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顽固性鼻出血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1].本次研究共收治64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应用内窥镜检查并进行双极电凝止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带血,重者可达数百毫升,甚至引起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其中难治性鼻出血是指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出血。我科1998—2004年收治难治性鼻出血患者31例,经常规鼻腔填塞及补液、抗炎、止血治疗后,鼻腔仍有活动性出血,试加用翼腭窝注射治疗,通过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压迫上颌动脉在此分出的蝶腭动脉,从而使鼻腔黏膜血流量减少,达到止血目的,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鼻出血是鼻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鼻出血常为单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对于鼻出血的治疗关键在于找到出血原因,查明出血点,然后作出治疗。我科自2001年3月以来,在门诊  相似文献   

4.
鼻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俊 《护理与康复》2003,2(5):290-291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由鼻腔本身的疾病引起,如外伤、异物、慢性炎症、肿瘤等,也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如急性传染病、寄生虫、血液病、高血压病、心脏病、妇科疾病等。出血轻者仅涕中带血。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有时出血多、迅猛,止血较困难,可引起出血性休克、窒息等并发症。传统对鼻出血的治疗,包括全身  相似文献   

5.
鼻出血(鼻衄)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之一,它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鼻出血的原因有局部和全身两种,局部原因包括:外伤、炎症、鼻中隔偏曲、肿瘤、鼻腔异物等;全身原因包括:血液病、高血压、发热性疾病,如上感、流感、猩红热、麻疹、腮腺炎,还有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等,重者大量出血不易控制,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反复出血,可发生失血性贫血,出血点可发生于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方(称黎特氏区)易出血多见,单侧鼻前部出血,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及多数老年鼻出血患者,鼻后部出血则多见于45岁以上老人;双侧反复性鼻出血者,多由全身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6.
黄岚 《天津护理》2013,21(1):73
鼻出血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Ⅷ、Ⅸ等缺乏或功能缺陷导致凝血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我院曾收治1例鼻出血的血友病患者,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22岁.主因鼻面外伤间断鼻出血20天入院.  相似文献   

7.
<正>鼻出血(epistaxis)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局部及全身疾病引起,一般来说,青少年多以鼻中隔前下部黎特氏区黏膜下出血;老年人多以鼻腔后段出血较多,  相似文献   

8.
鼻出血(鼻衄)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之一,它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鼻出血的原因有局部和全身两种,局部原因包括:外伤、炎症、鼻中隔偏曲、肿瘤等;全身原因包括:血液病、高血压、风温病等,重者大量出血不易控制,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反复出血可发生失血性贫血,出血点可发生于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方(称黎特尔氏区)易出血区多见,单侧鼻前部出血,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鼻后部出血则多见于4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侧反复性鼻出血者,多由全身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9.
实用症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出血  鼻出血 (naslableeding)又称鼻衄 ,轻者涕中带血或点状滴血 ,重者大量出血不易控制 ,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鼻出血可自止或通过捏紧鼻翼后停止 ,严重出血则需要行鼻腔填塞或经后鼻孔填塞止血。处理上首先予以止血 ,同时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必要的检查 ,治疗原发病 ,预防再度出血。及时有效地护理对终止出血、减少并发症和预防再次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基础知识1 1 定义鼻出血通常是指鼻腔、鼻窦或鼻咽的血管破裂而致鼻流血 ,一般是多种全身性疾病过程中常见的、重要的症状 ,可引起严重…  相似文献   

10.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因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临床上处理棘手的鼻出血表现为出血突然、出血量大、出血部位隐蔽和易复发。传统的鼻腔填塞止血法存在盲目性,对鼻黏膜的损伤较大,治疗后易复发,造成极大痛苦。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本科引进美国Arthrocare公司的低温等离子治疗仪,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出血是五官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鼻出血的病因较复杂,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由全身疾病或鼻部疾病所引起。只要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90%的出血在这里),经鼻腔填塞止血多次无效,都可采用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治疗。临床资料我院近3年来行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鼻出血28例病人中,2例病人双侧鼻出血,先后行双侧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经过复诊观察半年至3年以上,疗效较为满意。年龄在12~48岁。病例选择标准反复鼻出血半个月至3年余,经  相似文献   

12.
鼻出血又称鼻衄,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出血的部位多见于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立特氏区),一般由鼻腔局部疾病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如鼻外伤、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高血压、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化学物质中毒、气候骤变等。轻者仅涕中带血,出血量多者可导致休克,反复出血可继发贫血。为了让病人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需指导病人掌握下述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3.
鼻出血是人体最常见的出血,以秋季及早春为发病高峰。轻者可表现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出血不止,以致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多次出血易引起贫血。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也以鼻腔前部出血为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的后部;40岁后鼻腔前部出血者减少,鼻腔后部出血显著增多,可能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有关。鼻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4.
刘自泰 《临床医学》2012,32(1):121-122
鼻出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鼻腔和(或)鼻窦病变,血液从血管内流出至血管腔外,继而经鼻腔、鼻窦并从前鼻孔和或后鼻孔流出的现象,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一种常见病,鼻出血应属于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作为其他相关疾病的一个症状,目前尚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15.
杨俊艺  苏虹 《护理研究》2006,20(17):1560-1560
鼻出血又称鼻衄[1],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鼻病引起,亦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多为鼻黏膜小血管尤其是鼻中隔前下方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涕中带血,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临床上采用单一的止血方法,短时间内往往很难奏效。临床采用射频配合青黛软膏贴敷治疗鼻出血3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14岁~65岁;鼻中隔黏膜糜烂者198例,鼻中隔毛细血管瘤52例,鼻甲出血50例。全部病人均排除血液系统、肝脏、肾脏疾病及鼻腔肿瘤。随机…  相似文献   

16.
鼻出血既是鼻腔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邻近结构病变的症状之一。老年性鼻出血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老年鼻出血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患等多种疾病。高血压是鼻出血的主要的始发原因,动脉硬化致血管收缩功能受到影响,这是老年鼻出血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不能自行停止的根本原因。鼻出血中鼻腔后部出血多较顽固,常需鼻后孔填塞方能止血。1998~2003年我科共收治因鼻出血行鼻后孔填塞的老年患者25例,现将该组病例的护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外动脉结扎治疗重症鼻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颈外动脉结扎对重症鼻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用颈外动脉结扎术止血的18例重症鼻出血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重症鼻出血来热很急,且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全身疾病,不易止血,易引起贫血,休克等并发症,鼻腔填塞特别是前后鼻孔一起填塞时间过长,可引起血中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出血时间越长,全身情况越差。  相似文献   

18.
鼻出血又称鼻衄,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出血原因是鼻部疾病因素所致,或是某些全身性疾病在鼻腔的表现所形成。轻者涕中带血,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重者可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出血部位较深以及老年患者身体的特殊性,在治疗和护理上更有其特点。现将老年性鼻出血在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微波治疗鼻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是鼻部局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病人.多数病人以间歇性反复出血就诊,目前治疗鼻出血方法有激光、冷冻、电凝、电灼、化学烧灼、鼻腔填塞.  相似文献   

20.
鼻衄的辨证治疗高树玲鼻衄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祖国医学根据其病因及症状不同而命名,如伤寒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伤寒太阳病的鼻出血称为红汗,经期鼻衄称倒经,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将其分成五脏衄、酒食衄、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