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自然人群进行甲胎蛋白(AFP)普查,不但可发现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病人,还可以发现一批AFP低浓度持续阳性患者(简称AFP低持阳),本文对这些患者的转归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下称肝癌)的诊断价值早已肯定。随着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在普查中的应用,非癌甲胎蛋白增高病例,特别是低浓度甲胎蛋白持续阳性(低持阳)的出现,给肝癌的诊断带来困难。本文通过对有关病种1,687例的甲胎蛋白含量测定,和对297例甲胎蛋白增高(>30ng/ml)  相似文献   

3.
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的针吸细胞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4例甲胎蛋白(AFP)检测阴性而临床疑为肝癌的患者作了细针肝穿刺细胞学检查,其中40例获得了细胞学阳性结果;肝癌阳性率91%;经细胞学检查发现AFP阴性者常存在于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两种肝癌病例中。本文还介绍了细针肝穿刺的操作方法和体会。但穿刺是否会影响预后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黄培生  沈云英 《癌症》1989,8(3):178-180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双PAP法)原位标记、观察77例肝病变组织中甲胎蛋白(AFP)分布规律 特点以及与病理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43例肝细胞癌中,AFP阳性者23例,AFP阳性率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和胞浆状况有关。本组通过部份病例兼作HBsAg免疫学标记观察,说明癌周宿主肝组织AFP阳性是由于癌周背景肝炎(HBsAg阳性),病毒感染改变了胞膜通透性,肝细胞摄取了肝癌细胞释放的AFP可能性似乎最大。本组肝脏胆管上皮癌1例,肝转移性癌3例,肝炎8例和肝硬化22例,其AFP均阴性。以上结果本文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肿瘤防治研究》1974,2(4):12-16
 报导采用琼脂双相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法在工厂、农村进行了四十九万四千余人的肝癌普查。通过对这些对象的随访观察,指出:1.血清AFP普查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2.普查检出病例的血清AFP含量变化有5种类型,并大致与病情的变化及治疗措施有关。3.有个别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通过随访检查和提高检测的敏感度有可能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04—2009年收治的406例胃癌患者血清AFP值。观察AFP阳性胃癌与AFP阴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差异。结果胃癌患者中血清AFP阳性表达率为3.9%,AFP阳性胃癌患者与AFP阴性胃癌患者在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AFP阳性的胃癌是更具高度恶性的胃癌,易发生肝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7.
血清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已为国际所公认。近年来,在肝癌普查中发现一批低浓度甲脂蛋白阳性对象(以下简称低甲胎对象),经随访观察其转癌率高出自然人群数百倍以上,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低甲胎对象为  相似文献   

8.
甲胎蛋白(AFP)发现于1956年,1964年始知其为一癌胚胎性蛋白,到七十年代初,已初步阐明了AFP 的临床变化规律,为随后的大规模肝癌普查打下了基础。七十年代后半期,尤其进入八十年代以后,AF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又有了很大发展,特别表现在AFP基因结构与表达、分子特性、生理功能和在诊断与治疗上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肿瘤防治研究》1974,2(3):50-55
 本文用电泳免疫扩散法测定肝癌病人在疾病过程中,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的变化。文中选择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人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肝细胞型肝癌者有6例。全部病例经琼脂双扩散免疫学试验,血清AFP均为阳性。作者根据肝癌病人的病情及其在病程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而将全部病例分为四组,进行了血清AFP含量的测定与观察。从初步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时,血清AFP含量下降,甚至转为阴性(如肝癌手术切除后);而治疗无效,病情恶化时,则血清AFP含量升高。因此,血清AFP含量的变化有可能作为观察肝癌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治疗效果、预后、病情恶化或复发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肿瘤防治研究》1974,2(4):22-27
 本文比较了胎儿AFP和肝癌AFP的物理化学性质,所测指标未发现本质差异。实验测得紫外吸收峰在278nm,消光系数E1cm1%5.20±0.06。分子量71,000左右。等电聚焦观察到AFP至少有两种形式,pI值分别为4.7和5.25±0.05。75.5℃热失活动力学参数:失活速度常数k7.29×10-5-1,活化能E95.4千卡/克分子,活化热焓△H94.7千卡/克分子,活化自由能△F27.2千卡/克分子,活化熵△S193卡/度·克分子。分子量为71,000的AFP分子可能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硫-硫键对维持其免疫化学活性起重要作用,溴化氰裂解可得到分子量不等的七个多肽片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开展肝癌普查工作的开始是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故几乎整个七十年代中,肝癌普查一直沿用检测AFP的方法。但我国的肝癌病例中AFP阴性的病例约占1/3左右,以检测AFP的方法普查肝癌,这部份病例必然被漏检。进入八十年代以来,B型超声波(US)检查在我国逐步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甲胎蛋白(AFP)检测法在临床和普查工作中的应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有很大提高,发现了一些无临床表现的早期病人。本文着重讲述AFP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上的价值,并就有关问题加以介绍。一、甲胎蛋白(AFP)简介 AFP是人胎儿血清中一种胚胎专一性蛋白,于1956年被发现,于1964年发现存在于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自1967年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替吉奥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早胎蛋白(AFP)阳性胃癌和晚期AFP 阴性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 月至2013年6 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胃癌患者资料89例,根据治疗前血清AFP 水平分为AFP 阳性组(18例)和AFP 阴性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接受替吉奥联合顺铂一线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AFP 阳性组与AFP 阴性组疾病缓解率(66.7% vs . 32.4% ,P = 0.028)、化疗后手术根治切除率(44.5% vs . 18.3% ,P = 0.02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FP阳性组与AFP 阴性组化疗后未手术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期(7.5 m vs . 6.2 m ,P = 0.134)、中位总生存期(12.8 m vs . 10.7 m ,P = 0.14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化疗后手术根治切除的中位无病生存期(27.0 m vs . 15.6 m ,P = 0.03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FP 阳性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优于AFP 阴性组(16.0 m vs . 11.0 m ,P = 0.005)。 结论:晚期AFP 阳性胃癌患者更能从替吉奥联合顺铂的一线治疗中获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革兰染色等技术,对129例鼻咽癌、20例鼻咽粘膜慢性支进行细菌L型、EB病毒检测,同时对L型阳性、EBV阳性和L型阴性、EBV阴性组织的P 21、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鼻咽癌组的L型检出率为69.8%;EBV检出率为27.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咽癌组的P21、P5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慢性炎组(P<O.005).L型阳性、EBV阳性伴P21、P53阳性的表达率也分别高于L型阴性、EBV阴性伴P21、P53阳性的表达率.表明L型、EBV感染与鼻咽癌关系密切;P21、P53过度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生也有关.此外,L型和EBV感染与P21、P53的过度表达存在着相关性.提示,L型和EBV参与了P21、P53基因突变,并在鼻咽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资料表明:(1)提高普查技术的灵敏度,能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坚持定期普查可使Ⅰ期肝癌诊断率从4.7%提高到60%以上,漏检率下降到15%。(2)长期随访了血清 AFP 介于50~300毫微克/毫升的低浓度持续阳性患者,这类人群的临床肝癌发生率高达10.3~29.4%,可能成为研究肝癌癌前阻断的主要对象。(3)SGPT 阳性的 AFP 低浓度持续阳性患者,通过 SGPT—AFP时间动态曲线的分离现象有助于提早鉴别诊断。(4)Ⅰ期肝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和AFP 低浓度持续阳性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会提高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业已证实,甲胎蛋白(AFP)低浓度持续阳性(低持阳)者是原发性肝癌(PHC)的高危人群。这部份对象的免疫机能状况,与PHC的关系,至今国内外未见系统报道。本文采用血清细胞、体液免疫和补体等检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对象和方法 1.对象及诊断标准:AFP低持阳指在普查和肝病随访中发现AFP血凝法1:10*~1:100+或火箭法50~200 ng/ml,对流法阴性,检测三次以上,时间持续二个月以上,排除妊娠,其他恶性肿瘤临床不能确诊为PHC者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中位年龄43岁,均系门诊随诊者。 PHC系根据全国通用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共116例。其中男86例,女30例,中位年龄47岁。早(Ⅰ)期14例,中(Ⅱ)期77例,晚(Ⅲ)期25例。均系住院病例。其中72例经组织学/细胞学证实为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甲胎蛋白(AFP)于正常人群的肝癌普查中,常发现不少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低浓度甲胎蛋白(低甲胎)对象。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转归,分析低甲胎的临床意义,我们把1972年9月~81年6月普查发现的29例低甲胎对象进行了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认识并研究甲胎蛋白(AFP)在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甲胎蛋白升高型胃癌病例的全病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病例经病理确诊为胃癌伴AFP升高,经6个疗程化疗AFP恢复正常,复查全腹增强CT报告肿大淋巴结消失。结合文献分析发现,本例患者属于甲胎蛋白升高型胃癌(AFPGC)。结论:AFP虽为原发性肝癌标志物,但也可见于胃癌,且可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从1974年起,我们曾对肝癌普查发现的低浓度AFP阳性对象(以下简称低甲胎对象)进行较系统的随访和预防性治疗。初步结果显示这些对象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病人群,而预防性治疗对降低肝癌发病率似有一定作用。本文介绍低甲胎对象经较长时间随访后的转归和随访转癌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在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按术后复发组、术后未复发组和健康对照组分3组检测血清AFU、AFP水平,AFU 检测采用比色速率法,设定AFU>40 U/L为阳性;AF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设定 AFP>13.6 μg/L为阳性。结果 术后复发组与术后未复发组、健康对照组比较,AFU、AF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U、AFP水平在术后未复发组较健康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组肝癌复发前后AFU、A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FU+AFP联合检测与AFU、AFP单独检测相比敏感度、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AFU与AF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U+AFP、AFU、AFP三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AFU、AFP水平,可显著提高肝癌术后复发的诊断率,并可作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