。多功能视力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视功能状态,弥补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疗效的不足,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OCT、ERG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劈裂腔的大小与ERG各参数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与眼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13.23,P<0.01)。术后OCT示,14眼黄斑劈裂愈合,劈裂腔消失,此14眼术前劈裂腔高度为277(190~428)μm;17眼(53%)好转,劈裂腔减小,此17眼术前、术后劈裂腔高度分别为447(344~617)μm和194(106~2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4,P<0.01);1眼未愈。ERG示,黄斑劈裂愈合组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114(63.45~143.00)μV和119(93.75~169.5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黄斑劈裂好转者术前和术后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分别为104(76.65~130.00)μV和107(83~15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其他检测的各参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具有一定的疗效,不仅有助于黄斑劈裂腔的减小,也有助于视网膜光感受器传导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Lenstar LS900在可植入性眼内接触镜(ICL)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西安市眼科医院接受IC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及术后视力(logMAR)、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进行比较,并于术后行UBM检查分析术后ICL拱高、距巩膜突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 500),观察虹膜前表面形态.对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共27例患者(54眼)纳入该项研究.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logMAR) (0.06±0.05)均较术前(1.22±0.33)有明显的提高(t=25.306,P<0.01),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0.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0,P>0.05).术后等效球镜度为(-0.21±0.10)D,较术前的(-9.34±1.97)D显著降低(t=34.304,P<0.01).术后眼压为(14.93±2.12)mmHg,与术前的(13.82±1.83)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1,P>0.05).术后3个月时内皮细胞丢失率为(2.69±2.16)%.术后3个月72%患眼的ICL拱高在理想范围内.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白内障.结论 Lenstar LS900在ICL植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可获得精确的预期屈光度,且术后绝大部分患者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