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 1例严重脑外伤 (traumaticbrainin jury ,TBI)后并发异位骨化 (heterotopicossification ,HO)患者接受住院康复治疗时辅以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 ,CPM)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患者×× ,男 ,2 7岁 ,被机动车撞伤送入急诊室时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为 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的临床影像特点、治疗及鉴别诊断,并复习回顾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此病例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实验室指标及影像追踪对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此例患者入院行头颅CT检查,初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循环、醒脑开窍促醒治疗,局部骨化区中药浸浴,局部按摩理疗,影像动态观察异位骨化区域变化,异位骨化未再增加,局部肌肉有所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的有效方法,但后期仍需大样本观察,完善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脑外伤的患者常出现异位骨化.在某些病例。异位骨化引起运动功能的丧失。并严重干扰日常生活活动。可能会阻碍康复计划。尽管有神经的恢复。但任何进一步的康复和活动都会停滞。本篇对异位骨化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并发症及功能改善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中形成新骨,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并发症,发病率10%~53%,儿童及非创伤性脊髓病HO的发生率较低,常见于20~40岁患者。HO常发生在SCI平面以下,髋关节常见,其次为膝、肘和肩关节,手和脊柱也可受累。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临床上,异位骨化主要有3种形式:①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NHO),继发于严重神经疾患,如脑外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②创伤后异位骨化,包括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③原发性异位骨化,如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或进行性纤维不良性骨化(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综述获得性异位骨化(AHO)相关动物模型,为研究疾病防治方案提供可靠造模方法。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AHO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关键内容,采用文献归纳法对各型AHO动物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最终共纳入20篇动物实验研究相关文献,可归纳为创伤后和神经源性两大类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用于模拟AHO的发生发展过程。创伤后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有肌肉损伤、跟腱切断、肌肉损伤联合关节制动、髋关节损伤、异位植入、爆炸伤和烧伤7种。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损伤和脑外伤。目前实验室中常用跟腱切断法和成骨因子植入法造模,此类方法可靠、易行、成功率高,但无法准确解释临床中复杂条件下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基于爆炸伤、烧伤、神经损伤等条件下造模方法正在完善,为临床研究某些特殊病因所致异位骨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防治方案提供了支持。结论 目前存在的几种造模方法各有利弊,但均无法完整复制人类异位骨化的全部特征,因此,临床上在判定模型的选择方面尚无统一标准。针对疾病的不同病因,选用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不同类型AHO在早期制定有效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脊髓损伤后诱导异位骨化的方法.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胸10水平脊髓完全横断后,右后肢膝关节呈伸直位石膏固定5周,每天去除石膏连续被动屈伸膝关节,每周6次,每次5 min.观察局部皮肤温度、肢体肿胀度及骨化情况;第5周末将兔处死,取骨化处行组织学检查.结果10只新西兰兔均成功诱导出异位骨化.新西兰兔右后肢肿胀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诱导的异位骨化与临床上观察到的异位骨化组织学表现一致.结论被动活动+固定法能成功诱导异位骨化,可以用来探讨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NH0)是在神经损伤患者的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有多余骨的形成,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其病理生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因素及X线表现。方法对105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持续随访X线片,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96个月,测录异位骨的大小、形态,分析与其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结果 12例患者出现了异位骨化,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病率为11.3%,X线片显示异位骨长度1.1~7.6cm,本组Ⅲ级2例,Ⅱ级6例,Ⅰ级4例,临床症状与病灶长度有正相关趋势。结论异位骨化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X线随访有助于辅助诊断、观察进展、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健  劳山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281-3283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非骨化组织中有新生骨的形成,它不同于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HO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状骨.通常分成两大类:一类为获得性HO,常见的有创伤、手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烧伤等引起的HO,这一类在临床工作最为常见,亦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另一类为遗传相关性HO,如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这是一种罕见的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全身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病[1].  相似文献   

1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多半发生在大关节周围,例如髋关节,肘关节。包括继发于肌肉、骨骼损伤后的异位骨化,创伤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以及原发性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等。近年来随人工髋关节的广泛应用及人工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推广,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日益受到骨科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位骨化的早期影像表现。方法分析30例康复患者异位骨化的影像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 X线和CT检查早期异位骨化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密度增高;异位骨化的不同阶段MRI呈现不同的信号特点,早期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呈"花边样"强化。结论异位骨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磁共振为诊断早期异位骨化的有效方法,X线和CT检查可用于复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工伤患者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综合康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的工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消炎镇痛药物和中频电治疗,治疗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中医传统康复治疗、病房康复和职前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別评价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ROM)、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结果治疗组经3个月治疗后ROM、VAS疼痛评分与入院时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治疗组39例患者重返原工作岗位,3例患者改变原工种。出院后1年随访,无1例行手术治疗。结论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经综合康复治疗,可缓解其临床症状,功能明显改善,使工伤患者重新走向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4.
异位骨化是一种病理性的骨形成,会造成受累关节的失功能,其形成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有研究发现与手术及创伤、细胞因子、遗传因素以及围手术期的用药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成熟的异位骨化骨在组织学及影像学上表现与正常骨极其相似,动态的组织形态测定提示相对于正常骨,异位骨化骨代谢活性更高。形成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很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严重的中枢神经损伤、长时间的昏迷、患肢的痉挛状态、患肢制动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今后应加强在分子水平探讨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创伤、手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以及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组织内的骨形成,根据成因可分为获得性及原发性两大类型。其中获得性HO包括:创伤后骨化性肌炎,可以源于任何形式的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如较常见的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肌肉或软组织挫伤及较少见的肾脏、子宫、阴茎及胃肠道等手术或创伤:创伤后神经源性HO,源于脊髓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及脑血管意外等;  相似文献   

16.
异位骨化是指不应发生骨化的软组织内出现病理性骨组织形成,多见于骨骼肌肉创伤、骨关节术后、神经系统损伤等.文章总结了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异位骨组织在不同形成阶段的调控蛋白质在种类、数量存在的差异,据此可以筛选出不同时间点差异表达的功能蛋白,并针对性地对其中感兴趣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功能验证,这种方式有助于发现新的调控蛋白,了解各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证实蛋白质组学在创伤后异位骨化调控蛋白的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创伤后异位骨形成机制以及探索新的生物分子调控位点.  相似文献   

17.
异位骨化是指在机体骨骼系统之外骨形成,可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异位骨化的定义、发病机制、发生率、临床表现和诊断、预防及治疗的新进展予以概述,旨在探讨异位骨化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关节手术后合并异位骨化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关节手术后合并较小范围异位骨化的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用X光片、B超检查异位骨化的范围;检测血沉、血液碱性磷酸酶和C反应蛋白,判断骨化活动情况,视情况进行适当的关节牵伸和关节松动治疗及冷疗、中药外敷等治疗,观察异位骨化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有显著差异,平均角度进展31.16°(P<0.01),肘关节伸直角度平均进展15°,肘关节屈曲进展41.67°。同时X线片和B超检查异位骨化范围无明显变化。结论:关节手术后合并异位骨化的患者在监测下采用关节牵伸和松动,并配合冷疗、中药外敷等综合治疗,可以逐步改善关节功能而不引起骨化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9.
吲哚美辛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正常情况下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板层状骨的现象。1972年Hamblen首次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异位骨化的概念,HO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HO在X线片上可见,唯有手术切除是这一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措施,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 (HO)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被动肢体功能训练对两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 1例发生HO(3 3 % ) ,对照组 3例发生 (10 0 % ) ,(P <0 0 5 )。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