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整形联合鼻撑矫形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疗效.方法 收集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8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48例和常规组32例.观察两组患儿术后鼻孔高度和宽度、鼻基部和鼻翼长度、鼻翼唇峰距、鼻偏曲度、鼻翼口角距.计算两组患儿的鼻尖偏离度.结果 联合组鼻孔高度、鼻翼唇峰距、鼻翼口角距明显低于常规组,鼻孔宽度、鼻基部长度、鼻翼长度、鼻偏曲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鼻尖偏离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行改良Millard法唇裂修复术同期进行鼻整形和鼻撑矫形,能有效的改善患儿的鼻形态,促进口腔颌面向健康方向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观察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的同期矫正效果。方法对33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采用鼻翼缘及鼻小柱飞鸟形切口入路行鼻翼软骨内侧脚上移悬吊及鼻尖弓背成形、鼻面沟、鼻翼沟形态塑造术进行鼻畸形及鼻中隔偏曲的同期矫正。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鼻外形明显改善,鼻小柱居中,两侧鼻孔大小基本相等,鼻尖抬高并形成自然的弓背形态;偏曲鼻中隔软骨前端复位。结论鼻小柱及鼻翼缘飞鸟形切口入路行鼻翼软骨内侧脚上移悬吊及鼻尖弓背成形、鼻面沟、鼻翼沟形态塑造术是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Ⅱ期矫正有效方法;同期进行鼻中隔偏曲的矫正,对维持术后鼻部形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测单侧唇裂术前及术后2周鼻唇结构特征和对称性的恢复及通过随访1年后观察患儿鼻唇形态的改善、发育等情况。与我科之前的研究测量形成系统性及整体性的研究,并为后续所进行的三维测量研究提供对比及理论参考,为以后的唇裂患儿修复提供一份详细的理论参考及临床指导。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整形烧伤科治疗的35例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术前及术后2周患儿的全鼻宽、唇峰口角距、鼻翼唇峰距、鼻小柱唇峰距、鼻底宽、鼻孔宽、鼻孔高、人中嵴长度、人中长度、鼻小柱高等11项唇鼻特征进行测量,并随访至1年观察患儿的鼻唇的发育情况。 结果 测量的11项指标经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P<0.05,可见术前及术后2周的各指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随访观察到大部分患儿的鼻唇形态得到良好的改善、健患侧的对称性良好,双侧唇高近似相等,术区瘢痕不明显,唇弓及干湿唇的延续性及形态良好,无唇外翻,双侧鼻孔、鼻翼基底对称性改善明显,人中嵴形态存在患儿上唇运动时未观察到凹陷和扭曲。 结论 通过随访1年及结合我科之前的测量研究,单侧唇裂患儿在行修复术后短期内鼻唇形态、饱满度,唇弓的延续性、健患侧的对称性即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为唇裂患儿的修复及继发畸形修复时期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唐哲明 《柳州医学》2006,19(1):17-18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有唇畸形和鼻畸形,唇畸形表现为术区瘢痕明显,唇珠不显或凹陷,唇弓不显,唇缘不齐,唇红凹陷。鼻畸形表现为鼻尖低平,患侧鼻翼扁平,塌陷。鼻孔横置,鼻小柱短,患侧鼻翼脚向外移位,鼻翼颜面角呈钝角,鼻孔基底塌陷等。两种畸形一般同时存在,二期修复时均一起修复。2002~2005年,我们对8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一次修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单侧唇裂鼻畸形,简称唇裂鼻,临床表现为患侧鼻翼塌陷,鼻翼外侧脚向外下方移位,鼻尖低平,鼻尖和鼻小柱偏斜,患侧鼻孔过大等;组织学表现患侧鼻翼软骨的外侧脚细胞发育差于内侧脚及中间脚处等异常[1]。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整复方法很多,且整复技术也在不断演化,说明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技术的整复效果与医患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整复效果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为探究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更快的提高临床整复效果,现对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方法进行综述。1整复方法单侧唇裂鼻唇畸形不但累及皮肤、肌肉、粘膜,还累及骨和软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侧完全性唇裂整复治疗时,同期进行唇裂修复和鼻部畸形矫正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美容效果及减轻二期鼻畸形修复难度的手术方法.方法:唇裂修复方式采用原长法原则进行设计,加用鼻小柱旁三角瓣法调整人中和鼻孔宽度,对上唇口轮匝肌进行解剖复位.同时采用双侧鼻孔边缘手术切口重塑大翼软骨形态、位置,恢复鼻穹隆,延长鼻小柱以矫正鼻畸形.结果:本组共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25例,年龄从6个月至3.8岁.术后前唇血供优良,切口I期愈合.随访时间,术后6月至3年;20例获得满意效果:唇高满意,双侧唇峰等高,红唇缘整齐.唇弓明显,唇红丰满,上唇运动时口轮匝肌连续,双侧鼻孔基本等大,鼻翼塌陷明显改善,鼻小柱延长良好.5例唇裂修复效果满意,鼻畸形有一定改善.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裂,在唇裂修复同期进行鼻畸形的矫正,可获得良好的唇鼻部手术效果,减轻部分需进行二期鼻畸形病例的修复难度.  相似文献   

7.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鼻畸形的早期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胃口腭裂的同期,修整明显的鼻翼畸形。方法 经同心圆内外孤不等长的几何学原理,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修复后出现典型的患侧鼻翼“S”畸形现象的形成机理,设计鼻前庭皮肤“T”形切口,三角形切除,“T”形缝合方法,以有效地修整鼻翼畸形。结果 1997年以来,13例采用此法修复后,鼻翼“S”畸形消除,鼻孔外形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修复唇裂后,鼻翼前庭侧皮肤过剩,切除多余皮肤,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改良Millard术式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改良的Millard术式整复142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6个月后测量比较健侧和患侧的唇高、唇长、鼻底宽度、鼻翼基底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差异.结果:5例病例伤口Ⅱ期愈合,余患儿伤口Ⅰ期愈合,82%人中嵴形态明显.术后健、患侧唇高、唇长、鼻底宽度、鼻翼基底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Millard法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较好地修复唇部及鼻部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张现军 《中原医刊》2009,(20):60-61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手术矫治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06年至2008年就诊的15例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患者,从分析鼻唇畸形的解剖入手,确定具体的矫治方法,其核心是唇瘢痕修整、口轮匝肌功能复位、鼻翼软骨的松解、复位及鼻翼基部位置的调整。结果本组15例患者随访1~6个月,鼻唇关系协调,效果满意。结论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同期修复,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修复时,利用自体髂嵴软骨修复鼻畸形的临床方法。方法 9岁~12岁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采用自体髂嵴软骨雕刻成"L"形,移植于鼻背和鼻小柱处,修复唇裂术后鼻畸形。结果 48例患者均一期痊愈出院,患侧鼻翼基部凹陷、鼻小柱偏斜、鼻尖低平等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结论自体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对鼻翼塌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可以有效地矫正唇裂术后鼻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以便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Millard Ⅱ单侧唇裂修复术及鼻畸形整复术(隆鼻、鼻翼及鼻小柱软骨整形综合术式),实验组在整复后的鼻腔内置硅胶管维持形态,对照组不做处理。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主要观察鼻小柱、鼻尖、鼻翼及鼻孔形态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效果良好者32例,良好率80.O%,对照组效果良好者23例,良好率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侧唇裂患者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刁健  徐素娟  梁裔兰  李婷 《海南医学》2014,(8):1189-1191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鼻一牙槽突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4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术前应用鼻一牙槽突矫治器正畸治疗,对照组患儿不进行术前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鼻底宽度、鼻小柱长度以及鼻翼外观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鼻底宽度、鼻小柱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底宽度分别为(5.10±1.83)mm、(6.40±2.01)mm和(z3.29±2.19)mm,均小于治疗前,鼻小柱长度为(3.89±1.10)mm,大于治疗前,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和鼻底宽度均小于对照组,鼻小柱长度大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上唇裂隙宽度和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分别为(8.93±1.73)mm和(9.49±1.81)mm,均大于治疗前,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鼻底宽度和鼻小柱宽度分别为(29.29±2.11)mm和(1.26±0.22)mm,均大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鼻翼外观的满意度为(8.94±1.10)分,大于对照组的(4.09±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鼻一牙槽突矫治器治疗作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手术治疗前重要的步骤,可明显减少患儿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增加鼻小柱长度,减少鼻底宽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甲软骨移植重建鼻软骨支架在唇裂继发鼻塌陷畸形综合矫治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唇裂鼻畸形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3~35岁,平均22.3岁。切取耳甲软骨,按照健侧鼻翼软骨的形状和大小修整后将其植入两侧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并与两侧内侧脚缝合固定,起到支撑鼻小柱的作用。将另一端内收,使耳甲软骨呈"拱桥"状,调整拱形最高点及弧度与对侧一致,将耳甲软骨缝合在鼻翼软骨外侧脚上。周围软组织复位一并对唇裂患者鼻畸形进行矫正。术后对患者手术效果、移植软骨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发生。术后患者鼻外形明显改善,鼻小柱居中,鼻尖尖挺,鼻翼膨隆,两侧鼻孔基本对称。随访1~3年,临床效果满意。患侧鼻翼术前高度为(0.6±0.2)cm,术后高度为(1.1±0.1)cm,术后鼻翼明显增高,两者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侧鼻翼外侧脚与面中线距离术前为(2.5±0.3)cm,术后为(2.2±0.2)cm,术前与术后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鼻翼平均高度为(1.1±0.3)cm,鼻翼外侧脚与面中线距离为(2.2±0.3)cm,与患侧术后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甲软骨移植重建鼻软骨支架,有效地矫正了唇裂继发鼻翼塌陷畸形,使患者的鼻翼膨隆,塌陷纠正,双侧鼻孔基本对称,是修复唇裂术后鼻塌陷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术的,临床方法。[方法]采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形态测量结果,参考部分正常成人鼻的形态学测量数据,根据患者的脸形、眼形、口形,设计鼻尖高度、鼻长度、鼻宽度,然后雕塑自体肋软骨植入整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结果]59例患者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采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形态测量和自体肋软骨植入整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鼻部的正常形态,指导临床整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宋庆高  石冰  左晖  邓典智  郑谦 《西部医学》2005,17(5):448-450
目的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唇裂手术对其上颌骨生长发育及面部软组织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均已行手术者10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头影测量和定位拍照分析上颌骨生长发育及面部软组织发育,并与正常对照组同龄者分组进行比较。结果UCLP的唇腭裂均修复组与仅唇裂修复组,上颌骨相对于颅底均有明显的后退,并且上颌骨长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小。软组织测量中,UCLP的上唇面积、上自唇高、上唇长度、口裂宽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上红唇高差异无显著性。鼻底凸度、上唇凸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下唇凸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唇裂手术对UCLP上颌骨向前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软组织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根据鼻畸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手术切口沿鼻翼缘轮廓线、鼻小柱基底,充分显露鼻翼软骨,使鼻翼外侧脚旋转复位,鼻腔填塞预制纱垫以利塑形;同期延长鼻小柱。结果22例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均得到满意外观,患侧鼻翼隆起,恢复正常弧度,鼻孔对称,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结论依据鼻畸形特点及形成原因个性化设计鼻翼缘、鼻小柱基底切口并妥善处理鼻翼软骨的修复方法合理,操作简单,灵活性强,动态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瘢痕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修复手术对鼻部畸形的治疗影响。方法我院2002年至2006年收治单侧唇裂186例,回顾分析其手术方式与鼻唇部修复情况。结果单侧唇裂修复术后,鼻畸形35例,其中Millard法修复术后鼻畸形12例(12/77,15.6%);Tennison法修复16例(16/56,28.6%),上旋转下三角瓣法修复7例(7/53,13.2%)。结论对于单侧唇裂,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可同期修复鼻部畸形,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侧唇裂畸形存在的鼻畸形情况,用美学修复理念进行个体化的设计。方法对270例单侧唇裂进行鼻畸形修复,根据原发和继发鼻畸形情况进行手术设计。结果本组对收治的270例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进行了术后分析,单侧唇裂Ⅱ度的继发畸形术后满意度为96.2%,单侧唇裂Ⅲ度的继发畸形术后满意度为73.8%,唇裂早期修复进行鼻整形的面容恢复优于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后进行鼻整形的病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唇裂的裂度与鼻畸形的程度呈正比,修复方法较为复杂和多样术式。对单侧唇裂鼻畸形采用对称性美学测量,重视鼻翼软骨的矫正,可达到对称性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