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咽癌前病变及癌的化学预防与治疗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的诊断与治疗虽有很大进展,但均在癌发生后进行,当前国际趋向致力于癌前的化学预防(Chem-ical Prevention),鼻咽癌前的化学预防与治疗国际上极少报道,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与鼻咽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研究鼻咽粘膜的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以及寻找预防癌变的药物,以降低癌前病变的癌变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在建立鼻咽癌前期病变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锦添  黄宝珍 《癌症》1993,12(1):36-38,T000
本文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鼻咽活检组织不同病理改变时EBV—DNA的表现,以探讨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1)本实验所有鼻咽低分化癌癌组织均出现EBV—DNA片段,且绝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阳性强度均在中等以上;(2)无论是鼻咽癌或慢性鼻咽炎病例,所见到的中-重度异型改变上皮或淋巴组织,均有数量不等的细胞存在阳性强度不同的EBV-DNA片段,粘膜下小涎腺内亦常见到一定数量的EBV-DNA片段。结果提示:(1)EB病毒与鼻咽低分化癌关系密切。EBV作为致鼻咽癌病因多因素中的一员是有可能的;(2)患者血清中EB病毒相关抗体,尤其是IgA抗体阳性率和滴度的升高,可能与鼻咽局部EBV感染及/或EBV激活有关;(3)在异型改变上皮中有中等或以上阳性强度EBV-DNA片段的检出,将有可能作为推测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定量和定位检测EB病毒在鼻咽癌组织中的感染状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Jiang WH  Zhao SP  Yin ZH  Li F  Chen ZH  Xiao JY 《癌症》2005,24(7):796-800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与鼻咽癌密切相关,但EBV是鼻咽癌的致瘤因素还是仅仅是伴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EBV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潜伏状态也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EBV在不同鼻咽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阐明EBV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提供线索。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定量检测47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癌、癌旁及相对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的平均EBV拷贝数;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地高辛标记的EBER-1探针)对鼻咽癌、癌旁、对侧正常鼻咽粘膜中的EBV进行定位检测。以10例正常人鼻咽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正常人鼻咽粘膜EBV检出率为80%(8/10),平均拷贝数为6.7×102/滋gDNA;100%(47/47)鼻咽癌和癌旁组织以及72.3%(34/47)的对侧正常鼻咽粘膜组织检出EBV,平均拷贝数分别为6.9×105/滋gDNA、1.5×105/滋gDNA、9.8×103/滋gDNA。正常人鼻咽粘膜、鼻咽癌患者对侧正常鼻咽粘膜之间感染EBV的几率、潜伏感染EBV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咽癌及其癌旁、对侧正常粘膜组织三者之间,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之间,癌旁和对侧正常粘膜组织之间EBV拷贝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EBER-1原位分子杂交发现,对侧正常粘膜上皮细胞未检测到EBER-1的表达信号,癌旁靠近癌一侧的部分不典型增生细胞检测到EBER-1弱阳性信号,而在癌组织中的所有癌细胞均有EBER-1强阳性信号。结论无论是鼻咽癌患者还是健康人,EBV在鼻咽组织中的潜伏感染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从鼻咽癌患者对侧正常鼻咽粘膜到癌旁再到癌组织EBV感染的量发生了改变,说明鼻咽上皮细胞中EBV感染量和表达信号的改变很可能是EBV致鼻咽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用亲合组织化学技术,以UEA—I,ConA,PNA三种凝集素对30例鼻咽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化生(癌前病变),70例鼻咽癌及30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进行观察对比,了解其分布定位及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荆豆凝集素(UEA—I)在正常鳞状上皮多呈膜性分布;鼻咽癌癌细胞多呈阴性反应;而鼻咽癌前病变的细胞则显示膜性及胞浆性强阳性反应,与正常上皮及癌巢对比鲜明,UEA—I还能显示间质异常增生的血管,说明它是一种协助诊断鼻咽癌前病变很有希望的一种凝集素。而PNA及ConA则对鼻咽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5.
 用图像分析仪对正常鼻咽粘膜上皮10例,单纯增生或化生18例,异型增生或化生20例,鼻咽癌24例进行核形态和DNA含量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简称)计数检测,综合各项测量指标进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发现:正常粘膜上皮,单纯增生和鼻咽癌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异型增生为85%,提示细胞学定量分析是诊断鼻咽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异型增生的细胞核形态、DNA含量和AgNOR计数测量值的个体差异较大,显示异型增生上皮生物学性质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病理组织学基础 从人类及实验性肿瘤研究表明,鼻咽粘膜上皮的癌变,必经增生阶段,特别是异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鼻咽部的早期癌(原位癌、早期微小浸润癌)是由异型增生及异型化生(Atypical metaplasia)转变而来。异型增生、异型化生的细胞即相当于涂片中的核异质(Dyskaryosis)细胞。单纯增生和单纯化生与癌变无直接关系。 从大量鼻咽癌癌旁组织的观察及大面积普查所发现的有切片对照的早期鼻咽癌来看,鼻咽原位癌多由异型增生、异型化生的细胞逐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BV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0例鼻咽癌石蜡切片组织中EBER1的表达及分布状况。结果: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及其单纯性增生、鳞状化生上皮EBER1表达均阴性,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率为98%(49/50),且在转移灶中不丢失。鼻咽异型增生上皮亦可表达EBER1阳性信号(16/20),结论:E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EBV可能在鼻咽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鼻咽上皮的异型性改变尤其是EBER1阳性者可认为是癌前病变,随访监测可能有利于早期发现鼻咽癌。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p16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16蛋白在50例鼻咽癌、20例鼻咽粘膜慢性炎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鼻咽癌p16蛋白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鼻咽粘膜慢性炎组(P<0.01)。角化性鳞癌p16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和未分化癌(P<0.05)。2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p16蛋白表达率显著低于14例阴性组(P<0.05)。结论p16蛋白的缺失可能涉及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鼻咽癌的转移、组织学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Huang B  Huang D  Wu Q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51-253
目的探讨非癌鼻咽上皮细胞发展为鼻咽癌(NPC)的过程中,EB病毒在什么阶段进入鼻咽上皮。方法利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四会县防癌基地1994年度复查工作及肿瘤医院门诊,收集鼻咽癌及各类“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患者蜡块450余例,应用改进后的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EBVDNA酶基因片段扩增检测。结果NPC浸润癌组织EBVDNA酶基因片段扩增阳性率为97.3%(145/149),NPC原位癌4例中,基因阳性者2例,而防癌基地“癌前状态”人群155例中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3%(2/155)。临床癌前病变组阳性率为零(0/47)。结论EB病毒在非癌鼻咽组织中出现频率十分低,EB病毒可能在鼻咽上皮癌变后才进入鼻咽上皮,提示EB病毒可能不是NPC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在不同高发区人群中的发病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在广东省不同鼻咽癌高发区人群中发病差异,探讨相关病因发病因素。方法:1986~1995年对广东省四会市、广州市近6万人前瞻性研究,通过对两地人群鼻咽癌检出率,EBVVCA/IgA阳性率,阳性人群癌前病变,癌变检出率,并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其差异。结果:发现四会地区人群与广州地区人群相比:①高鼻咽癌检出率;②EBVVCA/IgA阳性人群高合并鼻咽粘膜癌前病变;③EBVVCA/IgA阳性人群高鼻咽癌检出率;④鼻咽粘膜癌前病变高癌变率。结论:EBV感染与肿瘤遗传易感性在鼻咽癌发病上是否起着协同或加强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变过程生物学特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Zong YS  Zhong BL  Liang YJ  Zhang M  Lin SX  He JH  Liang XM  Wu QL  Zeng YX 《癌症》2002,21(6):686-695
作者总结所在研究小组近5年来在鼻咽癌变过程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结合国内外这一领域的进展,提出作者对鼻咽癌变机理的看法,为了研究鼻咽癌变,本课题组对20000多例鼻咽癌活检和600多例EB病毒血清学阳性并已随访12年以上的鼻咽活检材料,进行了除组织病理学染色外,还采用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原位杂交和PCR等)的研究,至今,完成论文26篇,并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医学生物学杂志上,综合得到的结论是:(1)鼻咽癌变过程中所见的形态发生学顺序为鳞状化生,上皮异型性变,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2)这种形态发生学顺序常可见于鼻咽粘膜上皮的一定范围,因此鼻咽癌变是一种区域性癌变。(3)EB病毒DNA和小RNAs在上皮呈异型性变时即可被检测到,且若干病毒基因编码产物,特别是LMP1,可在异型上皮,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中表达,因此EB病毒在鼻咽癌变过程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4)EB病毒基因编码产物与上皮细胞内,由逐步变异的调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异常表达产物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一系列分子 事件。(5)由于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不但可在癌巢中观察到,且可在周围血液中检测到,因此个体的细胞免疫状态也是影响鼻咽癌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提出 1970年对中山县10岁以上10万人进行肿瘤普查,检出鼻咽癌患病率为109.5/10万,发现鼻咽非癌性病变179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增生结节,成年人腺样体增殖和粘膜重度慢性炎症。稍后,包括上述10万人口在内,对中山县242,757人(10岁以上)进行鼻咽检查,也发现555例鼻咽上皮增生性病变。对其中307例作了活检,33例确诊为Ⅰ期鼻咽癌。进一步结合本省廉江、揭阳二县及汕头市的普查资料,包括中山县在内共436,786人进行分析,发现高发区中山县居民鼻咽粘膜上皮增生的比例为228.6/10万人口,高于低发区汕头市,揭阳县及廉江县(155.1/10万)。并  相似文献   

13.
一、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提出 我院1970年对中山县10岁以上10万人进行肿瘤普查,检出鼻咽癌患病率为109.5/10万,发现鼻咽非癌性病变179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增生结节,成年人腺样体增殖和粘膜重度慢性炎症。稍后,包括上述10万人口在内,对中山县242,757人(10岁以上)进行鼻咽检查,也发现555例鼻咽上皮增生性病变。对其中307例作了活检,33例确诊为Ⅰ期鼻咽癌。进一步结合本省廉江,揭阳二县及汕头市的普查资料,包括中山县在内共436,786人进行分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高发区前瞻性研究,提出了处于癌前状态或癌前病变的鼻咽癌高危人群的血清学或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1].本研究对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四会市高危人群进行药物干预,长远目标试图达到鼻咽癌发病率下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75例胃粘膜活检中粘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分析75例活检诊断的胃粘液细胞癌,详细描述了粘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着重讨论了胃活检粘膜中,粘液细胞癌容易漏诊或误诊的原因,并提出了需与粘液细胞癌鉴别的有关病变。通过观察和实验,本文作者支持球样异型增生是胃粘液细胞癌重要的癌前病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鼻咽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He JH  Zong YS  Luo RZ  Liang XM  Wu QL  Liang YJ 《癌症》2003,22(7):753-757
背景与目的:鼻咽原发性腺癌非常少见,少有大宗病例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4年鼻咽部癌活检资料;收集有较详细临床资料及蜡块保存较好的鼻咽部原发性腺癌标本39例,进行HE、PAS及Alcian蓝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收集177例鼻咽癌(WHO所定义的鼻咽癌,包括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和非角化性癌)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结果:(1)24年间鼻咽部癌活检病例共31791例,其中鼻咽腺癌153例,占0.48%。(2)39例鼻咽原发性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46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0~49岁。(343.5%(17/39)的鼻咽原发性腺癌为女性。(4)39例鼻咽原发性腺癌中,就诊时局部病变超出鼻咽腔(T3)或/和侵犯破坏颅骨或/和颅神经(T4)者占60.53%,但颈淋巴结肿大者仅7例(占17.95%,7/39),与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率(76.84%,136/17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5)39例鼻咽原发性腺癌中有普通型腺癌16例和涎腺型腺癌23例,前者包括低度恶性者9例和高度恶性者7例,后者包括腺样囊性癌17例,粘液表皮样癌6例。(6)其中7例普通型腺癌(包括所有5例乳头状腺癌)见到癌组织与鼻咽粘膜表面上皮直接过渡;4例粘液表皮样癌见到癌组织与鼻咽粘膜表面鳞化上皮直接过渡;2例腺样囊性癌见癌旁的小涎腺导管上皮增生、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诊治进展──鼻咽癌病理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 ,鼻咽癌病理学诊断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其中较新颖和实用的内容介绍如下。1 鼻咽的解剖组织学按国际抗癌联盟 ( UICC)规定 ,鼻咽壁分为顶后壁、两侧壁和下 (前 )壁四部分。多数早期鼻咽癌发生在侧壁咽隐窝 ,而不是以前认为的顶后壁。后鼻孔开口与鼻中隔后缘是鼻腔 ,不属鼻咽范畴 ;鼻咽癌扩延至此 ,应视为超腔。鼻咽癌细胞是否侵及咽旁间隙和咽后淋巴结对放疗方案设计和预后密切相关。咽旁间隙又可分为若干小分区 ,观察 CT或 MRI片时请注意及此。这是目前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2 鼻咽癌的癌前病变鼻咽黏膜淋巴组织的…  相似文献   

18.
曾子华  古建鼐 《癌症》1994,13(2):178-179
大鼠鼻咽粘膜小粘液颗粒细胞在实验性大鼠鼻咽癌组织发生上的探讨曾子华,古建鼐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病解教研室(510632)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关于其细胞起源,以人类鼻咽癌研究较多。张新民报道人鼻咽粘膜纤柱上皮存在小粘液颗粒细胞(SmallMuc...  相似文献   

19.
大肠腺瘤异型增生是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尤其重度异型增生易发展成癌或与癌并存。在形态上重度异型增生有时又难以与高分化腺癌区别,有人认为此病变为良恶性交界性病变,因此寻找能反映恶性变的标记物对肠癌的防治是很重要的。为此,本文应用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对79例大肠腺瘤异型增生(轻度26例、中度39例、重度14例及可疑癌7例);34例大肠癌及5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做免疫组化PAP法染色;检测肠癌相关抗原在各类肠腺瘤粘膜中异型增生不同程度中的差异及其意义做初步研究。另外,本文对肠镜活检HE原切片在免疫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各组分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各组分基因在鼻咽癌(nasopharynegal carcinoma,NPC)组织及鼻咽慢性炎症粘膜(chronic inflammation of nasopharyngeal epithelium,CINE)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及鼻咽慢性炎症粘膜组织端粒酶各组分基因(hTR、TP1mRNA和h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及鼻咽慢性炎症粘膜组织端粒酶各组分基因(hTR、TP1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结果:43例NPC组织中,hTR、TP1mRNA和hTERT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7%、88.4%和16例CINE组织中,hTR、TP1 RNA和hTERTmRNAmRNA表达阳性率为87.5%、87.5%和0%;仅hTERT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鼻咽慢性炎症粘膜组织中的表达,而hTR或TP1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和鼻咽慢性炎症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结论:hTERTmRNA可能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起重工作用;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鼻咽癌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