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目的 基于每周定位CT分析鼻咽癌离线自适应放射治疗(ART)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及剂量差别,探讨放疗再计划的必要性以及离线自适应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改善。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 年10月在我院行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0例,进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设计,并在患者治疗时每周行CT扫描一次,将每周CT图像与原始计划CT图像刚性配准后进行变形配准,勾画出每幅CT的靶区和危及器官,比较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在放疗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将原始计划剂量映射到每周CT图像上,得出每周CT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分次剂量,与原始计划分次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变形配准建立起来的变形矢量场,将每周分次剂量变形累加到计划CT图像上,得到靶区和危及器官整体剂量的分布后,比较真实实施总剂量与计划剂量的不同。在合适的时间制定新的自适应计划,与原始计划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发现头颈部轮廓缩小。在最后一次CT图像上观察,与原体积相比,GTVnx、GTVnd平均缩小了13.17%、13.95%,左腮腺、右腮腺平均缩小了17.05%、24.53%,脑干体积变化在±5%以内,脊髓体积变化在±3%以内。利用最后一周CT映射出的分次剂量,与原计划分次剂量相比,GTVnx和GTVnd的D95量差别不大,在±3%以内,左腮腺、右腮腺的D50平均升高了10.66%、12%,脑干和脊髓剂量基本无差别。患者真实实施总剂量与计划总剂量相比,GTVnx和GTVnd的D95差别均在±0.03%以内,左腮腺、右腮腺的D50平均增加了9.6%、5.1%,脑干和脊髓的总剂量无变化。经过自适应计划后,与原计划剂量相比,GTVnx和GTVnd的D95、D98、D2差别均在±2%以内,左腮腺、右腮腺的Dmean平均降低了6.76%、6.36%,脑干或脊髓剂量有所降低。结论 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位置和体积均会发生变化,靶区和腮腺体积变化较大,脑干和脊髓体积基本无变化,腮腺会受到超过预期剂量的照射,在治疗后期有必要修改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IMRT)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对40例初治或复发鼻咽癌患者给予1MRT,将照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GTVnx68—74Gy,GTVnd60~66Gy,CTV160Gy,CTV254Gy;共30次。32例接受放化综合治疗,8例接受单纯放疗。结果GTVnx、GTVnd、CTV1、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2.40、67.83、50.25和64.85Gv。中位随访期9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100%;1例放疗后4个月出现肝和肺转移。结论IMRT技术无论在早期或晚期鼻咽癌病例中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鼻咽癌原发灶、颈部转移淋巴结以及腮腺体积在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中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70Gy/33F,在放疗第20次时重新行CT定位及改野,比较两次定位中鼻咽部肿瘤及咽后淋巴结(GTVnx)、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及腮腺的体积变化。结果重新定位时GTVnx、GTVnd体积分别缩小了32.6%±20.7%、47.3%±21.9%,左、右侧腮腺体积分别缩小了33.4%±18.9%、33.5%±20.6%,体积缩小程度与其初始体积呈正相关性。不同T分期中两次CT定位GTVnx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T2、T3、T4期GTVnx分别缩小(5.6±4.7)cm3、(12.6±12.3)cm3、(23.2±12.6)cm3和(23.3±20.0)cm3(χ2=15.31,P〈0.005)。结论螺旋断层放疗中,鼻咽部病灶、颈部转移淋巴结以及腮腺体积均有明显缩小,T3、T4期肿瘤原发灶体积缩小较T1、T2期明显。建议在调强放疗后半程再次行CT定位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期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对复发鼻咽癌的影响.方法 复发鼻咽癌患者56例,采用IMRT技术照射,设鼻咽复发肿瘤灶为GTV,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处方剂量分别为GTV 73.9 Gy/33次、GTVnd及CTV1 66 Gy/33次.同时给与紫杉醇同步化疗,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1年生存率为92.85%(52/56),1年局部控制率为83.92%(47/56),远处转移率为17.85%(10/56).结论 同期调强放化疗是治疗复发性鼻咽癌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 CTVision 图像引导系统观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时腮腺体积及剂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45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别于放疗的第1、2、3、4周末应用CTVision系统行CT图像引导扫描,将CT图像上传至放疗计划系统,勾画腮腺,观察其体积的变化规律;将放疗前治疗规划复制到每个CT图像上,计算腮腺的剂量分布,总结其剂量学变化规律。结果双侧腮腺体积均随放疗进程的延长而缩小(P<0.05),放疗结束时,左、右侧腮腺体积较放疗前分别缩小35.16%和32.37%;双侧腮腺照射剂量均随放疗过程的延长而增加(P<0.05),左、右侧腮腺照射剂量较放疗前所设计的照射剂量分别增加7.81%~35.24%、10.26%~46.61%;双侧腮腺所受的剂量增加幅度与腮腺体积缩小幅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行调强放疗时,腮腺体积随着放疗进程延长向内侧呈进行性缩小,导致腮腺所受的放疗剂量较原放疗计划剂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具体计划设计特点及优化方法情况。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50例,调强放疗计划在Xio计划系统中进行设计,依据靶区和周围危及器官特征,就剂量体积权重因子和限制条件进行设定,并对凹型靶区对应的周围正常扇形组织、靶区中分布的剂量冷点、正常组织中分布的剂量热点剂量成形结构进行定义,优化上述不同剂量成形结构,获取现有条件下最为理想的优化设计结果。结果 GTV 95%体积要求剂量(处方剂量)为70Gy,淋巴结靶区GTVnd L和GTVnd R 95%体积要求剂量(处方剂量)为66 Gy,CTV1、CTVnd L和CTVnd R 95%体积要求剂量(处方剂量)均为60 Gy,CTV 295%体积要求剂量(处方剂量)为54 Gy,处方分次剂量为212 c Gy,处方治疗次数为33次;重要器官脑干最大限制剂量60 Gy,部分体积限制剂量V 54小于5%;脊髓最大限制45 Gy,V 45小于3 cc;视神经和视交叉都是最大60 Gy,V 50小于5%;晶体最大8 Gy,V 5小于33%;眼球最大35 Gy;喉V 50小于30%;腮腺最大60 Gy,V 30小于50%CT扫描层厚为3 mm。结论经过正确选择射野方向、数目,准确设定剂量体积权重因子和约束条件,合理定义及优化DSS,可对较理想的与临床要求符合的调强治疗计划进行制定。促使各个靶区断面均具较合适的剂量覆盖,应用调强方案治疗,可使靶区剂量提高的同时,且可对周围重要器官和正常组织发挥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剂量分布及近期疗效.方法:16例病理确诊鼻咽癌初治患者,全身情况卡氏评分(KPS)≥80分,实施单纯根治性IMRT.采用同期加速推量放疗方法分割照射;处方剂量: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68~70Gy,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60~64Gy,临床靶体积1(CTVnx)60~62Gy,临床靶体积2(CTVnd)50~54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体积和敏感器官受照剂量,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放射损伤.结果:95%肿瘤灶靶区体积(Dv95GTV)剂量≥70Gy,95%临床靶区体积(Dv95CTV)剂量≥62Gy,中位均匀指数1.14;危险组织器官(OAR)平均剂量均值:脑干(25.5±2.6)Gy;脊髓(24.6±3.1)Gy;视交叉(43.3±1.8)Gy;视神经:(45.0±2.1)Gy(左),(39.0±2.21)Gy(右);腮腺:(39.53±1.6)Gy(健侧),(40.0±2.4)Gy(患侧);晶体:(6.1±0.6)Gy(左),(5.2±0.4)Gy(右);多数患者为1~2级急性反应;肿瘤完全消失占87.5%(14/16),总有效率100%.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鼻咽癌可获得理想剂量分布,周围正常组织及敏感器官低剂量,放疗急性反应小,肿瘤消退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 ax和Dm 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ax和Dm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 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DN)方案诱导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肿瘤体积、调强计划靶区剂量及周围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6个治疗中心共3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入组.先行2个疗程DN方案诱导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65 mg/m2,第一天,静脉滴注,奈达铂80 mg/m2,第一天,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疗程.诱导化疗前及第2次诱导化疗后第2周分别行CT模拟扫描,并制定诱导化疗前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计划.处方剂量:PTVnx 68~72 Gy,PTVnd 66~70 Gy,PTVl60~64 Gy,PTV250~54 Gy,5次/周,共30次.结果:诱导化疗后GTVnx体积缩小28.67%,与诱导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5,P=0.000);GTVnd体积缩小47.47%,与诱导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63,P=0.000).诱导化疗前后PTVnx处方剂量所覆盖的体积提高了1.77%[(1.77±0.47)%];脑干、脊髓、视神经及视交叉的平均剂量下降0.4~0.79 Gy;左侧腮腺的平均剂量降低1.27 Gy,右侧降低0.92 Gy;左侧颞叶的平均剂量降低1.61 Gy,右侧降低1.83 Gy.诱导化疗后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6%;30%(9/30)的患者出现I~Ⅱ级胃肠道反应.结论:DN方案诱导化疗后肿瘤缩小明显,可有效的提高IMRT 计划中肿瘤靶区的剂量覆盖,并降低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甘晓根  徐子海  廖福锡  莫莉 《海南医学》2016,(24):4007-4010
目的:探讨鼻咽癌自适应放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及剂量学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5~10月在我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10例鼻咽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第10、20、30次时应用CTVision图像引导及配准技术分别对患者进行定位及图像引导CT扫描,并对图像引导的CT图像分别重新设计优化放疗计划,比较放疗前及在放疗第10、20、30次时每例患者的靶区、危险器官的体积及剂量学变化。结果(1)靶区及双侧腮腺体积均随放疗进程呈进行性缩小。至放疗结束时,靶区中位体积较放疗前缩小58.12%,左、右侧腮腺中位体积较放疗前分别缩小40.46%、34.77%。(2)在3次修改优化放疗计划中靶区的Dmax、Dmean、Dmin与脊髓、脑干的Dmax与放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腮腺照射剂量均较放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线自适应性放疗技术可减少腮腺受照射的剂量,是一种比调强放疗更精确化、个体化的放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期推量调强放疗(SMART)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技术特点.方法 采用多叶光栅的动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鼻咽肿瘤(GTVnx)和颈部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为66~72Gy,分次剂量为2.2~2.4Gy;鼻咽亚临床病灶及中上颈部淋巴结引流区域(CTV1)处方剂量为60~64 Gy,2.0Gy/次;下颈部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域(CTV2)处方剂量为50~54Gy,1.8Gy/次.结果 随访3~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1年区域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4.1%、86.3%和96.5%.急性放射反应多为Ⅰ度和Ⅱ度,以口干和放射性口腔炎为主,未观察到Ⅳ度急性反应.DVH分析显示SMART提高了靶体积照射总剂量和分次剂量,减少了危及器官损伤,缩短了照射时间.结论 同期推量调强放疗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明显减轻了急性放射反应,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7例经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西门子ARTISTE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系统进行治疗规划,患者均采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 SIB-IMRT )技术(作为 IMRT组),放疗10次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第2次CT断层扫描,并以此重新勾画靶区设计新的计划( ART1);第21次后进行第3次CT 断层扫描,并以此重新勾画靶区设计新的计划(ART2)。治疗结束后进行第4次CT断层扫描。分别比较3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变化及剂量学差异。结果显示,放疗过程中肿瘤体积和腮腺体积都明显缩小,并且两侧腮腺的外侧界向中心平均位移为4.5(1.6~9.2)mm。3种计划的肿瘤靶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IMRT相比, ART1左右侧腮腺平均剂量分别减少了0.42 Gy (1.68%)(P=0.019)和0.79 Gy (3.04%)(P =0.013), ART2相对于 ART1,左右腮腺平均剂量再次减少分别为0.86 Gy(3.50%)(P =0.001)和1.04 Gy(4.13%)(P =0.03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西医结合即中医解毒散结扶正法与调强放疗相结合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的鼻咽癌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调强放疗:GTVnx及GTVnd剂量为68-72 Gy、66-70 Gy,CTV1和CTV2剂量分别为60-64 Gy和50-54 Gy。所有患者采用分割照射法,每周进行5次,共6~8 w。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的同时加用祖国医学的解毒散结扶正法治疗:调强放疗法同对照组,放疗期间同时服中药汤剂,每日一付,早晚分服。结果:治疗后,对比2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毒副反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方面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解毒散结扶正法联合调强放疗能够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mpass系统的独立剂量核算和剂量重建功能在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三维剂量验证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3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对TPS计算的剂量分布(Plan Dose,PD)、基于Compass内置剂量模型核算的剂量分布(Compute Dose,CD)和Compass实测并重建的剂量分布(Reconstructed Dose,RD)进行两两对比(A组:PD vs.CD;B组:PD vs.RD;C组:CD vs.RD),统计分析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Gamma通过率和D99%、Dmean、D1%、Dmean差异值、Pmean等剂量学参数。结果三组中躯体平均Gamma通过率均大于97%(3 mm/3%标准),且其D1%、Dmean的相对偏差<2.5%。B组中躯体、GTVnd、腮腺、眼球、晶体和颞叶的Gamma通过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躯体、GTVnd、CTV1、CTV2、腮腺、晶体和颞叶的Gamma通过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各靶区的剂量相对偏差大多在0.8%~2.5%之间,小部分约2.7%~3.2%。A组中各靶区及躯体的Dmean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除了视交叉,其余危及器官的Dmean差异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mpass系统的独立剂量核算和剂量重建功能相结合,可为临床放疗计划的三维剂量验证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2008新分期下初治鼻咽癌应用中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60例按2008年广州分期标准,Ⅰ期4例,Ⅱ期12例,Ⅲ期25例,Ⅳa期19例,所有患者全程均接受IMRT治疗,部分患者接受放化综合治疗。根据ICRU52号和60号定义,鼻咽及颈部靶体积定义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1)、临床靶体积2(CTV2),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计划靶体积(PTV)定义给予,即PGTVnx、PGTVnd、PTV1、PTV2,处方剂量分别为68 Gy、64~68 Gy、60 Gy、54 Gy,分次数30~33次,所有患者均统一采用IMRT给予照射。所有患者均采用热塑面膜固定,行CT模拟定位,数据传至Viran eclipse 10.0调强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勾画、计划设计及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及晚期损伤。结果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全组患者有2例死亡,1年生存率为96.7%。60例患者中,3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分别为骨、肝、肺,远处转移率为5%,2例分别于治疗后第12个月和第14个月局部复发,且均为鼻咽野内复发,1年局部控制率为96.7%。大部分患者为1~2级急性反应,有2例患者因发生3度放射性口腔炎,未完成全程放疗,全组未出现4级以上放射性反应者。PGTVnx、PGTVnd、PTV1、PTV2的平均剂量均数分别为72.3 Gy、69.3 Gy、66.5 Gy、58.3 Gy,PGTVnx、PTVnd、PTV1、PTV2的V95平均剂量覆盖分别为99.8%、99.9%、99.7%、99.5%。结论2008新分期下初治鼻咽癌获得较好的近期局部控制率,各靶区剂量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同时周围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和体积下降,从而较好的保护了周围危及器官,但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观察及病例积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西医结合即中医解毒散结扶正法与调强放疗相结合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的鼻咽癌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调强放疗:GTVnx及GTVnd剂量为68-72 Gy、66-70 Gy,CTV1和CTV2剂量分别为60-64 Gy和50-54 Gy.所有患者采用分割照射法,每周进行5次,共6~8w.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的同时加用祖国医学的解毒散结扶正法治疗:调强放疗法同对照组,放疗期间同时服中药汤剂,每日一付,早晚分服.结果:治疗后,对比2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毒副反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方面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解毒散结扶正法联合调强放疗能够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邱恩毅  韩若臻  翁欣然  赵喜越  林权冰  金璋 《浙江医学》2018,(18):2062-2064,2072
目的比较非手术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常规调强放疗(C-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纳入10例非手术食管癌患者,应用Eclipse计划系统勾画大体肿瘤区[包括原发肿瘤靶区(GTVnx)、阳性淋巴结靶区(GTVnd)]、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包括原发肿瘤计划靶区(PGTV)、计划靶区1(PTV1)]以及脊髓、心脏、肺等危及器官(OAR)。分别设计SIB-IMRT与C-IMRT两个计划,其中SIB-IMRT计划PGTV和PTV1的总剂量分别为6300、5400cGy,C-IMRT计划PTV1的总剂量为6000cGy;两个计划各照射30次。在满足剂量约束条件和相关参数及权重优化后,利用剂量统计表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个计划的PGTV平均处方剂量及OAR剂量学差异。结果SIB-IMRT计划PGTV平均剂量明显高于C-IMRT计划(P<0.05),脊髓、心脏平均剂量均明显低于C-IMRT计划(均P<0.05);两个计划肺平均剂量及肺V30、V20、V5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C-IMRT比较,SIB-IMRT计划能提高非手术食管癌的肿瘤靶区剂量,明显减少脊髓、心脏平均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33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其中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4例、Ⅳa期14例(92分期),Ⅰ、Ⅱ期行单纯放疗,Ⅲ、Ⅳ期采用放化疗.全部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PTVg 66 Gy/30 F,鼻咽和上颈部、下颈部PTVc分别是60 Gy/30 F、54 Gy/30 F.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随访时行放射性核素显像以检测腮腺99mTc清除率测定其摄取指数(UI)、分泌指数(EI),并结合腮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患者口干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腮腺EI值放疗前为0.58±0.13,放疗中为0.17±0.22,放疗结束时为0.09±0.17,随访中为0.42±0.18,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时均比放疗前有下降,随访时比放疗结束时有上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时间<6月、≥6月的EI值分别时0.30±0.21,0.53±0.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其UI值在4个时间点分别为5.05±2.28、5.78±2.41、5.38±2.10、4.52±2.2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70).DVH结果:全组腮腺平均剂量35.5 Gy,V26平均值为71.3%.腮腺平均剂量≤median和腮腺平均剂量>median的EI值在随访中分别为0.505±0.103、0.373±0.136(P=0.007).V26≤median、V26>median的EI值在随访中分别为0.490±0.120、0.403±0.136(P=0.086).两种情况U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标准:放疗结束时口干Ⅰ度5例(15%)、Ⅱ度28例(85%),随访中:0度6例(18%)、Ⅰ度23例(70%)、Ⅱ度4例(12%).平均随访时间为17月(10~22月),1例原发灶、上颈部淋巴结同时复发,3例远处转移,其中1例死亡.结论 调强放疗对腮腺功能的影响表现在EI,腮腺放射剂量低,有利于腮腺功能的保护,放疗后腮腺功能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放化疗同步治疗,放疗为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 Gy/5f;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包括GTVnd(阳性淋巴结)及CTV(包括子宫、宫颈、部分阴道及其旁组织,和盆腔淋巴结引流区).两靶区的总剂量及分割剂量分别为PGTVnd:62.4 Gy/26 f,2.4 Gy/f;PTV:46.8 Gy/26f,1.8 Gy/f.结果治疗近期疗效评价:CR(44/49)89.8%,PR(4/49)8.2%,SD(1/49)2%.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49)18.4%,重度肠道反应发生率(3/49)6%.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