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是一种极其罕见且致命的心脏及心包恶性肿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常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其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心脏彩色超声、胸部CT及心脏MR等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最终诊断需组织病理学检查。关于该病的治疗,目前仅能通过病例报道得到相关治疗经验,手术、化疗及放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有可能会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但仍缺乏大量试验支持,整体预后极差。文章综述近年来有关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诊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在原发性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5年2月经该院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超声心动图以及核磁共振检查.通过对比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成像的准确率.结果 临床病理学诊断原发性心脏肿瘤36例,肌壁性肿瘤13例,心腔内肿瘤20例,巨大脂肪瘤1例,心包恶性问皮瘤2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为72.2%(26/36);MRI诊断准确率为100%(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17,P<0.05).结论 MRI诊断原发性心脏肿瘤较超声心动图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果121例良性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在第一次术后1~7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均长期存活;另5例恶性肿瘤中1例围术期内死亡,其余在10个月内死于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压塞和心脏破裂。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超声心动图、CT、MRI等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21例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根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分析,21例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病例均为良性,其中包括心脏横纹肌瘤6例、心脏黏液瘤6例、心脏纤维瘤5例、心脏平滑肌瘤1例、心脏血管瘤1例、间叶性心脏错构瘤2例。结论 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肿瘤具有较为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肿瘤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性心包炎临床上少见,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类。而心包原发性肿瘤又为罕见,国内曾有三例心包积液,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明是心包间皮细胞瘤。原发性心包肿瘤为间皮细胞瘤和肉瘤。间皮肿瘤可发生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处。据报道间皮瘤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为23岁,平均34岁,半数在20~40岁之间。转移性恶性肿瘤性心包炎主要病因是附近器官肿瘤的侵入所致。转移瘤常继发于胸部肿瘤,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心脏损害的特征及其临床与病理联系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197例SLE中出现心脏损害 5 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脏损害发生率 2 8 4% ,治疗原发病后心脏损害减轻或消失。UCG可早期检查心包及瓣膜病变。结论 SLE累及心脏损害不少见 ,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预后良好 ,UCG在早期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26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果 121例良性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在第一次术后1—7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均长期存活;另5例恶性肿瘤中1例围术期内死亡,其余在10个月内死于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压塞和心脏破裂。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超声心动图、CT、MRI等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268例心脏、心包肿瘤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心脏、心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种分布。【方法】对尸体解剖9588例、活体组织检查30万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有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64例,发病率0.14%。良性肿瘤55例(黏液瘤49例,89%;心包囊肿4例,7%;心包囊性淋巴管瘤及良性畸胎瘤各1例,共占3%),恶性肿瘤9例(心包间皮瘤3例,33%;血管内皮肉瘤及纤维肉瘤各2例,22%;未分化肉瘤和心包恶性畸胎瘤各1例,11%),良、恶性肿瘤之比为6:1。943例全身各脏器恶性肿瘤中心脏转移204例(22%),首位是白血病(55%),其后依次肺癌(14%)、恶性淋巴瘤(13%)、间叶组织肉瘤(5%)和胃癌(3%)。心脏、心包原发性瘤与继发性瘤之比为1:3。【结论】心脏、心包原发瘤发病率为0.14%,转移瘤22%,继发瘤是原发瘤的3倍。肝癌、绒癌、脑瘤及胰腺癌少见或不见心转移。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1984-1993年收治急性心包填塞者51例,其中心包肿瘤致急性心包填塞38例。在本组病例中,心包转移癌35例,细胞学检查诊断腺癌18例,鳞癌6例,小细胞瘤3例,胸腺癌、纵隔肿瘤乳腺癌、淋巴各2例。原发性心包间皮瘤3例。作者认为及时、可靠的心包穿刺抽液是缓解急性心包填塞最有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经手术治疗的106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6例病例中,黏液瘤81例(76.4%)、良性非黏液瘤5例(4.7%)、恶性肿瘤20例(18.9%)。黏液瘤中来源于左房者最多见(67例,82.7%);良性非黏液瘤中3例(60%),来源于心包;恶性肿瘤累及范围广,6例(30%)累及多个部位。心包积液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比例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良性肿瘤均在术中完整切除;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15例(75%),部分切除4例(20%),1例仅行活检。术中无患者死亡,1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于低心排综合征。黏液瘤组术后随访36~144个月,平均(76±22)个月,失访15例,复发1例,无远期死亡;良性非黏液瘤失访1例,余均未复发或死亡;恶性肿瘤患者13例失访,1例存活,6例在术后复发,并在复发后短期内死亡。结论  合并心包积液的心脏肿瘤恶性比例高,右心系统恶性肿瘤比例高于左心系统。心脏良性肿瘤经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1.
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对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对30例心腔内黏液瘤全部做出正确诊断,1例横纹肌瘤和2例恶性肿瘤提出相应部位的占位病变诊断。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以黏液瘤多见,恶性肿瘤以肉瘤多见,易侵及邻近组织及心包。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初步区分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 (下称间皮瘤 )起源于心包间皮组织 ,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 ,累及心包壁层及脏层 ,造成心包广泛增厚 ,出现心包缩窄和心包堵塞的临床征象。其病情发展快 ,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 ,常引起误诊。为了提高本病的临床确诊率 ,现就有关诊断问题综述如下。1 诊断标准   1980年美国 Chun等 [1]提出本病的诊断依据为 :1肿瘤限于心包膜上 ;2仅转移到淋巴结 ;3无其它原发肿瘤 ;4如死亡需尸检证实。 1988年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综合文献资料 ,认为下述征象应考虑本病 :1反复出现大量心包积液 ,特别是血性而无炎症性疾病征象时 ;2心影…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磁共振成像诊断——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2例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原发心包间皮瘤,莸得良好的诊断效果,并经手术病理证实。MRI显示肿瘤在T1WI上呈中等度低信号与高信号混杂,在T2WI上为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或高信号内部有大块低信号,异常信号团块的周围由弧线状低信号包绕,为特征性所见。MRI能待心包间皮瘤与心肌或纵隔肿瘤准确鉴别开来,心包向外局限性变出时.提示肿瘤为恶性。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告1984~1993年收治急性心包填塞患者51例,其中心包肿瘤致急性心包填塞38例(70.7%)。在本组病例中,心包转移癌35例(92.1%),细胞学检查诊断腺癌18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3例,胸腺癌、纵隔肿瘤、乳腺癌、淋巴瘤各2例。原发性心包间皮瘤3例(7.9%)。作者认为及时、可靠的心包穿刺抽液是缓解急性心包填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脏、心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种分布。【方法】对尸体解剖9588例、活体组织检查30万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有原发性心脏、心包肿瘤64例,发病率0.14%。良性肿瘤55例(黏液瘤49例,89%;心包囊肿4例.7%;心包囊性淋巴管瘤及良性畸胎瘤各1例,共占3%),恶性肿瘤9例(心包间皮瘤3例,33%;血管内皮肉瘤及纤维肉瘤各2例,22%;未分化肉瘤和心包恶性畸胎瘤各1例,11%),良、恶性肿瘤之比为6:1。943例全身各脏器恶性肿瘤中心脏转移204例(22%).首位是白血病(55%),其后依次肺癌(14%)、恶性淋巴瘤(13%)、间叶组织肉瘤(5%)和胃癌(3%)。心脏、心包原发性瘤与继发性瘤之比为1:3。【结论】 心脏、心包原发瘤发病率为0.14%,转移瘤22%,继发瘤是原发瘤的3倍。肝癌、绒癌、脑瘤及胰腺癌少见或不见心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类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5例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结果  5例均为良性肿瘤,包括心脏横纹肌瘤2例、纤维瘤2例和脂肪瘤1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4小时至8岁,均通过心脏超声发现心脏肿瘤,因出现心室流出道梗阻而手术。结论  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较少见,以良性为多,其中又以横纹肌瘤和纤维瘤相对多见,由于该类肿瘤具有典型的病理学特征,诊断不难,采用免疫组化标记和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心包间皮瘤四例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戴振华,朱必顺,钱卫冲关键词心包间皮瘤;诊断中图法分类号R542.1原发性心包间皮瘤非常少见,至1985年文献报告仅120例。国内迄今只有10余例。我院自建院以来共收治4例,报告如下。例1男,49岁。胸闷、气促、...  相似文献   

18.
王晓进  张希  陈冠雄  刘云奇 《广东医学》2012,33(17):2637-2639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发病特点及外科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3例心脏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明显多于恶性,黏液瘤占88.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51~60岁为高发段;良性心脏肿瘤患病率男∶女为1:1.91;黏液瘤多附于房间隔,其中左侧为主。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多起源于右房游离壁。本组手术治疗生存率为93.5%。黏液瘤复发率为3.9%,恶性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8个月。结论女性心脏肿瘤发病率高于男性,多位于心房,良性黏液瘤为主。心脏超声CT诊断准确率高,手术摘除是良恶性心脏肿瘤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其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侵及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原发性心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1例,其中粘液瘤占92.3%,右室错构瘤占3.85%,心包间皮瘤3.85%。本文主要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心脏肿瘤占所有心脏及心包肿瘤的5%~10%,尸解则占0.0001%~0.05%。心脏及心包转移性肿瘤较常见,尸解则占癌瘤的21%。大约75%良性肿瘤,其中40%为粘液瘤,20%为横纹肌瘤,其他为中胚层混合瘤。大多数恶性肿瘤为肉瘤,其他为淋巴瘤、胸腺瘤及浆细胞瘤。本文总结了外科治疗良性和恶性心脏肿瘤及其远期效果。 1 材料和方法在法国拉陪(La Pitie)医院心血管外科从1972年到1989年5月外科治疗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