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巨大息肉的分布、形态、表面特性及病理分型特点 ,探讨提高巨大息肉镜下治疗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从镜下电切的 41 2例息肉中选择直径≥ 3 .0cm的巨大息肉 67例 ,分析它们的镜下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巨大息肉在直肠 ,乙状结肠的分布率高达 86 .51 % (58/67) ;91 .0 4 % (61 /67)有表面性状改变 ,其中肿瘤性息肉表面性状改变率为 94.91 % (56/59) ,非肿瘤性息肉为 62 .5 % (5/8) ,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形态上 56 .72 % (38/67)表现为山田Ⅳ型 ,46、81 % (2 2 /67)为山田Ⅱ型 ,肿瘤性息肉占 88.1 % (59/67) ,恶变率 1 7.91 % ,其中Ⅱ型息肉恶变率 31 .82 % (7/2 2 ) ,绒毛状息肉恶变率 2 9.63 % (8/2 7) ;67例巨大息肉镜下电凝电切治疗 ,术后出血 2例 ,均为蒂粗≥ 1 .0cm息肉 ,因癌浸润蒂部追加手术 4例 ,未有穿孔发生。结论 :巨大息肉更集中分布于直肠 ,乙状结肠 ,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 ,其次为Ⅱ型 ,90 %巨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 ;有蒂息肉蒂粗≥ 1 .0cm时应先结扎蒂部后切除 ,3cm的Ⅱ ,Ⅲ型息肉可以 1次安全切除 ,>3 .0cm的Ⅱ ,Ⅲ型息肉应分次 ,分块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患者的内镜与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63例单发及多发大肠幼年性息肉和3例幼年性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达85%。随访1~2年,60例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未见复发及癌变;3例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中1例合并腺瘤性息肉,另1例同时合并腺瘤性息肉及低分化腺癌。多发性息肉1例再发;幼年性息肉病3例中2例复发。结论:幼年性息肉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有复发及癌变的潜在危险,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6—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及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经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且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38例(774枚),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35例,中年组(45~<60岁)109例,老年组(≥60岁)194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腺瘤分布部位、数目、大小、病理类型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1.24:1,平均年龄(59.50±10.74)岁。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组成的左半结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横结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脾曲最少。三组分布部位差异无显著性(χ2=15.057,P=0.518)。直径<0.5cm的腺瘤占55.04%,0.5~1.0cm占38.24%,>1.0~2.0cm占5.81%,>2.0cm占0.90%,不同年龄组腺瘤的大小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0.640,P=0.008)。山田Ⅰ型息肉出现286次(84.62%),山田Ⅱ型出现272次(80.47%),山田Ⅲ型出现45次(13.31%),山田Ⅳ型出现24次(7.10%),不同年龄组息肉形态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5.480,P=0.014)。管状腺瘤301例(89.05%),绒毛状腺瘤15例(4.44%),管状绒毛状腺瘤22例(6.51%),无蒂锯齿状腺瘤2例(0.59%),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17.171,P=0.115)。临床表现:无症状(30.47%)、腹痛(21.30%)、腹胀(16.57%)、腹泻(11.24%)、便秘(10.65%)、排便习惯改变(5.03%)、便血(4.73%),不同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χ2=8.091,P=0.764)。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不论性别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均有升高。好发部位是左半结肠,最常见的是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直径<0.5cm,形态为山田Ⅰ型和山田Ⅱ型,管状腺瘤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青浦地区大肠息肉4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浦地区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类型,以及与肠息肉恶变和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大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8%。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9%,息肉伴血吸虫卵沉着的占30%,大肠癌组织中血吸虫卵沉着的占42.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cm为最多,腺瘤性息肉以≥1cm为最多,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年龄以41岁以上多见,腺瘤恶变率为12.6%。结论: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结构易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血吸虫卵沉着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息肉,早期摘作,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病理和内镜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结果.结果:40岁以上占87.6%.临床症状中以便血多见(65.4%),乙状结肠是大肠息肉的最常见部位(31.4%),直肠(25.1%).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54.3%).结论:乙状结肠和直肠是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镜检改变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结肠镜中检出的258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29%,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7.96%,21例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14%。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腺瘤体积大、多发、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及癌变组织抑癌基因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30例非腺瘤性息肉、60例腺瘤性息肉及30例肠癌组织中PTEN、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PTEN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肠黏膜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PTEN阳性率低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PTEN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PTEN阳性率低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COX-2阳性率高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COX-2阳性率高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COX-2阳性率高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PTEN和COX-2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TEN和COX-2可能共同参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并起重要负协同作用;联合检测或可预测腺瘤癌变,对腺瘤癌变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放大肠镜与染色技术在诊治早期结肠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大小、表面结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关系,提高对大肠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及实时诊治水平。方法对60例85枚大肠息肉用0.4%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形态,在根据工藤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ⅤI、ⅤN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息肉形态、大小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带蒂息肉多为Ⅰ、Ⅱ型(11/14),ⅢL、ⅢS、Ⅳ、ⅤI、ⅤN及混合型主要为亚蒂和广基息肉(49/71),ⅤI、ⅤN型均伴有糜烂、溃疡和质地脆;小于1.0cm息肉多见于Ⅰ、Ⅱ型(28/37),Ⅲ、Ⅳ、Ⅴ及混合型多大于1.0cm(45/52);炎性、增生及幼年性息肉中非瘤性形态分型85.7%,瘤性形态分型14.3%;腺瘤中非瘤性形态分型6.1%,瘤性形态分型93.9%。分型判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2.2%和85.3%,特异性为87.9%和90.4%,其诊断准确性为90.2%。结论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地有效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息肉切除出血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结果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P=0.017)、息肉部位(P=0.011)、息肉大小(P=0.004)、表面是否分叶(P=0.010)、内镜手术方式(P=0.02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息肉为观察单位,对患者临床资料和内镜下特点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性别(P=0.012,OR=2.671,95%CI=1.246~5.728)为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部位为乙状结肠相对于直肠来讲为保护因素(P=0.011,OR=0.348,95%CI=0.154~0.786),息肉大小≥3.0 cm相对于息肉大小为1.0~1.9 cm来讲为危险因素(P=0.049,OR=2.530,95%CI=1.005~6.374)。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特征单因素分析时,发现表面是否分叶(P=0.001)、是否光滑(P=0.017)、山田分型(P=0.008)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时,得出表面分叶(P=0.001,OR=6.556,95%CI=2.326~18.475)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以息肉为观察单位,性别为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直径越大,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表面分叶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27例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内镜下大肠癌变息肉分布,病理类型及诊治。结果 27例,共31个大肠息肉癌变,其中2例2次息肉癌变,1例3次息肉癌变,该组息肉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共24例,占77.4%,癌变息肉的分布与息肉分布成正相关,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占22.9%,绒毛管状腺瘤12.9%,管状腺瘤最少见,为2.9%,1例息肉癌变是炎性息肉,〉12.0cm癌变息肉占整个癌变息肉71.0%,息肉癌变以无蒂息肉最高,其次是亚蒂,有蒂最低。活检诊断率为61.9%(13/21),内镜下切除诊断率为100%(16/16)。内镜切除16例,其中9例追加手术,15例直接手术。结论 对息肉,尤其是腺瘤应定期复查,甚至应终生定期复查,可明显提高早期癌发现率,减少活检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北某地结肠镜对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的112例1~18岁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该项研究中评估的临床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发病年龄的症状,息肉的识别年龄,间隔时间之间的症状和内镜诊断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息肉的特征还包括:数量,形态类型,直径,组织学和分布。笔者对人口统计,临床过程,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治疗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12例患者中,年龄中位数为6.9岁,其中男占64.3%(72/112)。所有患者有便血的症状,只是小部分患者有腹痛症状、肛门息肉和腹泻。9.8%(11/112)轻度贫血,贫血的患者都有6个多月的便血症状,与息肉部位无关。91.9%(103/112)的患者被确定为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为7.1%(8/112),0.9%(1/112)被确定为腺瘤。1.8%(2/112)的患者有结肠息肉的家族史,无结直肠癌家族史。结论该地区儿童结直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小部分患者有家族性结直肠息肉病史无结直肠癌家族史。小部分便血患者有轻度贫血。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幼年型息肉为主要病理类型,其次为炎性息肉和腺瘤。腺瘤可能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外的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胃息肉通过内镜下活检是否可以得到准确的病理结果,并探讨胃息肉的癌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21例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的患者资料,对比研究内镜下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组织的病理差异。结果 121例患者共检出148枚胃息肉,男女比例1∶1.75,平均年龄(55.5±11.0)岁;胃息肉平均大小(0.9±0.4)cm,山田分型中以Ⅱ、Ⅲ型胃息肉多见;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的病理学差异率为27.0%,其中148枚胃息肉中有3枚在电切后诊断为息肉癌变,癌变率为2.0%。结论内镜下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标本之间的组织学诊断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内镜下胃息肉活检并不能代表整个息肉病变,易误诊、漏诊癌变息肉。胃息肉有恶变潜能,虽然腺瘤性息肉恶变多见,但仍不能忽视增生性息肉恶变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镜下特征,评估此术式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指导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行EMR切除息肉的437例(687枚)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腺瘤癌变以及高危性腺瘤-低危性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分组法,以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息肉内镜、病理特征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观察EMR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息肉内镜下检出率为48.28%,进行EMR治疗的息肉占全部息肉的34.90%,其中高危腺瘤占17.08%,从非腺瘤性息肉到高危性腺瘤,随着癌变可能性的增加,息肉发生部位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转移,其形态更容易表现为有蒂息肉,且黏膜分叶和黏膜改变发生率逐渐增加。大肠息肉癌变与息肉有蒂、分布在远端结肠、直径大于1.0 cm、腺瘤含绒毛样成分、息肉黏膜分叶、充血、粗糙和糜烂有关。EMR治疗息肉,一次性切除率为99.70%,并发症发生率为1.14%。结论高危性腺瘤和癌变腺瘤在结直肠分布及内镜下表现中存在一定的特征,该院针对大小为0.5~3.0 cm的息肉,采用EMR联合钛夹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有效阻断腺瘤-大肠散发性癌这一演化进程,是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595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结肠癌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接受肠镜检查并确诊为大肠息肉1595例(1805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结肠癌检出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息肉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41~50岁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以>60岁患者最高,与≤4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805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55.01%(993/1805)高于非腺瘤性44.99%(812/1805)(P<0.05);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共检出结肠癌304例(312枚息肉),检出率为19.06%.大肠息肉癌变患者与无癌变患者其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息肉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和回盲部的非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高龄、息肉体积大、升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及临床内镜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临床、内镜特点及与癌变的关系。方法: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对其中老年组的80例进行1~5a(平均3.5a)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138例患者相对照。结果:青年组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均明显低于老年组及中年组,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息肉基底宽、体积大、数量多,癌变率高。结论:大肠息肉以老年组多见,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大肠息肉者尽可能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的差异,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内镜活检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息肉样病变52例,内镜活检病理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所有患者根据内镜下分型及大小选择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方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活检病理及内镜切除术后的病理差异,分析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24例的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病理存在差异,总体差异率为46.2%。其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LGIN以及HGIN活检与内镜切除病理的差异率分别为20.0%、42.9%、44.4%及54.5%。直径大于2.0 cm和病变表面充血是影响病理学差异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警惕其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延迟诊治以及漏诊。  相似文献   

19.
该文收集多原发癌22例,其中SC17例,MC5例,平均年龄50.3岁。MC第一~第二癌时间为9个月~12年,其中3例发生在1.5年以内,共有癌灶49个,乙状结肠以下占62.6%(31/49)。多原发瘤中发现腺癌样息肉共31枚,位于横结肠以下部位,其中乙状结肠以下占70.9%(24/31);癌变息肉占61.2%(19/31),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息肉大于1cm以上癌变15枚,另有不符合通常息肉恶变特点的2枚1cm以下息肉,活检证实为恶变,结果表明: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十分密切,符合腺瘤—癌的顺序;腺瘤癌变传统特征有碍于大肠多原发癌的诊断,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应重视结肠镜术中探查和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作者认为对大肠癌不能满足一处癌灶的诊断。不以息肉大小和形态判断癌变可能性,对所发现的任何息肉均应活检和内镜下摘除,术中和术后应尽早复查,并提倡以3个月为宜,以后每隔半年1次,将有助于多原发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治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内镜病理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确诊的23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3例类癌中,位于食管5例(21.7%),胃体6例(26.1%),直肠9例(39.1%),贲门、十二指肠球部及乙状结肠各1例(各占4.3%),1例为直肠多发分布。5例食管类癌均为隆起型病灶,直径0.8~2.5cm,表面糜烂,边界清楚,6例胃类癌中2例为直径0.5~1.0cm宽基息肉样,表面糜烂,4例为溃疡浸润性肿物,边界不清,病变2cm以上,最大者6cm×8cm。十二指肠1例类癌呈0.3cm光滑结节;直肠9例类癌,3例表现为0.5~1.0cm宽基息肉样隆起,其余均为典型黏膜下病变,呈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光滑,淡黄色或稍充血,实质感;直径0.8~1.2cm,同时检出伴腺瘤性息肉1例,多发类癌1例。乙状结肠1例为0.5cm×1.0cm隆起,表面黏膜破坏,术后经病理证实。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内镜超声及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类癌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