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与氟比洛芬酯两种药物在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2例膝关节镜局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P)组:脂肪乳+0.9%氯化钠注射液;氟比洛芬酯(F)组:氟比洛芬酯+0.9%氯化钠注射液;罗哌卡因(R)组:罗哌卡因+脂肪乳;联合应用(C)组:氟比洛芬酯+罗哌卡因。比较4组术中和术后1、2、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补充性曲马多用量及时间、患者满意度以评价各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4h静息和运动时罗哌卡因、氟比洛芬酯均有效且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术后8h静息和运动时只有氟比洛芬酯有效。术后1、12、24h时各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组与P组行射频消融术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局麻膝关节镜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在术后早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杜春林 《西部医学》2010,22(9):1646-1647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腰麻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曲马多-罗哌卡因关节腔内注射组(TR组,n=30)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30)。腰麻用罗哌卡因15 mg。TR组于术后在膝关节腔内注射盐酸曲马多10 mg加0.75%罗哌卡因5 ml;R组于术后在膝关节腔内注射0.75%罗哌卡因5 ml。分别于给药后8、12、24 h患者屈膝90°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完全无痛为0分,难以忍受的疼痛为10分。术后随访48 h,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TR组VAS评分显著低于R组(P〈0.05)。术后随访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曲马多联合罗哌卡因膝关节内注射,观察到用药后患者仅在屈膝关节90°时感到膝关节有轻微疼痛,镇痛时间至少为24 h,显著超过长效局麻药的作用时间,未见任何副作用,达到了临床镇痛要求,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0.3%轻比重罗哌卡因与0.3%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应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腰麻下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8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R组和B组两组,每组24例,轻比重腰麻药配方:R组:0.75%罗哌卡因2 mL+注射用水3 mL配成0.3%轻比重罗哌卡因;B组:0.75%布比卡因2 mL+注射用水3 mL配成0.3%轻比重布比卡因.观察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系统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患侧肢体麻醉效果、最高感觉阻滞平面相似,但R组感觉阻滞起效慢于B组,维持时间短于B组(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低于B组,恢复较B组快(P<0.05).R组健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阻滞均较B组轻,恢复也快.B组易出现尿潴留;两组血流动力学均比较稳定.结论 两种轻比重局麻药单侧腰麻均有效应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手术.0.3%轻比重等剂量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相比较,罗哌卡因对下肢运动影响小,术后下肢运动恢复较布比卡因快,不良反应少,血流动力学稳定,更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膝关节镜手术.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8,(2):183-185
目的:观察连续隐神经阻滞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80例,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案,术后均行连续神经阻滞自控镇痛48h,持续剂量2ml,总量100ml/h,随机分为四组:单纯0.225%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组(F组),0.15%罗哌卡因复合1μg/ml舒芬太尼行股神经阻滞组(FD),单纯0.225%罗哌卡因行隐神经阻滞组(S组)和0.15%罗哌卡因复合1μg/ml舒芬太尼行隐神经阻滞组(SD组)。记录四组患者术前、术后24、48、72h和7d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RVAS)和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AVAS)。记录四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股四头肌肌力情况。结果:术后四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息状态下VAS评分以及术后24、48h和7d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d股神经复合舒芬太尼组(FD组)、隐神经复合舒芬太尼组(SD组)AVAS评分高于股神经阻滞组(F组)和隐神经阻滞组(S组)。SD组和S组术后24、36、48h股四头肌肌力高于FD组和F组。结论: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与连续股神经阻滞(FNB)相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小,但较低浓度罗哌卡因(0.15%)复合舒芬太尼不及较高浓度(0.225%)罗哌卡因镇痛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93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吗啡组及对照组,各31例。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术毕膝关节腔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7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含二丙酸倍他米松5 mg及倍他米松磷酸钠2 mg);吗啡组膝关节腔内注射吗啡1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8 ml);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8 ml。观察3组术后4、8、16和24 h双足站立及膝关节伸展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4及8 h VAS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组和吗啡组术后16及24 hVAS显著降低(均<0.01)。吗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具有效果确切、镇痛时间久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1~2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和0.75%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0.75%罗哌卡因组比0.5%罗哌卡因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患者满意率高。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因作用更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左旋布比卡因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0例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n=30)。手术结束后分别于膝关节腔内注射0.5%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20ml。观察并记录注药后2、4、8、12、24和48h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三组镇痛满意率分别为80%,96.7%和93.3%(P〈0.05);三组的VAS逐渐增加,8~24hB组和L组VAS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膝关节腔内注射左旋布比卡因,镇痛效果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镜检术由于手术时间短、疼痛刺激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对关节损伤的诊治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对膝关节镜检术的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麻醉起效快,迅速完全、完善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术后保持下肢运动功能,为早期活动提供有力条件。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为膝关节镜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通过观察几种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行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止血带反应及药物。探讨能满足镇痛需要,对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镜手术中采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膝关节腔内注射方式对于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的疼痛评分以及疼痛炎性神经介质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时,研究组患者中VAS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7分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SP、5-HT和NPY等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水平差异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膝关节腔内注射镇痛方式相比,采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膝关节腔内注射镇痛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效果,改善患者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指标水平,是临床镇痛方式的可靠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市骨科医院68例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组,各34例。在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股神经定位之后注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实施股神经阻滞,对照组仅注射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统计两组进入手术室后(T0)、手术开始即刻(T1)、术毕(T2)时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观察组T1、T2时NE、E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可明显降低患者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李永乐  王颖  武广义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05-106,1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帕瑞昔布静注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康复意义。方法选择本院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注入罗哌卡因25 mL镇痛,每天3次,持续3 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股神经阻滞的基础上,手术结束前30 min及术后12、24、48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0 mg。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态、动态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并统计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提高,但研究组术后1、2、3 d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7、5.418、9.379,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态t=8.714、6.572、10.165、6.429、4.981,P〈0.05或P〈0.01;动态t=8.032、9.743、8.169、7.925,P〈0.05)。两组安全性均较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帕瑞昔布静注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显著,间接促进了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地佐辛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L组给予0.2%罗哌卡因;DL组给予地佐辛5mg+0.2%罗哌卡因;FL组给予芬太尼5μg/kg+0.2%罗哌卡因;FLF组给予芬太尼5wg/kg+氟哌利多2.5mg+0.2%罗哌卡因;镇痛药总量均为200ml,给药模式均采用负荷剂量5ml,背景流速5ml/h,单次按压追加(PCA)剂量3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第1、4、8、12、24、48小时各时点的静息疼痛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PCEA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结果:L组术后4、8、12、24h各时点VAS评分和PCEA平均有效按压次数与DL组、FL组和FL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L组、FL组和FL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和48h时4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DL组和FLF组在恶心、呕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LF组有2例出现了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肺癌手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择期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年龄20~67岁,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术前T 6-7行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1 μg/ml(Ⅰ组)、0.2μg/ml(Ⅱ组)和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药物的腰硬联合麻醉对股骨头骨折置换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0例股骨头骨折置换手术平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基于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药物的腰硬联合麻醉方法。结果:基于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药物的腰硬联合麻醉对股骨头骨折置换手术都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麻醉后SBP与麻醉前相比较略微降低,而HR的变化比较平稳,但是两组间麻醉前后各时间相比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罗哌卡因的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股骨头骨折置换手术有利于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与生命体征的稳定,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淋巴水肿患者淋巴静脉吻合术中的臂丛阻滞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90例择期行上肢淋巴静脉吻合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C 3组,分别予以0.200%罗哌卡因30ml,0.250%罗哌卡因30 ml及0.375%罗哌卡因30 ml,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评估3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运动阻滞起效时间(T2)、感觉阻滞完善时间(T3)、镇痛持续时间(T4)、运动阻滞恢复时间(T5)、运动阻滞程度、患者满意度及不良事件。结果  ①A、B、C 3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4.06±0.60)、(3.17±0.72)和(2.16±0.63)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6.33±0.93)、(5.52±0.93)和(4.35±1.02)min。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5.316和32.502,P =0.000);②3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升高,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逐渐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496,P =0.000)。而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随着罗哌卡因浓度升高逐渐延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7.066和25.787,P =0.000);③在注药后15 min,C组患者运动阻滞程度≥3级比例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注药后30 min,C组患者运动阻滞达≥3级比例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患者存在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现象。3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0%、87%和93%。结论  对于上肢淋巴静脉吻合术患者,选择0.250%罗哌卡因30 ml行肌腱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能够满足手术要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罗非昔布、局麻药罗哌卡因区域阻滞、氯胺酮三联镇痛对下腹部手术术后疼痛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0例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于术前30 min口服50 mg罗非昔布片剂、切皮前0.5%罗哌卡因行区域阻滞、术前5 min静注氯胺酮0.2 mg/kg。对照组则选择常规麻醉方案。按需静脉给予舒芬太尼以控制术后疼痛,记录两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另外,分别记录两组术后的疼痛评分和手术后的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低,治疗组较对照组使用舒芬太尼镇痛的剂量要少。另外,治疗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对下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罗非昔布、0.5%罗哌卡因区域阻滞及氯胺酮进行镇痛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的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腹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量效关系、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60例行择期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给予相同浓度和比重的罗哌卡因12mg、15mg并与布比卡因10mg的脊麻相比较。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固定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麻醉效果分级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依次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下肢运动阻滞时间依次减少,B、C组与A组比较P〈0.05。第一次硬膜外用药时间依次延长,B,C组与A组比较P〈0.05。结论:以0.5%罗哌卡因15mg行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手术中最安全、有效的,可取代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肛肠外科中不同椎间隙硬膜外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肛肠外科手术患者100例,A SAⅠ~Ⅱ级,随机分为L4~5组和L5~S1组,每组50例,分别经L4~5、L5~S1椎间隙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在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1~2ml,均向尾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注入局麻药,连接止痛泵,内含0.2%罗哌卡因复合0.0003~0.0005%芬太尼100ml。结果:术后疼痛分级:L4~5组,0~1度占88%;L 5~S1组,0~1度占94%。结论:肛肠外科中,L5~S1椎间隙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明显优于L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