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张力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每组35例。张力平衡针法组先取伸肌侧穴位三阴交、太溪,行弱化手法,再取屈肌侧穴位解溪、申脉、阳陵泉,行强化手法;常规针法组穴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等行常规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增加(均P<0.01),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均P<0.05),张力平衡针法组于第2疗程后即改善明显(均P<0.01),且改善优于常规针法组(均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张力平衡针法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结合阴跷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针刺足少阳经之阳陵泉、足临泣穴,结合阴跷脉之照海穴,对照组选用常规穴位进行针刺,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以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以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ADL)为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足内翻、恢复下肢功能活动及生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少阳结合阴跷脉腧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较常规针刺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0d后评定比较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见效快。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6,(8):1072-1073
目的:分析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在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治疗,治疗组接受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坐位踝关节背曲度、仰卧位踝关节背曲度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WG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治疗中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可显著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脑外伤、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对照组仅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运动疗法。比较在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按粗大运动功能量袁(GMFM)中的D和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步行能力。结果:MAS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缓解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对照组(传统取穴)各30例,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两组肌张力的治愈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两组自身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后差值组间对比(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太阴、少阴、少阳经取穴针刺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及肢体功能改善有显著疗效,且优于传统取穴针刺。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究“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施以电刺激跗阳、申脉,对照组则针刺加以电刺激阳陵泉、悬钟。每日1d,一疗程为6d,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以及踝内翻角度等数据,并结合临床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7%) 明显优于对照组 (9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踝内翻角度相当 (P> 0. 05),治疗后的两组FMA、MAS分值以及踝内翻角度与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FMA、MAS分值以及踝内翻角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突出(P<0.05)。结论:“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突出,有效缓解肌痉挛,减轻足内翻,普遍满意度较高,值得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
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分级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娇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70-72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足内翻积分,改善下肢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殷克敬教授经络诊查选穴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经络诊查发现的异常经脉的腧穴选穴为主,再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辨证选穴治疗;2组均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Fugl-Meyer评分2组治疗后均升高,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后均降低,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分级情况2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络诊查选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较好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浮针疗法对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30%;治疗后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陈朝俊  胡建芳  刘媛 《中医药研究》2013,(12):1420-1421
目的观察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60例在我科住院或门诊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及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巴氯芬治疗,治疗组予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83.7%,对照组总有效率7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对痉挛偏瘫肢体功能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痉挛偏瘫肢体功能,效果优于巴氯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后患者的康复功能在家人的辅助训练下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分析来研究家庭成员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8周后两组进行Fugl-Meyer评分测定分析,发现观察组运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成员对组中患者积极的康复参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原络配穴法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5月—2019年8月河北省中医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手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包括Bobath技术、OT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治疗,每日1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手阳明大肠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临床上观察四海之输配合常规取穴对于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均接受孙国杰主编(针灸学);教材提供的上身不遂穴位处方和随经筋屈曲拘挛部位配穴为主组成的处方针刺;治疗组均接受以四海之输为主穴,同时配以对照组穴位组成的处方针刺.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针刺6天后,休息1天,7天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结果如下: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总体有效28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总体有效25例;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疗效好(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类诊断标准评分均降低(P均<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的幅度大(P<0.01).③两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均<0.01),两组上肢改善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然而治疗组下肢改善情况比对照组的好(P<0.05).④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升高(P均<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幅度大(P<0.05).结论:四海之输配合常规取穴对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段红莉  王雅娟  刘玉洁 《河北中医》2009,31(10):1450-1452
目的观察柔肝理筋化湿通络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随机单盲分为2组,治疗组22例在神经内科一般治疗处理及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予柔肝理筋、化湿通络法自拟方口服。对照组21例予神经内科一般治疗处理及基础康复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B rathel指数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上肢Fugl-M eyer评分及水肿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36%,对照组总有效率4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 rathel指数评分、ADL评分、上肢Fugl-M eyer评分及水肿程度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2组治疗前后比较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柔肝理筋、化湿通络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上肢关节疼痛、肿胀、痉挛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提高其生存质量,比单纯的基础康复治疗疗效显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为40例。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药二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31/40)明显小于治疗组(100.00%)(P0.05)。2)2组治疗后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分别为(36.78±9.59)分、(53.29±12.77)分,治疗组分别为(37.39±10.02)分、(69.05±19.38)分,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32.00±5.62)分与治疗组(33.27±6.0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73.29±18.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77±14.51)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