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以尘螨过敏为主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对122例AR患者,使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完成治疗1年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进行统计,与治疗前的症状、体征积分进行比较,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3例患者完成1年以上的舌下免疫治疗(SLIT),治疗1年后的症状、体征积分(10.58±2.60)较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3.88±2.45)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可以明显改善对尘螨或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AR患者鼻部症状和体征,用于治疗以尘螨过敏为主合并多种变应原过敏的AR临床有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狗、猫上皮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的阳性结果,对其他气传变应原的反应性,并进一步探讨环境接触与其相关性.方法 总结1 02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阿罗格○ R17种气传变应原标准化试液进行的皮肤点刺试验;分析狗、猫上皮变应原的皮试结果及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的比例;并根据是否有环境接触分类,比较各组在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中狗上皮变应原皮试阳性占13.80%,猫上皮阳性占6.95%;且98%以上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尤以合并粉尘螨、屋尘螨阳性居多.其中21.93%和26.32%环境接触狗/猫的变应性鼻炎相应狗/猫上皮变应原皮试阳性;无环境接触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2.78%和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狗上皮及猫上皮的阳性率位居前列,其中绝大多数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鉴于环境接触对狗、猫上皮过敏的高危险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饲养、接触宠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种类,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89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变应原试剂由吸入组8种(霉菌、山羊皮、羽毛、杂草、动物毛、尘螨、悬铃木、花)和食物组4种(小虾、啤酒花、牛奶、鸡蛋)组成.结果 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主要为吸入物,其次为食物.结论 变应原点刺试验有助于发现变应原,从而尽可能避免接触变应原,有条件者尚可进行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罗格变应原制剂在变应性鼻炎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20种阿罗格变应原进行皮肤点刺试验,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胺为阳性对照.结果临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653例患者中,粉尘螨、屋尘螨的阳性率分别为73.2%和71.4%,狗上皮为33.5%;其他17种变应原的阳性率分别为0.6%~56.9%,食物组以咖哩和小虾多见.阳性对照的阳性率为3.1%.选择螨类及其他变应原阳性的患者97例行脱敏治疗,94例显效.结论阿罗格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可为诊断变应性鼻炎提供依据,并为特异性脱敏治疗提供客观指标,方便安全、操作简单、假阳性少、多种变应原可同时检测、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过敏原阻隔剂联合舌下免疫治疗(SLIT)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科门诊就诊的AR患者200例,其中100例随机单盲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50例。剩余100例患者分为单纯SLIT组52例,单纯阻隔剂治疗组48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常规SLIT方案,每日使用过敏原阻隔剂。安慰剂对照组采用常规SLIT方案,鼻喷生理性海盐水。单纯SLIT组及单纯阻隔剂治疗组方案依据临床指南操作。对每例患者行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评估和鼻喷剂使用不适感数据统计并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4例(8%)出现鼻喷剂使用不适感,相比对照组的2例(4%)和单纯阻隔剂治疗组的3例(6.25%),不适感出现率的差异不明显。Ⅰ级不良反应指标中,试验组2例(4%)、单纯SLIT组5例(9.62%)、对照组4例(8%),试验组低于另外2组(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症状VAS基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鼻痒、鼻塞、喷嚏VAS评分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流涕VAS评分才低于其他各组(P<0.05);治疗1年后试验组各项症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过敏原阻隔剂能通过降低过敏原接触率起到治疗AR的作用,联合SLIT更能提高SLIT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R)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患者中断治疗的原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2014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鼻科共有249例对尘螨过敏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结束了SCIT,通过总结病史资料分析患者结束SCIT的原因。结果162例患者中断治疗,未成年组中断率显著低于成年组(55.56%vs 72.34%;χ^(2)=7.580,P<0.01);起始治疗阶段中断治疗54例(33.33%),维持治疗阶段中断治疗108例(66.67%)。中断治疗的原因主要与疗效相关,其中患者自认为过敏症状好转而自行终止治疗占比最高,为29.63%(48例),其次为因治疗效果不明显而结束治疗,占24.07%(39例)。结论SCIT的中断率较高,成年人中断率高于未成年人,维持治疗阶段是中断的高发阶段。对有中断倾向的患者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SCIT的中断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个体化阶梯性药物治疗控制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症状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择在我院专病门诊接受个体化阶梯药物治疗的AR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普通门诊的AR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初始、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鼻炎控制评分测试(RCAT)进行评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TNSS、SNOT-20、RCAT评分在初始和治疗后1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1个月后,2组指标逐渐拉开差距,到第6个月时差距最大。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个月时,疗效达到最佳状态且保持稳定至随访结束。结论 个体化阶梯性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常年性AR患者的主观症状,尤其是鼻部相关症状,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R)患儿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水平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9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涕、流泪、眼痒、充血、肿胀这8个症状进行评分,将0~5分的患儿纳入轻度组(n=27),6~10分的患儿纳入重度组(n=32),选取同时期参与体检的2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介素25(IL-25)、IL-33和EOS水平,并采用Spearman分析AR与IL-25、IL-33和EOS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轻度组、重度组患儿的IL-25、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儿的EOS计数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R与患儿IL-25、IL-33及EOS水平呈正相关(r=0.765,0.855,0.863,P<0.05)。结论炎性因子和EOS在AR患儿中的水平变化明显,对AR患儿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46种常见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SIgE)的阳性检出率,以及合并有哮喘和(或)特应性皮炎等个人过敏史对其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应用UniCAP100E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系统检测80例AR患者SIgE.结果 AR患者粉尘螨、屋尘螨的SIgE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75%,67.50%;粉尘、屋尘检出率分别为41.25%,38.75%;昆虫类中飞蛾、蟑螂、蜂毒检出率分别为47.50%,38.75%,20.00%;垫料类中蚕丝、棉花检出率分别为31.25%,15.00%;花粉以苋科为主,检出率为18.75%;真菌类以交链孢霉、白色念珠菌、蠕孢霉、烟曲霉为主,检出率分别为13.75%,13.75%,12.50%,10.00%;猫、狗毛的检出率分别为12.50%,8.75%;食物以虾、蟹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8.75%,36.25%.合并哮喘和(或)特应性皮炎等个人过敏史的AR患者SIgE阳性检出率与无此病史的A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螨、灰尘、昆虫、垫料、花粉、猫狗皮毛、部分真菌及食物虾、蟹是AR常见变应原;合并有哮喘和(或)特应性皮炎等个人过敏史AR患者SIgE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个人过敏史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IgE及补体C3含量,分析IgE及补体C3与变应性鼻炎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100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患者100例,健康对照人群100例。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E及补体C3含量。PAR组又分为初发未用药组、1年病史组、3年病史组和药物干预组,再按轻度和中重度进行分组测定。结果 SAR组、PAR组及健康人群的IgE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R组最高。SAR组和健康人群组的C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R组与健康对照组、PAR组与SAR组C3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R组内,1年病史组与3年病史组C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和中重度患者的IgE及补体C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患者IgE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AR患者血清补体C3下降程度高于SAR患者及健康人群。AR患者IgE及补体C3在发病初期较高,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药物干预对控制IgE及补体C3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Smartplug"泪点栓子栓塞泪点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及对干眼患者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有23例(41眼)存在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TBUT)〈10s、SchirmerⅠ试验(SIT)≤5mm/5min、有眼表损害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上下泪点均植入"Smartplug"。治疗前后的评价包括主观症状评分、TBU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用于评价视觉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结果治疗2周后,干眼症状包括眼干燥感、视疲劳、异物感、烧灼感、刺痛和畏光的严重程度均显著下降(P〈0.05)。TBUT平均延长(3.48±1.57)s,角膜荧光素染色平均下降44.57%(由术前的3.50±1.58降至术后的1.94±1.05),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DI评分显示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症状、日常活动及环境诱发/加重干眼的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Smartplug泪点栓塞能显著改善干眼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患者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0.1%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0.1%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120眼)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者,包括季节性与常年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用0.05%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试验组联合应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0.05%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两组用药均为每日3次。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进行随访,评估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与睑结膜乳头和滤泡、分泌物、结膜充血、结膜水肿、角膜缘改变、角膜上皮改变、球周组织水肿等体征,评价有效率及治愈率,并观察用药后不适感与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症状与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总评分值在治疗后第1天分别为20.30±4.69与12.53±4.12.第4天分别为16.85±3.95与5.93±3.06.第7天分别为12.00±4.26与3.07±3.19,第14天分别为9.45±5.28与1.40±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治疗7d后有效率分别为53.3%与100.0%。治愈率分别为6.7%与46.7%;治疗14d后有效率分别为73.3%与100.0%.治愈率分别为10.0%与73.3%.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未见明显用药后不适感与副作用。结论0.1%普拉洛芬滴眼液能快速、有效地缓解急性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症状与体征,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孟鲁司特钠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方法 120例AR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和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疗程8周.评估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统计有效率.结果 前3组比氯雷他定组评分改善,总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钠组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孟鲁司特钠组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组比较,体征评分改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和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AR,疗效优于单独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Der p)、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Der f)和热带螨(Blomia tropicalis, Blo 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23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结果.在免疫治疗前分别进行鼻结膜炎症状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 questionnaire, RSQ)和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判断,对比3种螨对患者RSQ和RQLQ的影响.结果 SPT结果在Der p、Der f和Blo t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97.87%(231)、97.87%(231例)和61.28%(145例);患者的RSQ和RQLQ评分分别为(9.64±3.72)分和(26.56±15.30)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种螨对患者RSQ和RQLQ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r p、Der f和Blo 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CD4+稳定自然杀伤T(CD4+iNKT)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A组)和健康对组照(B照)。比较两组小鼠的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鼻黏膜组织形态;采用免疫酶标技术检测两组小鼠鼻黏膜CD4+iNKT细胞的浸润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鼻腔黏膜中的CD4+iNKT细胞。运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A组小鼠症状评分为(7.3±1.0)分,较B组的(0.7±0.6)分明显增高(P<0.01)。②A组EOS计数为(7.5±1.2)个/HP,较B组的(0.4±0.5)个/HP明显增高(P<0.01)。③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A组纤毛结构大量脱落、组织水肿、小血管增生、黏膜上皮下固有层EOS及淋巴细胞浸润;B组无明显EOS浸润,纤毛结构完整。④A组鼻黏膜下有多量CD4+iNKT细胞;B组仅见少量CD4+细胞。⑤A组鼻黏膜CD4+iNKT细胞阳性率为72.6%±7.9%,明显高于B组的0.49%±0.1%(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小鼠鼻腔黏膜有大量的CD4+iNKT细胞浸润,数量远远超过CD4+T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部使用1%环孢素滴眼液治疗化疗引起的中重度干眼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门诊治疗的全身化疗引起的中重度干眼患者22例(44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2只眼及对照组22只眼,实验组给予1%环孢素滴眼液每日2次及海露滴眼液每日4次,对照组给予海露滴眼液每日4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I试验(SIt)。各项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平均值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结果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UT在治疗后6周、8周较治疗前延长(t=3.83,4.62;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4周Fl评分均值为6.6±1.5,较治疗前(8.5±1.7)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时间点BUT及Fl评分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使用1%环孢素滴眼液治疗化疗引起的中重度干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laudin-1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AR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同时以22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取患者下鼻甲黏膜,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audin-1的表达,比较2组间Claudin-1的表达强度;对2组病例中黏膜Eos数量与鼻黏膜Claudin-1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鼻黏膜Eos计数(11.52±3.60)显著高于对照组(1.68±1.3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1在下鼻甲黏膜的阳性表达物质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定位于黏膜、腺体上皮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实验组鼻黏膜中Claudin-1的阳性率(25.00%)较对照组低(81.8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1的表达强度与鼻黏膜Eos数量呈负相关(r=-0.865,P〈0.05)。结论Claudin-1在AR患者鼻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提示其表达下降在AR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干眼患者眼表的表达,及其与干眼症状、体征的相关性,阐明IL-1β在干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试验研究.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来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30例(60眼,干眼组),无干眼症状体征且年龄与性别构成匹配的个体15例(3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做如下检测:眼表失衡指数(OSDI)干眼调查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同时应用印迹细胞法收集所有2组对象球结膜上皮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实时PCR检测结膜细胞中IL-1β的基因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干眼组与对照组OSDI评分值分别为24.1±2.2、14.3±1.3;SIT分别为(4.13±1.68)mm、(10.53±0.74) mm;BUT分别为(4.17±1.10)s、(8.80±1.21)s;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值分别为4.3±1.5、0.6±0.5;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值分别为5.7±2.0、1.9±1.4.干眼组与对照组以上5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3、-19.88、-18.20、12.85、9.62,P<0.05).干眼组IL-1β相对基因含量为0.65±0.37,对照组为0.22±0.0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P<0.05).干眼组IL-1β在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与OSDI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呈正相关(r=0.81、0.58、0.48,P<0.05),与SIT、BUT结果呈负相关(r=-0.43、-0.45,P<0.05).通过免疫组化法染色,在干眼患者结膜细胞中可见棕褐色颗粒,而在正常人群中未见棕褐色颗粒.结论 IL-1β作为炎性介质不仅参与了干眼的发病,与干眼的严重程度相关,同时也引起了眼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密蒙花提取物治疗兔去势所致干眼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密蒙花提取物对去势所致的干眼症雄免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腺局部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抗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1倍剂量密蒙花提取物治疗组(C)、2倍剂量密蒙花提取物治疗组(D)和染料木黄酮治疗组(E),每组6只,对B、C、D、E组行雄激素去势术建立动物模型,对C、D、E组分别以密蒙花提取物1倍剂量和2倍剂量以及染料木黄酮连续灌胃1个月,对全部实验兔行Schirmer I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兔泪腺组织中炎症因子TGF-β1、IL-1β、TNF—α进行检测。结果C、D、E组SchirmerI试验测量值明显高于B组(P〈0.01),在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IL-1β、TNF—α.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低于B组,而TGF—β1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1)。以上检测结果C、D组均优于E组(P〈0.05)。结论密蒙花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可显著抑制雄激素水平降低后兔干眼症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酮类物质化学结构与雄激素类似,可起到拟雄激素效应,从而调节泪腺局部炎症反应有关。密蒙花提取物可能成为治疗干眼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海丽  刘爽  晏晓明 《眼科研究》2009,27(3):218-221
目的评价EXTEND可吸收合成泪道塞(EASI)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42眼)轻中度水液缺乏性干眼(ATD)患者采用EASI进行泪道栓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行干眼症状的问卷调查,同时观察泪河高度(TMH)、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丽丝胺绿染色和SchirmerⅠ试验(STⅠ),治疗前和3个月时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IC)。结果EASI植入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时干眼症状评分分别为2.60±1.45、2.30±1.46和2.37±1.78,较治疗前(3.62±1.53)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76,P〈0.01)。治疗后满意率95.24%。治疗后人工泪液点眼平均次数(2.38±2.28)较治疗前(5.14±2.50)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08,P〈0.01)。EASI植入后,干眼患者泪河高度增加(F=36.371,P〈0.01),BUT(F=24.83,P〈0.01)和STⅠ(F=4.399,P=0.006)明显延长,角膜荧光素染色(F=12.088,P〈0.01)和结膜丽丝胺绿染色(F=4.952,P=0.003)减轻。治疗后3个月时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现象有一定减轻。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EASI治疗ATD可明显减轻干眼症状,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减少人工泪液点眼次数,是一种短期内治疗干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