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容积超声造影评估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价值.方法 对22只新西兰白兔肝VX2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所有动物肝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消融前5个病灶容积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行程的连贯性分布,二维超声造影仅2个病灶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消融后,19个病灶的疗效判断二维超声造影与容积超声造影结果相同;2个消融完全的病灶二维超声造影误判为消融不全;1个消融不全的病灶二维超声造影误判为消融完全;容积超声造影均判断准确.结论 容积超声造影能更好地评估肝肿瘤血管及消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下醋酸注射治疗兔肝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醋酸注射治疗肝肿瘤的效果。方法 在超声引导下对20只家兔肝组织注射不同浓度及剂量的醋酸,分别于即刻1d、3d及1周后观察超声图像,之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检查,同时测量其凝固区直径。采用兔肝VX2肿瘤模型8只(10个结节)进行醋酸瘤内注射。注射后即刻及注射后1d处死动物观察其病理变化。另有对照组动物6只(8个结节)同期处死,比较生长情况。结果 注射醋酸后动物肝脏立即发生凝固性坏死,坏死区呈椭球形。坏死区大小与其浓度及剂量呈正比。超声引导下醋酸瘤内注射24h后8个结节肿瘤细胞发生完全凝固性坏死,而注射后12h内2个结节肿瘤原发灶大部分发生变性及凝固性坏死,边缘有少量肿瘤残存,而对照组肿瘤结节的平均直径为1.3c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醋酸对兔肝VX2肿瘤有极强的杀伤作用,治疗后24h完全坏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能量多普勒超声学造影评价醋酸瘤内注射治疗兔肝VX2肿瘤疗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新西兰兔肝VX2肿瘤模型8只(4-5月龄;2.5-3.0kg;10个结节,直径1.3-1.6cm)在酸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能量多普勒声学造影检查及处死后病理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在所有病灶能量多普勒声学造影均可检测出瘤内及瘤周血流信号。治疗24h后再次探测,10个结节中有8个未能测及血流信号,处死后病理检查证实其瘤灶完全坏死,另2个结节仍可测及瘤周血流,病理检查发现残存肿瘤组织。结论:能量多普勒声学造影评价醋酸瘤内注射治疗兔肝VX2肿瘤的疗效基本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动脉三氧化二砷(As2O3)碘油栓塞对兔肝移植瘤生长、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32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灌注组、As2O3灌注组、单纯碘油栓塞组、As2O3碘油栓塞组,As2O3的用量为2 mg/kg。治疗后1周,超声观察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率,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监测肿瘤内血流,根据造影前后血流的丰富程度计算肿瘤内血管平均密度(MCVD)。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的坏死面积,计算坏死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区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经肝动脉治疗后1周,各栓塞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非栓塞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s2O3碘油栓塞组肿瘤坏死率大于其他组(P<0.05)。造影前后超声显示栓塞组肿瘤区血流较未栓塞组明显减少(P<0.05),造影前栓塞组间血流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造影后As2O3碘油栓塞组残余肿瘤区血流低于单纯碘油栓塞组(P<0.05)。单纯碘油栓塞后,残余肿瘤区的MVD略有升高(23.4±4.7),与生理盐水对照组MVD(21.8±6.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s2O3碘油栓塞组残余瘤区的MVD减低,为15.1±3.2(P<0.05)。结论As2O3碘油栓塞可抑制肿瘤生长,增加肿瘤的坏死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有利于发现栓塞后残余肿瘤血流。  相似文献   

5.
多电极射频治疗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射频消融灶的大小与功率及时间的关系。超声与肉眼病理测值的关系。消融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法 新鲜离体牛肝5只,电极置于距肝表面1cm,4cm处,用不同功率和时间实验,牛肾2只,将肾放在肝上,电极置于距肾表面1cm深处,观察肾和肝脏表面的变化。结果 消融灶超声表现为强回声,肉眼病理为椭圆灰白色区,时间相同,功率不同或时间不同,功率相同时,消融灶的肉眼解剖测值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与超声测值相比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距肝表面1cm消融时可见肝表面局部呈灰白色,4cm消融肝表面局部无变化,肝肾重叠放置时,可见肾脏前后两表面,与肾脏接触的肝表面呈灰白色改变。结论 射频消融灶大小不随时间和功率的增加而增加,超声化肉眼解剖测值大,近表面处的消融灶可伤及表面结构及临近组织。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33例肝癌患者的40个肿块接受了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RFA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95%,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79%;单个病灶的完全消融率86%,多发病灶者完全消融率7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完全消融率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总被引:53,自引:5,他引:5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原发性肝癌55例、肝转移癌37例,计92例、132个病灶行超声引导RFA治疗;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2cm(1.5-8.0cm)。89例经皮超声引导RFA术均在门诊进行,余3例行术中超声引导下RFA治疗,采用螺旋CT增强检查及其他方法综合评价疗效。结果 1d或1个月后增强CT检查,显示120个病灶被完全灭活,有效率达90.9%,其中有21例(22.8%)行第2-4次RFA治疗,1至3个月后CT显示85例(68.5%)肿瘤缩小,1例巨块型肝癌大出血,急诊手术中行RFA治疗止血成功,经3-16个月随访,目前89例存活,1例因手术、2例因合并食管静脉瘤出血死亡,较重并发症3例,1例损伤肝被膜致出血,经RFA止血成功;1例肝功能指标异常加重,出现黄疸、腹水;另1例肝管显著扩张,黄疸加重,行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结论 超声引导RFA对不同或不适宜手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提供了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但选择适应证及重视操作方法仍是关键因素。RFA对肝肿瘤破裂出血可能为一局部止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对较大肝肿瘤治疗范围与布针方案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中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径次数之间的关系,设计较准确的布针定点定位方法。方法 将肿瘤模式化为类球体,根据球体覆盖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正棱柱法及正多面体进行推导计算,获得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针次数的关系式。根据RFA治疗原则消融范围须超越肿瘤周边0.5cm以上,按照覆盖类球体肿瘤的计算结果,采用伞径5.0cm的射频针,治疗4.1~4.3cm的肿瘤须用正四面体法至少布针4个点,治疗4.4~5.6cm的肿瘤用正棱柱法至少布针5~8个点,5.7~6.0cm的肿瘤用三层重叠法至少布针12个点,方能达到较彻底覆盖灭活肿瘤的效果。结果 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对32个3.5~6.6cm的病灶设计布针进行RFA治疗,肿瘤灭活率达84.4%。结论 肿瘤类球体治疗计算方案对RFA治疗中不能一次覆盖的较大肿瘤,可提供分区布针方案,有助于提高RFA对肝癌的灭活率,减少肿瘤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肝恶性肿瘤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405例行超声引导下肝恶性肿瘤RF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后至少3个月随访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患者RFA后病灶完全消融率、局部残存率、肿瘤复发率及肿瘤进展率,并分析影响肝恶性肿瘤RFA局部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405例患者共行462次RFA治疗,消融病灶数610个,病灶直径(2.5±1.1)cm,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89.2%(544/610),肿瘤复发率17.5%(81/462),肿瘤进展率23.8%(110/462).病灶数目(≥3个)、病灶大小(≥3 cm)及肿瘤位置(位于大血管旁)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率;而病灶数目(≥3个)影响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复发性肝细胞性癌、胃肠道转移癌及非胃肠道转移癌相比原发性肝癌(HCC)有更高的复发率和进展率.结论 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肝恶性肿瘤可有效控制肿瘤局部进展,病灶数目、大小及位于大血管旁可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率,病灶数目可影响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复发性HCC及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HCC相比肿瘤复发率、进展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经皮射频凝固治疗闭合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闭合性肝外伤(BHT)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16只小型猪BHT伴活动性出血区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对治疗组进行超声造影(CEUS)引导下PRFA治疗。将治疗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7例经一次PRFA后,CEUS未见肝活动性出血信号,另1例经一次PRFA治疗后,CEUS仍可见肝活动性出血,经第二次PRFA治疗后,CEUS未见肝活动性出血信号。剖腹探查治疗组肝表面均覆盖一层凝血膜,均未见肝活动性出血。对照组肝周积血增多,肝损伤级别为Ⅰ~Ⅳ级,肝表面未形成凝血膜,均可见肝活动性出血。结论 PRFA是一种可行的治疗BHT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肾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2只已建立肾VX2肿瘤模型的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和治疗组27只,对治疗组行超声引导下射频经皮消融肿瘤结节,对照组未行处理,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按不同时间点观察两组肿瘤大小、回声及形态,至兔自然死亡时比较肿瘤生长和肺转移情况,计算生存率。结果①27只兔均经超声引导穿刺成功,射频治疗时间27~220s;②射频治疗后3d、7d、14d、21d肿瘤平均直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肿瘤生长较对照组明显缓慢;③治疗组与对照组荷瘤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5.1±9.5)d对(33.7±6.9)d,P<0.05];④同一时间点治疗组荷瘤肾明显小于对照组,肺转移结节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消融肾肿瘤可延长生存期,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定量研究肝恶性肿瘤及其周围肝实质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经耳缘静脉对8只荷VX2肿瘤新西兰大白兔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Vue(0.1ml/kg),应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和声学定量时间一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定量分析兔VX2瘤及其周围肝实质血流动力学特点及造影增强效应。结果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可动态显示肝实质与肿瘤内造影剂的增强过程,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客观反映造影剂的渡越过程。与肝实质相比,VX2瘤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到峰值时间均明显提前,分别为10.13s和17.48S,峰值强度较低,渡越时间明显缩短。VX2瘤与肝实质各造影定量参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能很好地反映肝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灰阶实时超声造影(CEUS)和多排螺旋CT(MDCT)增强扫描兔肝VX2肿瘤的增强显像特征及兔肝超声造影时相的划分标准.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3只荷肝VX2瘤兔行CEUS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团注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增强作为动脉期的起始时间,以VX2肿瘤增强达峰时间作为门脉期的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强度时间作为实质期的起始时间,观察其增强特征,比较CEUS中肿瘤和瘤周同水平肝实质的时间强度曲线和MDCT中腹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和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特征,制定划分各期时相的标准.结果 CEUS和MDCT对VX2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起始时间的划定分别为(6.82±1.36)s、(11.64±2.03)s、(20.24±4.17)s和(9.43±2.23)s、(13.77±2.01)s、(22.71±4.58)s,CEUS较MDCT各相起始时间均提早(P<0.01),二者对兔肝VX2肿瘤增强显像特征一致,均表现为"快进快退".结论 CEUS可以对兔肝VX2肿瘤的灌注情况进行实时高分辨率显像,CEUS和MDCT时相标准可为相关的影像学评估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肝恶性肿瘤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布针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1月至2004年8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冷循环射频治疗肝恶性肿瘤患者112例的资料,比较其中46例52个位于胆囊旁、包膜下、肝门部大血管旁等较特殊位置及66例86个非上述特殊部位肿瘤消融治疗的副作用及疗效。结果46例特殊部位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均顺利进行,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但局部肝周积液(17.4%)和胆囊壁水肿(19.6%)发生率高于非特殊部位组(P=0.0246,P=0.0009);术后1个月复查甲胎蛋白,甲胎蛋白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CT复查完全消融41个,局部残留10个,部分消融1个,与非特殊部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靠近胆囊、肝包膜及肝门部等特殊部位的肿瘤并不是行冷循环射频治疗的禁忌证,只要进针点和路径选择合理,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经病理诊断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共104个病灶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54个病灶采用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引导治疗(CEUS组),同期常规超声引导消融治疗的31例50个病灶为对照组.病灶大小0.7~2.7cm,平均(1.60±0.43)cm.两组病例临床一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CEUS组中13例17个病灶的范围较常规超声显示清晰(31.5%),其中1.5 cm以下病灶12个,均在CEUS引导下消融治疗.CEUS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术后1个月肿瘤灭活率分别为100%和92%,肿瘤的治疗次数分别为(1.00±0.00)次和(1.08±0.27)次;随访8~52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和4%.肿瘤灭活率及治疗次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可改善小肿瘤的显示率并引导精确定位,有效提高灭活率,减少治疗次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hepatic malignancies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with 104 pathologically proved malignant liver lesions treated by RFA (size 0.7 -2.7 cm)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including CEU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CEUS group,39 patients(54 lesions) were treated with RFA guided by CEUS, while in control group 31 patients (50 lesions) were guided by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eventeen tumors(among them,12 lesions were less than 1.5 cm in diameter) in 13 patients showed more clearly on CEUS image than on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image (31.5% ) in CEUS group. The tumor necrosis rate at one month after RFA was 100% in CEUS group,and 92% in control group ( P = 0. 034).The number of RFA sessions per tumor was 1.00± 0.00 in CEUS group,and 1.08 ± 0.27 in control group (P = 0.000). Local tumor progression rate was 0 in CEUS group and 4% in control group ( P = 0. 138)during the period of 8 - 52 months follow-up (average 21 months). Conclusions CEUS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display of small hepatic malignancies but also provide precise guidance in contrast with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RFA of small hepatic malignancies guided by CEUS lower the number of RFA sessions, enhance the tumor necrosis rate, decrease post-RFA local progression and therefore it has extensive clinical value.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显像(NTHI)、彩色及能量多普勒(CDFI及CDE)随访观察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6-18个月的疗效。方法:NTHI、CDFI和CDE观察射频治疗前及治疗后6月的68例73个肿块、12月的40例55个肿块和18月的15例17个肿块的大小、回声和血流动力学情况。随访射频术后6月、12月、18月的患者,计算其生存率。结果:射频治疗后6月、12月、18月肿块缩小,回声增强,肿块缩小率分别为57.5%,51.8%,47.1%;肿块血流信号消失或明显减少,血流信号消失率分别为72.6%,55.1%,48.7%;肝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3.3%和85.2%。结论:应用NTHI、CDFI、CDE对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前后肿块的观察方法简便、无创,在疗效判断及随访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局部注射凝血酶联合无水乙醇对兔正常肝脏的消融作用。方法 选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手术暴露肝脏,向肝左叶注入250 IU凝血酶,并于给药前、给药后即刻行CEUS,以视觉观察并测量造影峰值强度(PI);在左叶凝血酶注射区和右叶相应位置(用于对照)各注入0.1 ml无水乙醇,48 h后测量左、右肝叶坏死直径并对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给药前兔肝左叶实质造影增强显著且均匀,PI为(-50.38±4.12)dB,给药后靶区造影剂充盈明显下降,PI降至(-59.77±3.28)dB(P=0.003);而给药前、后肝脏右叶造影剂充盈强度未见明显变化。给药48 h后肝左叶坏死平均直径为(1.73±0.54)cm,右叶为(0.62±0.23)cm(P=0.001)。 结论 局部注射凝血酶可以部分阻断兔正常肝脏血供,显著增强无水乙醇对兔正常肝脏组织的消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大鼠肝肿瘤前后血清TGF-β1、外周血IL-10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瘤块包埋法制作SD大鼠Walker-256肝肿瘤模型30只,随机分为RFA 1周组、RFA 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前两组分别在RFA后1周、RFA后2周处死动物,对照组不做RFA即处死动物并取外周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应用FCM检测其IL-10水平.结果 ①对照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6.61±0.12)μg/L.RFA后1周为(5.63±0.46)μg/L,RFA后2周为(5.53±0.56)μg/L,RFA后1周组及RFA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大鼠外周血IL-10表达水平95.92±2.31,RFA后1周为89.71±5.44,RFA后2周为87.67±11.11,RFA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通过对肿瘤组织的原位灭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肿瘤组织所释放的TGF-β1、IL-10对荷瘤宿主的免疫抑制状态,促进荷瘤宿主体内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提高机体抗原提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