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在黄疸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生死预后等诸方面,皆有极为详尽的阐述,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今浅析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中医学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积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即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多条,涉及六经病和杂病,详尽论述了汗证的发生、转归、预后,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以及整体治疗的中医学精髓。笔者根据对经典的学习,认识到临床多见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出以及黄汗等特殊类型的汗出情况,将汗证的病机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型汗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疗方案,以及后世对于汗证治疗的发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黄疸病四维论治体系。方法: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模式进行疏理总结。结果:张仲景并非仅用辨证论治,还应用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开创了四维论治之先河。结论:根据黄疸病不同的病机、病因、证候、症状表现,制定四维一体的治疗方法,既是对经典的全面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临床辨治体系的完整建构。 相似文献
5.
总结<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身重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肾虚衰,筋骨失养;脾不散精,形体失养;水湿阻滞,形体受压;邪入经腧,气津不升;热入阳明,枢机不利.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渴症十辨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92级一班贾杨,刘燕溥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渴/中医病机口渴为中医临诊常见症状,考《伤寒杂病论》条文,涉及渴症者不下七十。然因其病机错综,往往令初学者踌躇生惑。为此,笔者试将文中典型渴症之病机整... 相似文献
7.
8.
制动波速是制动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参数之一。但定义制动波速,至今却没有统一概念。国内外资料中曾出现三种计算方法,而在应用中又往往不说明其计算方法,因此,造成数据混乱,使人无法对制动性能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对列车制动波速、车列制动波速及分配阀制波速的分析,认为用列车制动波速进行计算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学术界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内容的阐述,过去更多侧重于对病因、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本文则重点从病位、动态诊断及临床拓展应用等方面加以进一步阕述,冀能藉此拓展、加深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理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杂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汗法"种类的统计和对张仲景运用"汗法"治疗疾病技巧的探讨,说明"汗法"这一治病的主要方法,在张仲景运用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汗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外感病,而且还可用来治疗风湿、水肿、肺胀、黄疸、痰饮等及许多杂病.就其治外感而言,又有峻汗、缓汗、小汗、微汗、复汗、更汗、先其时发汗等不同;可见伤寒中之"汗法"与后世之解表法及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等的含义,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能象张仲景那样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汗法,便会使很多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由此特别提示业医者,为了我们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一定要读四大经典,在反复研读经典时,从中便可吸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之情志学说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在中医学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原著中没有情志学的长篇大论,但其情志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喘证论述较详,详辨病机,细审病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归纳其治喘有二十法,予以分析探讨。散寒宣肺法外感风寒,邪于于肺,肺失宣降,气逆作喘。治宜散寒宣肺,如属风寒表实证,方选麻黄场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如属中风表虚证,方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泄热宣肺法邪热塞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喘促,发热汗出。治宜清宣肺热,平喘止咳,方选麻杏甘石场。发开好饮法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肺气郁闭,水气射肺,肺炎宣降则作喘。治宜辛温发汗,涤化水饮…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17.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伤寒来病论》发现较晚.真的问题难以确考落实。然古本所载对通行本条文确能纠误补闻.释疑解难.并经医家验证.其方药用之卓有成效。既可作研究《伤寒论》、《金匾要略》之参考.又能指导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医书不同于“文物”,属于赝品即失去本来价值.而医摇不论出于何时何地,果能“说理真实.应用有效”.即不可忽视其科学价值和实际作用。近年以来对桂林古本进行评价与研究者颇多.笔者曾于1992年《河南中医》杂志第3期中.就案头所及将1980年~1990年之间研究古本伤寒的概况作过简介。数载以来又陆续读了一些研究桂林古本的… 相似文献
18.
19.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20.
探讨《伤寒杂病论》有关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气往来、营卫不和,湿邪留着、搏于气血,津气两虚、肌肤失痒,瘀毒阻滞,疥疮丛生,四种常见证候类型,并分析其辨证施治规律,为临床审因论治皮肤瘙痒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