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两地牛带绦虫感染家猪,了解贵州省都匀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对都匀、从江两地绦虫病患者进行驱虫,从孕节分离虫卵感染家猪,收集囊尾蚴并观察其特征。结果两地牛带绦虫均可在家猪体内发育为囊尾蚴,感染率分别为87.5%和62.5%。囊尾蚴回收率分别为0.266%和0.028%,囊尾蚴只分布在肝脏,并以肝实质为多见。都匀囊尾蚴比从江的稍大,其外壁有小的疣状物,头节可见伸缩的顶突和两圈逗点样结构,但无明显小钩。结论①家猪可作为两地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②形态学研究显示都匀牛带绦虫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从江牛带绦虫是传统牛带绦虫。③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局部流行病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新鲜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孕节,分别用生理盐水洗净,置37℃水浴箱孵化成六钩蚴、经皮下或腹腔接种小鼠。分别于感染后40、60、75d取血作免疫学检查。结果 两实验组小鼠感染六钩蚴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均升高,其中IgM在感染后40d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IgG、IgA在感染后60d达高峰,之后下降;补体C3、C4水平下降,至感染后75d,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组和从江牛带绦虫感组分别下降82.8%和77.5%;检查两组小鼠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除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外其余无明显改变。结论免疫抑制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符合免疫应答规律。但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小鼠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感染乳猪致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方法用两种带绦虫孕节直接灌喂长白种乳猪,共分两组,实验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乳猪2头;对照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乳猪2头。感染后40d、60d分别剖检,切取肝组织制片,HE和Cason改良三色染色,病理学观察。结果两种带绦虫感染乳猪导致肝组织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两种带绦虫感染乳猪均可致肝纤维化,只是纤维化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尤其是都匀亚洲带绦虫先形成囊尾蚴肉芽肿,继而形成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用mtCO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mtCO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mtCO)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血清酶学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孕节灌喂健康乳猪,乳牛,隔离饲养。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25d、50d、75d抽血,检测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α1抗胰蛋白酶(α1-AT)含量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牛后,γ-GT、ALT、AST、NAG、LDH、LAP和α1-AT含量升高,感染75d与感染前相比含量呈倍数增加,而PA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家畜后的血清酶的活性变化,可反映宿主肝脏损伤程度。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宿主不同。其指标存在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 mt CO 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 ,抽提 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 (mt CO )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 ,经PHYL IP软件包处理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 97.4 4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99.16 %。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 ,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7.
用mtCOⅠ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用mtCO Ⅰ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mtCO Ⅰ)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 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结论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8.
云南、贵州两省38条人体带绦虫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采自云南、贵州两省的38条人体带绦虫进行分子鉴别,了解当地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的分布状况。方法对云南大理和贵州都匀及从江地区有排节片史的病人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虫体经形态学初步鉴别后,以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分别采用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基因(cox1)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各DNA样品进行常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阴性样品采用带绦虫cox1片段PCR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并选择1份亚洲带绦虫特异性PCR阳性的样品作为对照。从3种带绦虫PCR阳性的扩增产物中各选择1份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用NCBIBlast将各核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带绦虫的cox1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采自大理的4条带绦虫(DL1~4)的猪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980bp;其余25条大理带绦虫(DL5~29)和5条都匀带绦虫(DY1~5)的亚洲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260bp;各样品的牛带绦虫cox1片段PCR均为阴性。DL2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猪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100%,DY1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亚洲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100%。特异性PCR均阴性的4条从江带绦虫(CJ1~4)和亚洲带绦虫特异性PCR阳性的DL7以带绦虫cox1片段通用引物的PCR扩增出约1kb的产物。测序表明,CJ1片段的核酸序列与牛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DL7与亚洲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100%。结论cox1片段PCR扩增和核酸测序分析表明,采集的云南大理人体带绦虫为猪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贵州都匀和从江人体带绦虫分别为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9.
亚洲牛带绦虫的确立国内外尚无定论,据王正蓉等对来自从江和都匀的牛带绦虫作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特异片断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研究及陈艳对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调查,显示都匀牛带绦虫为亚洲牛带绦虫。为进一步从2种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部位侧面来证实,采用南瓜子、槟榔驱除从江和都匀当地牛带绦虫病患者体内的成虫,用孕节喂养乳猪和乳牛,观察其寄生部位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病患者生化指标的改变. 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放射测量仪对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病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清酶学指标r-谷氨酰转移酶(r-GT)、碱性磷酸酶(ALP)及肝纤维化指标(HA)、Ⅳ型胶原(Ⅳ-C)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 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r-GT、ALP、HA、Ⅳ-C显著升高(P<0.05),ALB、PA显著下降(P<0.05). 结论 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病患者肝功能、血清酶学、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观察贵州省都匀、从江新疆乌什和西藏拉萨等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分别测量采自都匀(42条)、从江(41条)、乌什(7条)和拉萨(18条)等4地完整牛带绦虫成虫的长度,计数链体节片数,并采用整体染色封制法观察头节、成节和孕节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测量、计数和摄影。结果 都匀的成虫平均长为(1.81±0.69)m,显著短于从江的(3.84±1.32)m、乌什的(2.76±0.86) m和拉萨的(3.72±1.12)m成虫(P<0.05)。都匀成虫的链体平均节片数为(574.64±189.33),也显著少于从江的(913.84±317.41)、乌什的(971.29±168.30)和拉萨的(940.38±368.26) (P<0.05)。都匀牛带绦虫成节的排泄管间距与卵黄腺长度比值平均为(1.71±0.13), 明显小于从江的(2.23±0.06)、乌什的(2.03±0.21)和拉萨的(2.31±0.15)比值(P<0.05)。染色观察都匀牛带绦虫10个头节中有3个明显可见发育不良的顶突。 结论 都匀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而从江、乌什和拉萨等3地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基因(LDH)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 方法 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成虫TaLDH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30a(+)中,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pET-30a(+)-TaLDH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原性。 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pET-30a(+)-TaLDH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了高纯度蛋白,浓度为0.9 mg/ml。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ET-30a(+)-TaLDH能识别感染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猪血清和患者血清,在相对分子质量(Mr)35 000处有一清晰条带,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 结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成虫乳酸脱氢酶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别对4省9株牛带绦虫标本进行分子鉴别。方法 分别取台湾桃园株(TW1),贵州都匀株(DY1、DY2)、贵州从江株(CJ1、CJ2、CJ3、CJ4)、云南大理株(DL1)和新疆乌什株(XJ1)成虫节片,提取DNA,以13条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并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13条引物共扩增RAPD片段331个(以相同bp数为依据)。单条引物扩增的RAPD片段数在3~28个之间,13条引物平均扩增RAPD片段在6.11~24.56个,平均14.15个;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平均RAPD片段在9.85~16.62,平均14.08个。系统发育树显示: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分为两支,DY1、DY2、DL1和TW1聚为一支,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CJ2、CJ3、CJ4和XJ1聚为另一支,属牛带绦虫指名亚种。 结论 我国4省9株牛带绦虫分别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指名亚种。RAPD分析可用于区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的分类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云南香格里拉带绦虫的种类。方法首先对香格里拉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香格里拉带绦虫形态学和牛带绦虫相似,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亚洲带绦虫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分别为99%和100%;系统发育树显示,香格里拉带绦虫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较远,距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香格里拉株带绦虫属于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15.
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免疫抑制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建立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小鼠动物模型,观察囊尾蚴的发育过程及形态变化。方法将亚洲带绦虫成熟孕节内虫卵经次氨酸钠孵化后经皮下注射、腹腔注射、灌喂三种方式感染小鼠,同时用地塞米松(1mg/d)皮下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在30、40、50、60d剖杀,观察小鼠的感染情况,囊尾蚴用胆汁进行头节翻出及组织压片,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皮下注射组的感染率为46.7%,囊尾蚴总数359个,腹腔注射组感染率为20%,囊尾蚴69个,灌喂组感染率为零。皮下组感染30d发现早期囊尾蚴。组织学检查显示头节,未见吸盘和小钩。40d后囊尾蚴出现吸盘的雏形,随感染时间延长,囊尾蚴大小,吸盘直径增加,50d后看见明显的四个吸盘和不完整两圈呈点状小钩结构。结论用免疫抑制小鼠可替代scid小鼠感染亚洲带绦虫六钩蚴建立囊尾蚴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鉴定云南大理洱源(E1-E2)、鹤庆(H1-H2)、双廊(SL)、挖色(WS)带绦虫的种.方法 首先对大理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h)的部分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带绦虫E1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分离株H1、H2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则较远.结论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H1、H2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预测亚洲牛带绦虫的Spef1-Like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http://ca.expasy.org/)所提供的有关基因和蛋白序列和结构功能分析工具,以及专业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包如pc-gene,VectorNTIsuite,从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当中识别该基因及编码区,分析和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一级结构中的修饰位点及模序,亚细胞定位特征,二级结构特征以及蛋白三维空间构象,蛋白亲水性及潜在抗原表位。结果该基因全长1099bp,编码区为117-929bp,编码271个氨基酸,与GenBank当中的其他序列比对,预测该基因为全长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含有多个能被其他酶修饰的位点,无跨膜区,预测其主要含有三个亲水性较强的抗原表位,空间结构上相距较近。结论生物信息方法可从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Spef1-like基因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Infection with tapeworms is a major problem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Patients may be asymptomatic or have a significant morbidity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 Infection with Taenia species is sometimes found by expulsion of eggs or proglottids in stool. Species specific diagnosis of Taenia is difficult, but possible. We present a case of Taenia saginata incidentally discovered, and risk factors for transmission, diagnosis, symptom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