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lumbosacral plexus block, LPB)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阻滞组(LPB组,n=50),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n=5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50)。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术后采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至术后48h。全身麻醉诱导前L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FICB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1、8、12、24、48h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操作时VAS评分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LPB组和FIC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人次明显少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在术后1、8、12、24、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48h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LPB组在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LPB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FICB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FIB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且镇痛时间更长,但腰骶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1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神经阻滞组,29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腰硬组,5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改变及麻醉操作前后的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镇痛药用量、术中出血量、补液量等。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腰硬组患者术中麻黄碱用量及补液量均多于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严重疼痛,麻醉后腰硬组疼痛评分低于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神经阻滞组患者术中镇痛药用量大于腰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均可用于高龄患者股骨头置换术。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有利于维持患者的生理状态,而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确切,起效迅速,临床麻醉应充分考虑利弊选择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3.
唐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64-66, 70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中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选取7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39例为腰硬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39例为神经阻滞组。观察2组麻醉阻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麻醉前,2组病人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阻滞后,2组病人心率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腰硬组(P < 0.01)。且麻醉后2组血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P < 0.01),腰硬组心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神经阻滞组麻醉前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麻醉后,腰硬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 < 0.01);2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 < 0.01)。腰硬组术中麻黄碱用量、补液量均显著多于神经阻滞组(P < 0.01),腰硬组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于神经阻滞组(P < 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均可用于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2种麻醉方式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影响,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镇痛效果显著,在实际临床麻醉中应充分考虑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4.
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和康复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TKA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静脉持续芬太尼组(Ⅱ组),每组20例。Ⅰ组患者通过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镇痛,Ⅱ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均持续镇痛50h。记录静息及功能锻炼时视觉摸拟评分(VAS)、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及副作用发生。结果Ⅰ组患者术后8、12、24、48h静息时和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肌力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镇静过度、恶心及镇痛不全发生率均较高。结论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嚣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硬膜外和静脉术后镇痛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方法 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连续腰丛阻滞组(N组),硬膜外术后镇痛组(E组),静脉术后镇痛组(Ⅴ组),每组25例.于术后各时点记录3组患者的VAS评分、HR、MAP和呼吸频率(RR),以及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术后不良反应与患者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与运动时VAS评分、HR、MAP和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早于E组和V组(P<0.05);Ⅴ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N组和E组(P<0.05).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可为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腰丛神经阻滞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拟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地佐辛超前镇痛,B组(30例)未使用超前镇痛,5min后两组患者均实施腰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比较:麻醉起效时间A组低于B组(P<0.05),麻醉维持时间A组长于B组(P<0.05),A组麻醉后10,20,30min和1,2,4h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腰丛神经阻滞前使用地佐辛超前镇痛能够更好地完善腰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行全息关节置换手术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观察组采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分别于术后6、12、24 h进行疼痛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 h术区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确切,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髋部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髋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组(B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B组和G组分别采用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完成手术,术后2组患者均行电子自控静脉泵吗啡镇痛.记录2组患者术后0、3、6、12、24和48 h的活动和静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吗啡用量及术后48 h内呕吐、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的例数.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0、3、6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显著低于G组(P<0.05);B组术后第1天、第2天的吗啡用量,术中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均少于G组(P< 0.05);2组患者瘙痒、恶心呕吐、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髋部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减少阿片类用药的同时,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膝关节置换术中辅助右美托咪啶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择期膝关节置换术者随机分两组(n=20):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咪唑安定组(M组).两组均先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5 μg/kg,D组经微量输液泵以1 μg/(kg·h)的速度推注右美托咪啶10 min,M组缓慢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4 mg/kg后,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效果满意后20 min,D组以0.5 μg/(kg·h)右美托咪啶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记录患者入室(T0)、麻醉后手术开始前(T1)、切皮后10 min(T2)、置换关节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Ramsay镇静评分及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T0时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手术前后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MAP、HR在手术后较之手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D组在T2、T3时MAP、HR显著低于M组(P〈0.05).两组各时间段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 镇静评分均达到2~4分.D组术中体动、高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抑制及寒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M组(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膝关节置换术中辅助右美托咪啶麻醉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马薇涛  王春晓 《广东医学》2008,29(10):1680-1681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静脉麻醉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的效果、麻醉后复苏时间,麻醉后并发症。方法40例择期上肢手术的患儿,年龄3~7岁,ASAⅠ~Ⅱ级,手术时间30~90 min,随机分为两组,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K组: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0.5 ml/kg神经阻滞,丙泊酚2~4 mg/(kg·h)维持镇静;K组使用丙泊酚2~6 mg/(kg·h),氯胺酮2~6 mg/(kg·h)静脉麻醉维持,两组手术过程如患儿出现体动或哭闹即追加氯胺酮1 mg/kg静脉推注,观察记录麻醉前后两组生命体征,麻醉结束后两组患儿苏醒时间,疼痛出现时间,术后麻醉并发症恶心、呕吐及烦躁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手术过程麻醉药物用量。结果麻醉手术过程的情况:B组整个手术过程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患儿无明显躁动。K组在麻醉诱导期,手术过程中出现体动、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等波动发生率高,且B组氯胺酮用量(50±15)mg明显少于K组(130±45)mg;麻醉复苏情况:B组患儿(25±9)min较K组患儿(110±65)min短;术后B组镇痛时间(6.1±3.9)h较K组(3.8±2.1)h长;恶心呕吐发生率B组(5±2.1)%较K组(21±3.5)%低。结论在神经刺激定位仪辅助下,小儿上肢手术可以在镇静条件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准确,麻醉复苏快,0.375%罗哌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能够提供满意的麻醉和较长时间术后镇痛,同时相应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65岁以上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Ⅰ组)静注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快速诱导插管,用瑞芬太尼[0.05~0.20μg/(kg·min)]和丙泊酚[3~6mg/(kg·h)]持续输注维持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Ⅱ组)选择L3~4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蛛网膜下腔推注0.5%布比卡因1.0~1.8ml,必要时硬膜外追加1.6%利多卡因,辅用咪唑1~2mg或芬太尼50~100μg。两组麻醉前及术后1、4、8、24h应用MMSE测试方法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38例出现术后精神功能障碍,两组总发生率为63.3%。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hMMSE值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各时间点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前臂桡侧手术患者4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20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右美托咪定1μg/kg,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观察入室时(T0)、臂丛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实验组T1、T2时间点MAP[(76±6)、(76±5)mm Hg]低于T0[(82±8)mm Hg],T1~4时间点HR[(72±6)、(72±6)、(75±8)、(75±7)次/min]低于T0[(8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T1、T2时间点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实验组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9±2)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2±1)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623±148)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566±130)min]均低于对照组[(10±2)、(13±2)、(465±105)、(412±85)min],镇痛持续时间[(572±137)min]长于对照组[(756±2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实验组OAA/S评分在T1~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可缩短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并发症的比较。方法:ASAⅠ~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又分两个亚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S+F组)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组(F+L组),每组22例。S+F组、F+L组应用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神经阻滞,膝关节以下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髋关节和股骨干部位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腰丛阻滞。E组于L3,L4间隙穿刺,间断给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控制在T10。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术毕无创血压(B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针刺法),术后随访镇痛维持时间,患者运动阻滞时间;观察术中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按“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评定。结果:神经阻滞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并发症少,镇痛维持时间长。结论: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阻滞效果完善,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安全而经济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强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90-92
目的比较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或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0月武警兵团指挥部后勤部医院114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成三组接受硬膜外镇痛.每组各38例。各组使用的药物:R组为0.5%罗哌卡因5mL(25mg)+生理盐水5mL;RS组为O.5%罗哌卡因5mL+0.00016%舒芬太尼溶液5mL;RD组:O.5%罗哌卡因5mL+0.08%地塞米松溶液5mL。给予试验药物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记录患者首次追加镇痛时间、术后24h哌替啶需求总量、需要追加镇痛的患者例数等信息及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S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和RD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的术后首次镇痛时间[(15.30±5.57)h和(14.40±5.10)h]明显长于R组(单纯罗哌卡因)[(3.10±0.56)h],RS组[(28.0±13.3)mg]和RD组[(30.0±12.9)mg]的术后哌替啶的总用量亦明显少于R组[(80.0±25.7)mg]。R组主动要求追加镇痛的患者例数及比例(37例,97.3%)大于RS组(19例,50.0%)和RD组(23例,60.5%)。结论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可以明显增强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作用,延长其镇痛时间,同时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并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周绍喜  刘照宏 《吉林医学》2012,33(19):4045-404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膝关节手术后使用镇痛泵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其中A组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B组行盲探法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使用局部麻醉药总量及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镇痛效果好,使用局部麻醉药总量少,并发症出现少。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高龄患者术后镇痛可提高操作成功率、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沈文生  任志伟  邵瑾  朱晓沔  李丹升 《浙江医学》2011,33(7):997-999,1003
目的 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及髌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持续静脉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I~II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40例,单侧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持续静脉镇痛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静脉给予负荷量3ml,配方为每150ml混合液中含芬太尼针1.2mg +氯诺昔康针40mg,维持2ml/h,自控每次0.5ml,锁定时间为20min.B组通过导管注入0.15%盐酸左布比卡因5ml为冲击量,以4ml/h维持,锁定时间为1h,配方总量为300ml,两组患者镇痛持续3d.记录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1、6、24、48及72h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或0.01),B组患者术后的下地次数和行走距离均大于A组(P<0.05或0.01),B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1).结论 0.15%盐酸左布比卡因用于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膝部手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对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轻比重单侧腰麻在下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选择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医院拟行下肢手术且ASAⅡ~Ⅲ级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于L2-3或L3-4间隙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射0.167%轻比重布比卡因溶液3m1(A组)、0.25%轻比重布比卡因溶液2ml(B组)、0.375%轻比重布比卡因溶液2ml(C组),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5min,给药后5、10min的收缩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下肢运动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Bromag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种不同浓度轻比重布比卡因均可产生单侧阻滞的麻醉效果,效果评定A组优25例,良5例;B组优24例,良6例;C组优26例,良4例,三组优良率均为100%;A、B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13.3%,与C组(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感觉恢复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A组:(132.5±25.4)、(110.6±23.6),in;B组:(135.5±26.9)、(115.7±25.3)min]明显短于C组[(178.3±28.3)、(153.4±3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醉有效镇痛时问C组明显高于A、B组。结论:轻比重单侧腰麻应用于下肢手术具有麻醉起效迅速、阻滞效果理想、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老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择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给予0.4%罗哌卡因25mL后行连续股神经置管(CFNB)进行术后镇痛.术中使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D组使用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维持术中麻醉深度,P组使用丙泊酚静脉泵注。术后使用ICU专用谵妄评估表(CAM—ICU)评估是否发生谵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369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62例在术后3d内发生了谵妄,谵妄发生率为11.3%,其中D组4.1%,P组16.7%(P=0.005)。D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P组患者[(227.8±48.6)μg比(289.1±71.0)μg,P〈0.01)]。D组术后静息数字分级评分(NRS)低于P组[NRS:(4.0±1.2)分比(4.3±1.2)分,P〈0.05;平均NRS评分:(2.0±0.8)分比(1.8±0.8)分,P〈0.05]。D组患者术后杜冷丁使用比率明显低于P组[10.8%(20/186)比20.8%(38/183),P=0.0051。结论 与丙泊酚维持麻醉比较,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老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影响.方法 连续硬膜外联合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阻滞镇痛组和药物镇痛组.阻滞镇痛组术后给予持续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药物镇痛组术后按需给予哌替啶肌注.监测术后两组股静脉血流量(BF)、VAS评分及出血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BF术后各时点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6 d时BF均较高(P<0.05).与术前比较,药物镇痛组术后1~6 d时VAS评分升高;阻滞镇痛组术后3~6 d时VAS评分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4 d时VAS均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较低(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增多,降低D-二聚体的升高,有利于防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镇痛在镇痛分娩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自2011年5月~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分娩的单胎头位且足月的初产妇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孕妇随机分成3组,每组24例。3组分别给予舒芬太尼剂量为2μg(A组)、4μg(B组)和6μg(C组)。于L2~3行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鞘内注射各组拟定剂量的舒芬太尼和2.5mg的罗哌卡因。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并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A泵)。记录各组首次用药持续时间、药物起效时间、鞘内注射给药后VAS疼痛评分、罗哌卡因总用量、运动阻滞情况、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等。结果 3组镇痛效果均良好,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舒芬太尼B组和C组较A组首剂给药后作用持续时间长、药物起效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舒芬太尼A组罗哌卡因总用量为(22.37±6.33)mg明显高于B组的(15.79±5.64)mg和C组的(14.76±5.17)mg(P<0.05);在运动阻滞发生情况方面,A组发生轻度运动神经阻滞明显多于B组和C组(P<0.05);3组在产程时间、出血量以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在镇痛分娩术中均安全有效,且4μg舒芬太尼联合2.5 mg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镇痛在镇痛分娩术中的剂量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