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迅速提高,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和就治率明显增加。由于老年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大,病人手术耐受力差,常合并轻重不同的慢性疾病,导致老年人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前,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不主张积极手术[1]。近年  相似文献   

2.
杨晓蓉 《山东医药》2007,47(22):119-119
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预后的术前因素,并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要点。方法选取2010—2013年江西省人民医院同一动脉瘤显微手术组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6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情况。分析不同年龄、有无高血压、不同手术时机及Hunt-Hess分级患者预后效果。结果≤60岁、有高血压、Hunt-Hess分级≤Ⅲ级患者的预后效果分别优于>60岁、无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Ⅲ级患者(P<0.05);不同手术时机患者预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优于中期手术(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手术时机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预后的常见因素,重视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充分降颅压是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的临床要点。  相似文献   

4.
40例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继明  魏民  史冬立 《山东医药》2004,44(11):51-52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限性异常扩张形成,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动脉瘤破裂出血常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做好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及并发症的护理十分重要。2002年3月~2003年1月,我们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53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显微外科技术的开展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神经外科(尤其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动脉瘤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一般都主张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现将其外科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时机选择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目的是防止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9.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对Hunt—HessI~Ⅱ级和V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的意见趋于一致。I~Ⅱ级患者病情良好,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为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多争取早期手术。V级患者病情危重,除非有威胁生命的血肿可以清除,否则无论是否手术,效果均不佳。故多数学者主张先保守治疗,延期到病情好转后再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73例共76个动脉瘤。2例术前死亡,手术成功夹闭73个,包裹梭形动脉瘤1个。Glasgow预后分级(GPS):Ⅰ级4例,Ⅲ级7例,Ⅳ级6例,V级56例。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且31%-CTA有助于手术前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翼点入路及纵裂入路可有效治疗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积极防治其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急性脑积水应早期应用脱水剂,配合腰穿或腰穿持续引流释放血性脑脊液;慢性脑积水应及时行V-P分流。  相似文献   

11.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评价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对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对3例巨大动脉瘤均采用标准的翼点入路联合颈部颈动脉抽吸顺利夹闭。其中1例患者术后拒绝DSA复查,术后9个月随访患者偶有头晕,左眼视力略有好转,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分级为V级;1例患者术后有左侧肢体不完全偏瘫,头颅CT显示右基底核缺血性改变,DSA复查示右颈部颈总动脉阻断处略狭窄,载瘤动脉通畅;术后6个月随访.GOS预后分级为Ⅳ级;另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头颅CT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显影良好;GOS预后分级为V级。结论:逆向抽空减压法使部分不可直接夹闭或难以直接夹闭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变为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费昶  刘军 《山东医药》1997,37(4):7-8
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的26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治愈19例,病残6例,死亡1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分级好的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高分级动脉瘤在治疗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包括是否积极治疗,特别是V级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夹闭或栓塞的选择;以及脑室外引流的应用时机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机开颅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6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低级别组患者,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好(χ2=8.423,P=0.004),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2,P=0.457);高级别组患者,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好(χ2=5.625,P=0.018),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积极的开颅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能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早期手术对低级别动脉瘤性SAH患者疗效好,而延期手术对高级别动脉瘤性SAH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eranial aneurysms,MIA)是指颅内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7.5%~37.7%。通常治疗MIA多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及血管内栓塞。分期手术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而血管内治疗费用相对昂贵。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MIA的优点是入路简单,可一次开颅处理MIA。存在的问题是风险相对较高。现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9年5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脑外分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手术治疗MIA患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应选用显微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38年Walter Dandy首次经开颅用银夹成功地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以来,该术式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标准方法。以后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以及动脉瘤夹、麻醉、手术中监护和手术后护理的改进,使动脉瘤夹闭术达到完美水平,以致至今仍被誉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自从1991年发明经皮动脉腔内Guglielmi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动脉瘤以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两种颅内动脉瘤微侵袭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80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后1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定疗效,并同时观察两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7.5%、神经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为11.2%,B组分别为82.5%、27.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均安全、有效,尤以前者为佳.  相似文献   

19.
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开颅于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做镜下,一期开颅手术治疗36例,夹闭68个动脉瘤,包裹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3例6个动脉瘤,6例患者仅处理破裂动脉瘤。结果 共夹闭动脉瘤80个,包裹动脉瘤6个。45例手术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心跳骤停,植物生存1例,偏瘫2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恢复,3例无变化。术后GCS评分,13~15分38例,8~12分6例,8分以下1例。结论 对于符合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一期夹闭,一侧翼点入路可以同时夹闭大部分多发动脉瘤,包括部分位于双侧的多发动脉瘤,于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策略、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其中5级74例(83.15%)、4级9例(10.11%)、3级3例(3.37%)、2级1例(1.12%)、1级2例(2.2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