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5 9岁。咽下疼痛一年。查体 :一般状况可 ,心肺未见异常 ,三大常规正常。入院前胃镜检查见 :食管距门齿3 3cm处左后壁 0 5cm× 0 4cm粘膜呈丘状隆起 ,表面略粗糙 ,充血 ,取材质地较软、不易出血 ,取活组织。病理诊断 :高度疑为鳞状细胞癌。遂入院手术治疗。术中于主动脉弓下食管左后壁触及一大小约 0 5cm× 0 5cm之质硬区 ,食管周围淋巴结肿大明显。遂行食道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 :食管组织一段 ,长 5cm ,直径 2cm ,粘膜面灰白色 ,皱襞变浅 ,未见明显糜烂及溃疡 ,局部有 0 5cm× 0 5cm的范围粘… 相似文献
3.
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治疗中的价值也得以显现。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ESCC的免疫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机体γδT细胞水平及与临床的关系,为γδT细胞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和癌组织中γδT细胞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浸润γδ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4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 = 0.011);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患者(P = 0.037)。食管癌T分期、N分期、M分期、大体分型、病变部位、病变长度(3 ~ 5 cm组和5 cm组)、组织学分级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总T细胞,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γδT细胞年龄、性别、病变长度(<3 cm),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γδT细胞在机体抗食管癌中发挥重要作用,手术切除肿瘤后可使患者γδT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局限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推荐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晚期食管鳞癌则仍以化疗为主要手段,但多年来疗效一直徘徊不前,各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食管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亦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领域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的相关临床热点,包括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刘复生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77,(4)
本文报导1例来自食管壁内鳞状上皮囊肿的鳞状细胞癌。作者统计文献报告虽然良性食管囊肿近64例;由食管憩室发生的癌35例,但由食管囊肿恶变的病例尚未见报告。本例患者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病史二个月,食管造影在食管入口下面,近端食管有4.5厘米长的向心性狭窄。食管镜检查见狭窄处食管粘膜完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病变使气管偏位。多次食管活检见粘膜上皮轻度增生,并有食管深层粘膜下的炎性改变,考虑为粘膜下面的病变。尽管组织学无恶性证据,根据高度可疑的X 线所见,给予患者放射治疗及博莱霉素化疗。但入院后6个月,患者死于双侧小叶肺炎。尸检发现病变处为一个1.5厘米 相似文献
7.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与其分级、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994年收集63例食管鳞癌标本,利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块内微血管密度,研究微血管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微血管密度与食管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生存率呈负相关性,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病理分型无关。结论:微血管密度与食管鳞癌的分级、分期、预后呈负相关,其可以作为评价食管鳞癌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9.
微小 RNA(miRNA)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等调控机制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特定的血清 miRNA 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预后的新型肿瘤标志物。近来研究表明 miRNA 可提高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甚至逆转多药耐药,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应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染色体畸变检测已被用作一些癌症的诊断指标,但食管癌迄今尚无染色体水平的标志.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及其癌前病变部分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aitu hybridization,M-FISH)辅助ESCC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风险预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文献报道最常发生改变的3、8、10、12、17和20号染色体,用其特异性着丝粒探针,采用M-FISH对来自113个病例的124份食管病变组织间期细胞核进行分析,统计各染色体的畸变情况.并分析其与ESCC染色体增加(增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3、8、10、12、17和20号染色体在ESCC中增益畸变率分别为80.9%(93/1 15)、81.0%(94/116)、70.5%(79/112)、75.9%(85/112)、68.7%(79/115)和82.8%(48/58),与各项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6个染色体在ESCC癌前病变中的增益畸变率分别为62.5%(5/8)、75.0%(6/8)、62.5%(5/8)、87.5%(7/8)、87.5%(7/8)和100%(3/3);在早期ESCC的增益畸变率分别为80.0%(12/15)、93.8%(15/16)、71.4%(10/14)、64.3%(9/14)、75.0%(12/16)和63.6%(7/11).结论:3、8、10、12、17及20号染色体在ESCC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均存在较高的染色体数目畸变率:M-FISH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ESCC,并可能作为ESCC癌变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对癌变细胞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方法学的不断提高 ,有关肿瘤细胞核内成份 ,尤其是DNA质、量的改变与肿瘤学关系已受到高度重视 ,普遍认为DNA倍体的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并且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DNA分析既可做前瞻性研究 ,又可作回顾性分析 ,在肿瘤研究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1 细胞DNA含量分析与恶性肿瘤的关系DNA含量在细胞内所有参量中比较恒定 ,在人类体细胞中 ,除了肝脏、心肌和男性生殖细胞外 ,一般都有严格恒定的二倍体细胞DNA含量[1]… 相似文献
13.
14.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是我国常见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的主要亚型。虽然ESCC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发病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内源性非蛋白编码RNAs,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代谢。miRNAs通过致癌基因、抑癌基因在ESC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miRNAs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了解miRNAs及其靶基因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5.
食管鳞状细胞癌层粘连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mini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ment membrane components which influences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cells. Some cancer cells can either produce or destroy basement membrane. Twenty-four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were stained for laminin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BC method. Nineteen cases showed positive cytoplasmic laminin with discontinuous, thin and irregular basement membrane. At the site of basement membrane destruction, cancer cells had invaded into the stroma and small blood vessels. Some cance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laminin in 4 case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squamous cance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ome cancer cells can synthesize such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as lamin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laminin may be helpful in detecting the microinvasion and micrometastasis of cancers. 相似文献
16.
食管鳞状细胞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53单克隆抗体对64例食管鳞癌病例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阳性染色物质核浆中均存在。64例鳞癌标本在肿瘤区,癌旁组织以及“正常区”组织中的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1%(41/64),20.3%(13/64)和4.7%(3/64),按病理Ⅰ、Ⅱ、Ⅲ分级分类,其阳性率分别为41.7%,61.1%和90.9%,三级标本比较,p53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按淋巴结转移和未转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1岁,下咽不适1年8个月,胸痛1年,有时呃逆,两侧后胸骨旁痛,于1993年1月2日入院。上消化道造影:食管中下段交界处右后壁,粘膜破坏中断,病变局限性不规则,壁韧度差,病变长约1.5cm。食管镜检查:食管后壁32cm~34cm处有一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男 ,48岁 ,因右上眼结膜肿物1个月 ,近15天生长迅速 ,于2001年6月18日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前5个月曾行食管中段癌根治术 ,食管中段癌长3.5cm ,术后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病理报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侵及食管全层 ,并转移至食管淋巴结。体检未见异常。眼科检查 :双眼视力均为5.2。眼球活动自如 ,双眼睑无红肿及肿块。右眼颞侧球结膜可见1.5cm×1.0cm大小肿块 ,肿块隆起呈粉红色 ,质硬表面有菜花状结节 ,边界清 ,触之可活动。未见其它异常。B超 :肝胆无异常。食管钡餐造影 :吻合口通畅。CT检查 :右侧胸膜肥… 相似文献
20.
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转移极为少见,至今国内外文献仅见1例报告.现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阻感伴吞咽困难,进食常用水送服,后出现背部疼痛及进食时胸骨后疼痛,不伴发热及呕吐.初期未经治疗,后因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右股部疼痛,活动受限而于1993年11月8日来我院就诊.行食管钡餐造影,见食管中下段溃疡型肿块.纤维食管镜检查:距门齿33~39cm食管后壁可见累及食管半周溃疡型肿物,边缘堤状隆起.咬检病理:鳞状细胞癌Ⅱ级.CT检查显示:中段食管肿物伴纵隔淋巴结转移.股部X线检查示:右股骨中段骨髓腔内形态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灶,界限不清,内侧骨皮质密度减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