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复制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分别施以电针、磁刺激和电针加磁刺激方法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梗死灶周围bFGF、Ang-2表达增强,尤以电针加磁刺激组明显(P<0.01),而Tie-2的表达虽较正常组增高,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磁刺激可以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bFGF和Ang-2的表达,促进了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和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3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 11只。复制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电针组针刺百会和水沟穴 ,每天 1次 ,共 6次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lk 1的表达 ;采用中医传感针测定脑组织细胞外钙离子的浓度。结果 :模型组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 1表达增强 (P <0 .0 5 ) ,脑组织局部细胞外钙离子浓度显著降低 (P <0 .0 1) ;电针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 ,VEGF和Flk 1表达增强 (P <0 .0 5 ) ,而脑组织局部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升高 (P <0 .0 5 )。结论 :电针可以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Flk 1的表达和升高局部细胞外钙离子浓度 ,从而减轻缺血后脑损伤 ,促进脑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复制急性大脑巾动脉缺血模型,分别施以电针、磁刺激和电针加磁刺激方法处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164mRNA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的表达。结果电针绢、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梗死灶周同VEGF164mRNA和CD31表达增强(P〈0.05或P〈0.01),尤其以电针加磁刺激组明最。结论电针结合磁刺激可以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164mRNA和CD31的表达,从而实现非分子水平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制造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后,各治疗组分别施以电针、磁刺激和电针加磁刺激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对VEGF及Flk-1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1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5);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VEGF和Flk-1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尤以电针加磁刺激组为明显(P<0.01).结论电针或磁刺激治疗均可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1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康复,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仪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于造模后24,48h和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VIII因子表达,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分别为(0.919±0.187)%,(0.834±0.110)%,明显高于造模前犤(0.043±0.023)%犦及心肌梗死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犤(0.071±0.104)%,(0.062±0.296)%犦(t=2.697,2.354,2.492,2.195,P<0.05)。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浸润;制模后4周,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微血管新生数明显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t=3.125,3.308,P<0.01)。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t=2.099~3.398,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方法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能通过动员内皮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还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骨髓干细胞动员与缺血心肌血管再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后实现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于造模后24,48h和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以及Ⅷ因子表达,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分别为(0.919&;#177;0.187)%,(0.834&;#177;0.110)%,明显高于造模前【(0.043&;#177;0.023)%】及心肌梗死组大鼠造模24h,4周后【(0.071&;#177;0.104)%,(0.062&;#177;0.296)%】(t=2.697,2.354,2.492,2.195,P&;lt;0.05)。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阳性细胞浸润;制模后4周,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微血管新生数明显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t=3.125,3.308,P&;lt;0.01)。急性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t=2.099~3.398,P&;lt;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方法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能通过动员内皮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还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及FLK-1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时间与部位的相互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6/2002-04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组110只.脑缺血组又随机分为0,1,2,3,6,24,48 h,1,2,3,4周共11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方法应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诱导的方法,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动脉结扎和缺氧处理,其余步骤同脑缺血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②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形成情况.结果1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 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31.13±2.21)个/视野,(13.32±1.31)个/视野;(43.11±2.43)个/视野,(19.40±3.22)个/视野;(85.41±2.75)个/视野,(47.63±2.45)个/视野;(98.66±1.76)个/视野,(57.32±3.35)个/视野,(P<0.05)].48 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逐渐下降,至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②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 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 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 mRNA表达在3周时达对照水平(P<0.05).②血管形成平均数48 h,1周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47.2±2.11)个/视野,(29.4±2.37)个/视野;(199.2±3.45)个/视野,(76.6±4.62)个/视野,(P<0.05)].结论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 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在缺氧情况下,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表达具有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新生血管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受体(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制备脑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造模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大鼠每天进行1h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自由活动。每组分别于造模后3,7,14,21和28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灶周围微血管数量(CD34标记)及VEGF和FLK-1的表达。结果(1)康复训练组术后14,21和28d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2)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CD34阳性微血管数量在脑梗死后21和28d较造模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3)康复训练组大鼠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4)康复训练组大鼠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FLK-1表达均较造模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能通过诱导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保护神经细胞,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梗死灶周围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任意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SD大鼠背部3cm×7.5cm单蒂任意皮瓣为模型,皮下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的测定、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组织学检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手段来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皮瓣断蒂时间由7d缩短为5d;组织学检查发现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皮瓣毛细血管新生;生理盐水组微血管密度中1/3段为(26.83±1.96)个/cm2,远1/3段为(26.96±2.11)个/cm2,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99±1.93)个/cm2,远1/3段为(36.11±2.32)个/cm2,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微血管密度。生理盐水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中1/3段为(22.2±3.5)个,远1/3段为(18.4±4.5)个,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8±3.2)个,远1/3段为(33.2±5.1)个,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大鼠任意皮瓣早期断蒂,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再生及通过增强另一血管生成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间接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及FLK-1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时间与部位的相互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6/2002-04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组110只。脑缺血组又随机分为0,1,2,3,6,24,48h,1,2,3,4周共11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方法:应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诱导的方法,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动脉结扎和缺氧处理,其余步骤同脑缺血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②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形成情况。结果:1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31.13&;#177;2.21)个/视野,(13.32&;#177;1.31)个/视野;(43.11&;#177;2.43)个/视野,(19.40&;#177;3.22)个/视野;(85.41&;#177;2.75)个/视野,(47.63&;#177;2.45)个/视野;(98.66&;#177;1.76)个/视野,(57.32&;#177;3.35)个/视野,(P〈0.05)]。48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逐渐下降,至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②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mRNA表达在3周时达对照水平(P〈0.05)。②血管形成平均数:48h,1周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47.2&;#177;2.11)个/视野,(29.4&;#177;2.37)个/视野;(199.2&;#177;3.45)个/视野,(76.6&;#177;4.62)个/视野,(P〈0.05)]。结论: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在缺氧情况下,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表达具有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以天麻和钩藤为主的中药制剂——抗呆Ⅰ号对其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科学实验中心完成。先分别进行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分别进行下列实验: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传代后培养5d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缺血用药组(应用抗呆Ⅰ号),在体外模拟脑缺血4h和再灌注3h,18h,24h,36h,48h和72h后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②用再灌注18h后收集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及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抗呆Ⅰ号联合应用以1:5的浓度来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再对其培养的神经元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①体外培养大鼠的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再灌注72h外,其余各时相点缺血用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②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和联合应用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大多显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均在再灌注18h时达到高峰,其作用强度为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应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 结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促进受损神经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抗呆Ⅰ号可增强受损神经组织的分泌功能,促进其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包括外周静脉注射移植、冠状动脉移植以及心肌内注射移植,但存在迁移缺少靶向性,价格高昂等局限性.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移植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血管新生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提取兔骨髓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扩增、鉴定,并标记.将5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手术组.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再随机分为3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5周后,取心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BrdU染色、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夹心酶联免疫法、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榆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与结论:穴位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梗死区,并可以在梗死区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与模型对照组及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使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上调,诱导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管新生,其机制是刺激心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组织中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无上调趋势,因此推测,血管新生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未知因素诱导.  相似文献   

14.
背景:实验研究表明,生长因子能促进心肌血管再生,采用纤维蛋白胶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血管再生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评价纤维蛋白胶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局部相关血管生长因子表达与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探讨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再生的治疗作用。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和上海新兴血液制品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1-06/2003-03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动物实验室和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雌雄不拘。随机将犬分为2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6只。 方法:①将12只成年健康杂种犬于麻醉开胸后暴露心脏,结扎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组: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于急性心肌梗死30min后行透壁心肌打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则于急性心肌梗死30min后行非透壁心肌打孔,并随后向孔道内注射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胶。②术后第8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PIAS-2000型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程序分析缺血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变化。③均数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梗死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分析。 结果: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有5只和6只犬进入结果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梗死区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的显色面积均高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t=-7.505,-2.690与-6.895,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的平均吸光度也高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组(t=15.271。P〈0.05)。 结论: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提高缺血心肌局部相关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的表达水平,增强细胞增殖,从而促进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任意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SD大鼠背部3cm&;#215;7.5cm单蒂任意皮瓣为模型,皮下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的测定、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组织学检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手段来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皮瓣断蒂时间由7d缩短为5d;组织学检查发现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皮瓣毛细血管新生;生理盐水组微血管密度中1/3段为(26.83&;#177;1.96)个/cm^2,远1/3段为(26.96&;#177;2.11)个/cm^2,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99&;#177;1.93)个/cm^2,远1/3段为(36.11&;#177;2.32)个/cm^2,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微血管密度。生理盐水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中1/3段为(22.2&;#177;3.5)个,远1/3段为(18.4&;#177;4.5)个,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8&;#177;3.2)个,远1/3段为(33.2&;#177;5.1)个,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大鼠任意皮瓣早期断蒂,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再生及通过增强另一血管生成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间接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选用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 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电针组,每组 8只.用凝闭一侧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 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 S0-P法进行观察. 结果缺血组及缺血+电针组中每个脑片 1000个神经细胞中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 676± 12及 326± 15,缺血+电针组中,大脑皮质梗死区内 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缺血组显著减少( P< 0.01);缺血+电针组中 NGF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均较缺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强( P< 0.01). 结论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 NGF受体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生长,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能否通过影响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对缺血脑组织起保护作用。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8只。方法:缺血再灌注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余同其他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于缺血后即刻腹腔注射10μg/k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余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24h检测脑细胞游离钙浓度。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h脑细胞游离钙浓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犤(673.46±18.44),(224.71±10.58)nmol/L,(F=1329.06,P<0.01)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犤(378.37±21.08),(673.46±18.44)nmol/L(F=1329.06,P<0.01)犦。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游离钙水平,起到稳定细胞膜,防止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LI0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CD34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90 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42)和电针组(n=42)。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1 h 后再灌注,观察再灌注后2 h、12 h、24 h、3 d、7 d、14 d、21 d 共7 个时相点大鼠神经症状学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并计算梗死体积和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的表达。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神经症状学评分降低(P<0.05)。电针组梗死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毛细血管密度再灌注后2 h 开始增加(P<0.05),再灌注后24 h 到再灌注后14 d 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电针组再灌注后3 d CD34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7 d 增加达高峰(P<0.01),14 d 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D34的表达,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缺血可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血管的新生得到代偿,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缺血下肢血液供应,但运动是否能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探讨运动训练促进大鼠缺血下肢微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建立大鼠左下肢缺血模型.建模1周后运动训练组大鼠跑步训练30 min/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为日常活动.运动训练4周后取各组大鼠大腿内收肌组织块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同时取骨髓内皮祖细胞,检测其成血管生成能力.结果与结论:运动训练组内皮祖细胞、大鼠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均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1).运动组骨髓内皮祖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比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增加(P<0.05).结果提示下肢缺血刺激可以促进微血管新生,而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该效应.  相似文献   

20.
内毒素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局灶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内毒素预处理后急性局灶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和凋亡抑制基因Bel-2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急性局灶脑缺血损伤大鼠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2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Haruo Nagasawa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将48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6只。内毒素预处理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内毒素0.05mg/kg;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在第一次缺血预处理再灌注3d后再次麻醉大鼠,把插线再次推进到第一次插线深度,停留60min后,将线退出;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前3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各组大鼠在局灶脑缺血1h再灌注23h后断头取脑,红四氯氮唑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的体积;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e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红四氯氮唑染色显示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的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4&;#177;14.74),(71.3&;#177;10.35),(159&;#177;9.79)mm^3,P〈0.01]。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仅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出现于皮质、胼胝体及基底节区。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内可见大量神经元胶质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33.5&;#177;7.45),(35.6&;#177;4.18),(57.88&;#177;0.96)个/切片,P〈0.01]。③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e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缺血侧梗死周边区Bel-2蛋白表达也增加。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内毒素预处理组缺血侧大脑半球Bel-2阳性细胞数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明显[(111.38&;#177;13.59),(105.88&;#177;9.99)(47.5&;#177;11.43),P〈0.01]。结论:小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凋亡抑制基因Bel-2蛋白的表达诱导抗凋亡,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从而减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