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生理状态下后房型可植入接触人工晶体矫治中、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术前充分扩大瞳孔,倍诺喜眼液表面麻醉,9点透明角膜缘用一次性3mm角膜切开刀做隧道切口,前房注入粘弹剂,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吸出粘弹剂后用卡米可林注射液缩瞳,在11点或1点处虹膜根部做部分切除.结果 中、高度近视21例38眼,术前屈光度-4D~-22.6D,其中2眼-4D.38眼术后24小时均达到术前矫正度数的视力.结论 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是在保留透明晶状体的基础上植入的人工晶体,角膜损伤小,保留生理性调节,具有可逆性,预测性好,术后视力恢复快,适用屈光范围广等优点,这种新方法的应用将开辟治疗屈光手术的新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手术方法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16例31眼高度近视眼患者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局部麻醉,11点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于虹膜与晶状体之间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ICL)。结果:31眼术前裸眼视力及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为0.04~0.1,0.2~0.4,术后分别提高至0.6~1.2,0.8~1.2。术前屈光度平均为-11.0~-20.0D,术后1月内平均为-0.75±0.25D。术前平均角膜内皮计数3105.5±336.1/mm2,术后1月3019.5±321.1/mm2,丢失率4.3%。术前眼压平均14.7±1.5mmHg,术后第1天3眼眼压增高至26mmHg,增高率23.1%,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1眼因术中穿刺刀刺破晶状体前囊膜,未进行ICL植入,术后第3天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8。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好、损伤小,保留了晶状体生理调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屈光矫正方法,但手术的安全性还需更长时间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05年11月我院开展了Verisyse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洪朝阳  徐海铭 《浙江医学》2006,28(11):886-888,891
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眼患者8例(12眼),屈光度-18.0~-27.5D;平均年龄33.2岁;植入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术后随访3~6月,观察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透明度、晶状体混浊度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3月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角膜内皮丢失率4.41%±0.18%;术后3月眼压均值均略高于术前眼压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方法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30例43只眼进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等量光度-7.00~-20.00D,术前检查散瞳前后的屈光度、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房角、眼压以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的情况,检眼镜查看眼底。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4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迅速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预测性好,无屈光回退,无严重并发症,不失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屈光度为-7.1~-22.40 D的30例(52眼)高度近视的患者行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2例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1.50 D之间,平均值为0.531±0.394 D.92.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1.0 D以内,有3例6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过积极治疗,3~5 d恢复正常.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37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Verisyse(Artisan)植入9例17眼,后房型可折叠的人工晶状体Staar Visian ICL植入10例20眼。术前裸眼视力0.01~0.1,最佳矫正视力为0.4~1.0,近视平均屈光度为-(11.29±2.90)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331±347)个/mm~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9.2±1.8)%。术后随访4~10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裸眼视力为0.4~1.0,最佳矫正视力为0.5~1.0。随访结束时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210±506)个/mm~2,损失率中位数为5.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8.2±10.1)%,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球面等值屈光度均在预期屈光度士1.00D范围内。术后第1天,1眼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者眼压升高,局部应用降眼压眼液后,恢复正常,其他眼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均维持正常。术后2例4眼出现夜间视力降低和眩光,其中前房型Verisyse(Artisan)和后房型Staar Visian ICL各1例2眼。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手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与透明晶状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回顾性研究近一年内在本院接受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患者23例(45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8例(15只眼),为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植入患者,B组15例(30只眼),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反应、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A组11眼(73.3%),B组19眼(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A组中于术后24 h内高眼压2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2%。B组术后12个月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均有主诉夜间眩光症状,B组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两种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需充分做好术前沟通及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和评估。超高度近视行眼内屈光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随访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方法 :4 6例 5 0只老年性白内障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 ,比较术前与术后 6个月的眼压与房角改变。 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13.76mmHg ,术后 6个月平均眼压 12 .81mmHg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术后普遍的房角改变为虹膜隔后移引起的房角增宽 ,未发现虹膜前粘连。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眼压未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术后的房角较术前增宽  相似文献   

10.
徐海铭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09,31(3):276-278
目的 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我院采用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12例(19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算角膜内皮丢失率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手术成功.术后第1天11眼角膜透明,8眼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经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后,于术后3~5d消退;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均透明。术后3、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2783±214)、(2749±232)个/mm^2)]均较术前[(2937±196)个/mm^2]明显减少(均P〈0.05);而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内皮丢失率[(5.76±0.23)%]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2.69±037)mm]与术前3个月[(5.24±0.11)%、(2.73±0.18)mm]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近期存在丢失现象,但3个月后趋于稳定,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廖荣丰  刘晓庆 《安徽医学》2013,34(11):1587-1590
目的比较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和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及术后视觉质量。方法收集在我科行Lasik术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一年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组(ICL组,17例,34眼)和Lasik组(21例,35眼),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例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对比敏感度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Lasik组有效性指数平均值为(93.32±15.69),ICL组为(104.78±18.73),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安全性指数平均值为(100.61±11.62),ICL组为(108.89±17.75),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术后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段均较ICL组低,在白天空间频率段1.5cpd、3cpd、6cpd、12cpd和夜晚1.5cpd、3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及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矫正方法,术后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14只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4.52±-6.43)D,(-0.01±0.28)D;裸眼视力分别为0.08±0.06,0.6±0.3;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2,0.7±0.2;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6.21±2.84)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7.03±1.95)mmHg;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28±289)个/mm2,术后为(2 912±2 51)个/mm2;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69±0.31)mm,术后为(3.57±0.2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应用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截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月共60例(共100眼)高度近视患者,行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治疗,按切口不同分透明角膜缘切口(A组)及巩膜隧道切口(B组),并对比观察该治疗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治疗意义。结果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缘切口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矫正视力;裸眼视力优于0.3分别为74%、90%;轴长〈29mm的39只患眼中有32只(82%)术后BCVA优于0.5,对比轴长≥29mm的61只患眼中仅38只(62.3%)术后BCVA优于0.5,以上数据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小于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应用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所设计的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案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无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三组:1年龄小于40岁不合并有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这部分病人接受有晶状体眼的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40眼),进行术后早期及远期视觉质量评价、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估等;2合并有白内障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5例37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3合并有白内障而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ray 25例31眼,IQ Restor13例26眼),完成术后视力、对眼镜依赖程度评估等。结果 Artisan植入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效果良好,远期观察安全;Bigbag植入组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低度数人工晶状体;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视觉效果良好,临床满意度优秀。结论个性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不同条件的高度近视患者在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具了安全稳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high myopia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hen Y  Du C  Gu Y  Wang 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3,116(10):1523-152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PIOLs) implantation for the correction of high myopia.Methods Thirty-nine eyes of twenty patients with high myopia (between-11.75 and-25.75 diopters) had a posterior chamber PIOL (Staar ICL) implanted. During 6-48 months’ follow-up, visual acuity, refraction,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corneal reaction and space between crystal lens and intraocular lens (IOLs) were tested.Results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Visual acuity without correction greater than 0.5 was found in 34 eyes at 1 day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irty-five eyes maintained a low negative power of refraction (-1.42±1.32 doipters), which did not prevent the patients from most of their daily activities. During 3-48 months’ follow-up, refraction was stable and no cornea edema and glaucoma was found. Two eyes of one patient had corticosteroid glaucoma and another eye showed cataractogenesis under anterior capsular membrane.Conclusion Posterior chamber PIOL implantation is predictable,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correction of high myopia, and its indications should be carefully selec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20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屈光度-8.50D-20.50D)表面麻醉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3±0.20)与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95±0.17)两者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内皮计数(2866±135)个/mm2,眼压(1.93±0.14)kPa,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2.25±2.56)D,术后角膜内皮计数(2831±151)个/mm2,眼压(2.00±0.15)kPa,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07±0.52。实际校正的球径度数与预期校正球镜的度数在±1.0D者为95%,预期柱镜为±1.00D者55%。100%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增加≥1行,术后裸眼视力≥1.0者为60%,术后裸眼视力≥0.8者为80%。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中央孔型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于行近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5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技术吸出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术后随访患者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柱镜、球镜屈光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同时能够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安全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杨路  陈曦  曾庆森  余腾  田川  胡东瑞  朱雁捷 《浙江医学》2010,32(6):813-814,818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接受ICL治疗的23例(46眼)高度近视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7d及1、3、6个月以及1~2年对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效球镜、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3±0.40)较术前(0.075±0.096)明显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987±0296)较术前(0.625±0.309)也明显提高(t=12.975,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2.18±170)D]较术前[(-18.64±5.01)D]显著改善(t=29.083,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和术前预测等效屈光度符合率达93.5%以上。术后眼压平稳,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总体满意度达100%。结论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及可预测的特性,在适应证和关键技术能得到合理掌握的基础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及有晶状体眼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1amer lens,T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高度近视患者共计30例(51眼)植入ICL/TICL后,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3月时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3月复诊随访时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BCVA相同的有18眼(35.29%),高于术前BCVA 1行的12眼(23.53%),提高2行的11眼(21.57%),提高3行以上9眼(17.60%),无BCVA下降的病例。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的患者合计20眼(39.21%),术后平均眼压(15.21±3.09)mmHg,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00,P >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稍有减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75,P > 0.05),术后均未发生眼内感染、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等并发症。1例TICL术中损伤旁中央前囊膜约0.3 mm,皮质无明显损伤,评估后植入晶体,术后3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保持在1.0前囊膜损伤处瓷白色,局限。1例TICL患者(一眼)术中前房填充粘弹剂后在植入人工晶体过程中发现人工晶体破损,手术终止,未予以植入TICL,术后常规滴眼液点眼,随访观察至术后3个月未发现特殊并发症,BCVA与术前相同。  结论  ICL/TICL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数散光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