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热群新种——黑龙江立克次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热群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ii,R.hei)是引起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的病原体。1982年在黑龙江省发现R.hei,1996年从病人血液分离到R.hei,从而证实了对人的致病性。2003年俄罗斯亦发现R.hei感染的急性蜱传斑点热患者。经过近20年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R.hei已被正式确定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Rickettsiae,SFGR)新种。本文就该新种立克次体及所引起的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类SFGR是立克次体属中一群立克次体,与斑疹伤寒群、恙虫病群立克次体并列。SGFR种类繁多,据Bergey细…  相似文献   

2.
为对我国东北地区分离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离株作鉴定,建立并应用了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SDS-PAGE、免疫印迹、DNA酶切图谱、PCR/RFLP、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等。结果表明:①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黑龙江分离株(代表株HLJ-54、36),从分类学上确定其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的一个新种,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ii);②发现从疑似病人血液分离的H-5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黑龙江立克次体一致,证实了其对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东北战区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的基因型,应用SFGR的rOmpA基因的PCR/SSCP分析了东北战区SFGR分离株HL-54、HL-36株的基因型,并与国际标准株及国内其它分离株作了比较,结果显示HL-54株和HL-36株二相同,具有独特的SSCP图谱,与国际标准株及国内其它分离株有明显差异。结论:我国SFGR分离株存在2个种。即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群新种-黑龙江立克次体。PCR/SSCP分析立克次体型别具有特异、简便、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远东蜱传斑点热是黑龙江立克次体引起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立克次体是我们从黑龙江省蜱中分离出的,经国内外专家鉴定,最终确定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正式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其所致疾病现已被WHO正式命名为远东蜱传斑点热。为了解该斑点热在东北地区感染情况及其分布,掌握其流行规律,多年来,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部分地区人群几种蜱媒传染病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蜱媒传染病空间分布,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斑点热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1.4%;森林脑炎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7%;Q热抗体阳性率平均为9.1%;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4%,其中1份血清查菲埃立克体抗体阳性。结论: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存在着斑点热群西伯利亚和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Q热感染、森林脑炎感染、莱姆病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和比较黑龙江克次体与相关斑点热群9SFG)立克次体不同种间在基因组上的差异,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黑龙江立克次体54株和36株、国内参考株精河株与呼盟株及国际参考株西伯利亚246株、康氏Simko株、小蛛Kaplan株等SFG立克次体的DNA进行限制性片段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的限制性自理图谱与SFG立克次体的国内参考株及国际标准株均不相同,表明其基因组存在差异,而精河株和呼盟株与西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的蜱类和黑龙江斑点热病的调查与研究开始于1980年。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东北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医学重要性的调查,至今已积累较丰富的资料。黑龙江立克次体和黑龙江斑点热(未命名)病的发现及其疫源地的证实,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现将多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斑点热黑龙江立克次体054株与从病人血液分离的H-5株,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结果表明,二者间的血清反应模式一致,表明有相同的抗原结构。同时,用立克次体190kD抗原基因设计的一对引物扩增两株立克次体DNA后,用Pst I消化经PAGE,其电泳图谱的酶切带的数量和迁移完全一致,说明基因组相同。结论:从抗原性和基因型两方面证实斑点热054株与H-5株二者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图谱分析(PCR/RFLP)用于立克次体鉴定的高效性和特异性,将PCR/RFLP用于2株黑龙江立克次体的鉴定,并与以往其它鉴定黑龙江立克次体的分析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结论一致,均可鉴定出黑龙江立克次体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一新种。结论:PCR/RFLP以其简便、可信,采用菌体少等优点.适合在实验室进行立克次体研究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医学节肢动物(蜱、螨、蚤、虱等)作为传播媒介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过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立克次体病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当今仍是造成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新发及再发立克次体病逐年上升。从流行病学和病源学上证实我国存在10种立克次体病。东北地区广泛存在以森林林区、农作物区及半荒地等为主要景观,生物资源丰富,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具备立克次体病传播的生态学与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蜱类是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作为媒介通过刺吸人、畜等动物而传播多种传染病。为了解东北地区蜱媒传染病存在的种类和分布,保证我区驻军官兵的身体健康,我们采集了东北三省部分地区正常人血清,检测斑点热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查菲埃立克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及森林脑炎病毒等抗体,以查明上述蜱媒传染病的分布与感染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血清来源血清来自黑龙江省10个市县、吉林省2个市县及辽宁省2个县的健康人群(包括林业工人、农民及战士),共1007份。用毛细吸管取耳垂血,离心分离血清,封口…  相似文献   

12.
老年肺部感染致病菌对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的研究徐宝林,赵淑芹,田宏,李玲,田锦(黑龙江省绥化市医院,绥化150001)从经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的老年病人痰标木中分离出12种21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67株(金葡球菌8株,表葡球菌30株,A群链球菌1...  相似文献   

13.
蜱是虫媒疾病的重要宿主之一。斑点热、莱姆病及Q热都是因其病原体通过蜱叮咬而传播的。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存在这几种蜱媒疾病的自然疫源地。为了解驻地部队对这3种蜱媒疾病的感染情况,我们于1996年4~6月对黑龙江省东宁、绥阳地区驻军及部份林业工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几种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并揭示其变化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分离后的淋巴细胞经May-gruenuold 与Giesa染色,计算花环形式的百分率。结果:霍奇金淋巴瘤(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T淋巴细胞亚群(PTLS)的分布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区别,乳腺癌(BC)和肺癌(LC)病人的PTLC则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种类恶性肿瘤PTLS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5.
埃立克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球型小体,属立克次体科埃立克体属。该病原所引起的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人畜共患性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由蜱传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有3种人类埃立克体病,即查菲埃立克体(EC)引起的人类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类粒细胞性埃立克体(HGE)引起的人类粒细胞性埃立克体病和由腺埃立克体(ES)引起的人类腺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方法对广东省1966—2009年分离的656株流脑菌株的血清群构成进行分析。结果656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24%、B群占47%、C群占9%,其它群占20%。1966—2001年的447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22%、B群占46%、C群占6%,其它群占26%;2002—2009年的209株流脑菌株中,A群占28%、B群占53%、c群占13%,其它群占6%。A群流脑病人来源菌株比例由85%下降至47%,B群流脑病人来源菌株比例由15%上升至28%,c群流脑病人来源菌株比例由0%上升至22%。健康人群鼻咽部携带C群流脑菌株的比例由7%上升至11%,A群由9%上升至24%,B群由53%上升至58%。结论广东省流脑病人及健康人群携带菌株中,C群、B群流脑菌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流脑流行菌群正在发生从A群到C群、B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40株对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型(TEM、SHV、CTX—M-1群、CTX—M-9群、OXA-2群、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DHA、MOX、FOX和oprD2)。结果40株中CARB阳性18株(45.0%)、35株oprD2基因缺失(87.5%),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CARB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8.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09,(9):418-418
日前,美国FDA批准了Wyeth制药公司的静脉输注用替格环素(tigecycline/Tygacil)一新适应证,即用于治疗由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分离株,包括存在菌血症者)、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阴性分离株和对氨苄西林耐药分离株)、副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军团菌引起的成人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携带SXT元件和整合子的特征。方法对1994年~2004年杭州地区腹泻患者分离的ctxA阳性霍乱弧菌O139群菌株25株(1994年~2004年)、O1群菌株(1997年~2001年)18株,应用PCR进行SXT元件和Ⅰ类整合子检测,并对Ⅰ类整合子携带的基因盒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同时检测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谱。结果1994年分离的浙江省首株O139群菌株即开始携带SXT元件。1994年~2004年分离的25株O139群菌株中,SXT元件携带率为96.00%(24/25);18株O1群菌株(1997年~2001年)均属O139群出现后分离的,SXT元件为83.33%(15/18)。Ⅰ类整合子最早出现于1998年分离的O139群菌株,总阳性率为60.00%(15/25);在2000年以后检出的O139群菌株中,携带率为81.25%(13/16);Ⅰ类整合子中的基因盒阵列有两种:一为aadA2,占93.33%(14/15);另一为dfrAI2+orfF+aadA3c,占6.67%(1/15)。18株O1群菌株(1997年~2001年)中未发现有Ⅰ类整合子。结论SXT元件在O139群(1994年~2004年)和O1群(1997年~2001年)霍乱弧菌中有较高的携带率。Ⅰ类整合子在2000年以后检出的O139群菌株中有较高的携带率。携带的基因盒提示,O139群菌株与其他细菌可能通过Ⅰ类整合子途经交换对抗生素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标本尚未得到立克次体的情况下,能否应用裂解气相色谱法得到一个结果预测,以及用图形分析病原的生物学性状,用东北地区分离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株传代小鼠脾标本,进行裂解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受感染的小鼠脾图谱不同于正常小鼠脾图谱,前明显产生或叠高了某些峰值,可以预测分离标本的阳性结果,但不能回答抗原型别和毒力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