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莉 《当代医学》2014,(32):1-4
目的:通过对隐裂牙患者诱发牙隐裂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揭示隐裂牙相关危险因素,为牙隐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68例符合隐裂牙诊断标准的牙隐裂患者,研究分析其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发生的性别比、年龄分布、与牙体磨耗的分级的关系。另选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采用藻酸盐取印模,用超硬石膏灌工作模型,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数据图像以DICOM格式输入Efilml.8.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牙冠近远中序列断面近中及远中颊舌尖顶所在的断层片,测定牙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牙尖斜度对照研究。结果168例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男56.59%,女43.4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发生率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2,P=0.07)。16~30岁、31~40岁、40~50岁、51岁以上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体磨耗Ⅰ级、Ⅱ级、Ⅲ级、Ⅳ级隐裂牙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尖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168例患者182颗隐裂牙的发生部位、隐裂牙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牙隐裂与牙体磨耗分级的关系、牙尖斜度对隐裂牙发生影响的研究显示,隐裂牙好发上、下第一、二磨牙,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隐裂牙发生  相似文献   

2.
138例牙隐裂的临床观察和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牙隐裂的致病因素。对138例牙隐裂患者的154颗患牙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牙隐裂的好发年龄为35—55岁,好发牙位为上颌第一磨牙。造成原因为创伤性[牙合]力。是导致牙隐裂的重要致病因素,牙尖斜面是隐裂发生的易感因素,牙齿本身结构薄弱区和发育缺陷是牙隐裂发生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牙隐裂的易发部位及临床疗效。方法 登记门诊就诊的96颗隐裂患牙。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为3 5 .42 % ,其次是下颌第一磨牙,为2 8.13 % ,下颌双尖牙发生率最低,为5 .2 1%。根据牙隐裂的不同程度和不同临床表现,采用调牙合、充填、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进行治疗,87例96颗隐裂牙治疗成功率达88.5 4% (85 /96)。结论 牙隐裂易发于上颌第一磨牙。牙隐裂早发现、早治疗及治疗后立即及时行全冠保护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谭克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8):619-619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临床治疗的观察和预后。方法50颗隐裂牙门诊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对隐裂牙齿没有发生牙髓炎症状者采取直接充填法,另外发生牙髓炎的隐裂牙齿通过完善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结果观察和治疗的50颗隐裂牙齿中发生牙隐裂最多的是上颌第一恒磨牙。病例中有2例在相应治疗数月后复发,而24例全冠修复的隐裂牙未复发。结论大多数隐裂牙发生在中老年时段,早期发现牙的隐裂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有必要由专业医师早期查出隐裂牙并给予早期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5.
后牙隐裂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61-3062
牙隐裂是指牙面上细微而不易发现的深入牙本质的裂纹,是引起牙痛的常见原因,但临床不易被发现,常导致漏诊、误诊。严重的病损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患牙丧失。本文就107例患者132颗隐裂牙的临床观察和治疗情况作一分析,以期提高对隐裂牙的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门诊诊断牙隐裂患者107例,男62例,女45例,患牙132颗;年龄20岁~70岁。其中上颌第一磨牙45颗,第二磨牙24颗;下颌第一磨牙25颗,第二磨牙6颗;上颌双尖牙17颗,下颌双尖牙15颗。患牙以近远中向裂纹多见,共118颗。1.2病史及临床症状出现症状时间为数天至3a,当其位置接近牙髓时,…  相似文献   

6.
刘红娟  王文宇 《吉林医学》2011,32(13):2563-2564
目的:对牙隐裂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探讨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以236例272颗牙隐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年龄、牙位分布、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好发年龄为40~65岁,以上颌第一磨牙最为多见。对236例272颗后牙牙隐裂综合治疗成功200颗,改善41颗,失败31颗,治疗的有效率为88.6%。结论:牙尖斜面是隐裂发生的易感因素,后牙牙隐裂治疗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晚期牙隐裂经根治和全冠修复后,定期复诊。  相似文献   

7.
农晨  秦楚林 《医学文选》2003,22(2):179-180
牙隐裂是一种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疾病 ,以磨牙多见。常常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被人们忽视 ,故早期较难发现。作者从 1 996年 1月~ 1 998年 1 2月对 1 2 0颗隐裂牙进行了综合治疗 ,临床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门诊接诊 1 2 0颗隐裂 (活髓 )牙 ,患者男性 63颗 ,女性 5 7颗 ,年龄在 2 7~ 66岁 ,其中以40~ 60岁年龄组发生例数最高。上颌第一磨牙 5 0颗 ( 4 1 .67%) ,上颌第二磨牙 30颗 ( 2 5 %) ,上颌双尖牙 6颗 ( 5 %) ,下颌第一磨牙 2 2颗 ( 1 8.33%) ,下颌第二磨牙 1 0颗 ( 8.33%) ,下颌双尖牙 2…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伴牙髓炎的牙隐裂的病因、隐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8例牙髓炎伴牙隐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牙位、隐裂线走向进行分析,采取调、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试保留患牙,并且在修复1年后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49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最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78例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65例(83.33%),有效11例(14.10%),失败2例(2.56%)。结论对隐裂牙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地保留患牙,对牙隐裂伴牙髓炎的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的全冠修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王金川  周霞 《重庆医学》2013,42(5):511-512
目的探讨牙隐裂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135例患者的隐裂牙(共176颗)为研究对象,对其牙位、发病年龄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好发于30~72岁,以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腭尖最为多见。对135例176颗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131颗,改善29颗,失败16颗,治疗有效率为90.9%。牙齿的薄弱结构和发育缺陷是牙隐裂发生的内在条件,牙尖斜面是易感因素,而创伤性牙合力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结论牙隐裂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对于伴发牙髓和根尖周疾病的隐裂牙对其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龙世明  苏鹏  成小琼 《广西医学》2007,29(2):270-271
我科2001—2006年收治78例共86颗隐裂牙,现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中男49例,女29例,年龄39—58岁,平均44.6岁。86颗隐裂牙中上颌磨牙51颗(59.3%),下颌磨牙29颗(33.7%),上颌前磨牙6颗(7.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通过病史询问及对牙体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发病原因,对发病年龄、性别、牙髓状况、好发牙位等进行总结,同时对40例牙裂患者的48颗牙治疗效果进行门诊随访。结果:40~6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上颌第一磨牙,占48颗隐裂牙中的58.3%。结论:对牙隐裂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保留患牙,恢复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2002—2005年本院门诊收治牙隐裂患者63例,63颗牙,年龄25~68岁,平均46.5岁;男34例,女29例。上颌第一磨牙29例,上颌第二磨牙21例,下颌第一磨牙8例,下颌第二磨牙5例。所有患牙就诊时均出现明显症状,如咬合不适、定点性咀嚼痛、冷热刺激痛、自发痛等。检查发现患牙存在较明显隐裂纹,裂纹与发育沟重叠向一侧或两侧边缘嵴延伸且越过边缘嵴至邻面或颊舌面。其中牙隐裂致急、慢性牙髓炎35例,牙髓坏死6例,急慢性根尖周炎患牙22例。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995年~1998年,我科收治患有牙齿微裂、牙尖折裂、牙齿纵裂和横裂的共112例126颗磨牙。其中男83例,女29例;年龄20~66岁,平均46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 1.2 患牙检查 患牙牙位:第一前磨牙上颌8颗,下颌3颗;第二前磨牙上颌9颗,下颌6颗;第一磨牙上颌32颗,下颌48颗;第二磨牙上颌7颗,下颌13颗。患牙类型:微裂牙16颗,牙尖折裂12颗,纵折牙69颗,横折裂牙29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拟通过锥形束状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检测正常牙及隐裂牙牙尖斜面交角的差异,为快速、无创的隐裂牙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收集隐裂牙组22例(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各11颗),正常牙组44例(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各22颗),分别经CBCT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上、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结果:隐裂牙组和正常牙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分别为106.70±±7.69±和119.50±±7.97±,远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为109.30±±7.15±和115.00°±7.48°,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为104.40±±6.81°和117.20±±9.25±,远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为105.60±7.78±和114.70±±8.35±.隐裂牙组的牙尖斜面交角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通过检测牙颊舌尖斜面交角发现,角度越小发生隐裂牙的可能性越大,为CBCT在临床早期检测牙隐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磨牙纵折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我科治疗的191例磨牙纵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磨牙纵折发病中位年龄47岁,男性多于女性,以上颌第1磨牙最多见,197颗磨牙纵折经1~5年随访,治疗成功167颗,占84.8%。结论 磨牙折裂只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牙可以保留。积极诊治牙隐裂、合理的牙髓治疗及全冠修复是预防磨牙折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后牙隐裂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宁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0):542-543
后牙隐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损伤 ,但易被初诊医师忽略。笔者诊治了2 2 7颗后牙隐裂 ,现就其发生原因及治疗体会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1~ 1999年在我院诊治的后牙牙隐裂 2 10例共 2 2 7颗。患者男性 14 8例、女性 62例 ,年龄 2 6~ 68岁。患牙分布于上颌 168颗 (74.0 1% ) ,下颌 5 9颗 (2 5 .99% ) ;第 1磨牙 13 2颗(5 8.15 % ) ,第 2磨牙 68颗 (2 9.95 % ) ,第 1前磨牙 9颗 (3 .96% ) ,第 2前磨牙18颗 (7.93 % )。隐裂位置 :近远中向13 3颗 ,占 5 8.74% ;颊舌向 2 2颗 ,占 9.72 % ;仅限于一个牙尖 72颗 ,占 3 1.5 4%。…  相似文献   

17.
牙隐裂是指发生在未经治疗的牙齿表面,临床上又不易发现,且深入牙本质的细微裂纹,用材洞.漆洞,点隙裂为封闭等方法,治疗了32例牙隐裂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在17~55岁.平均年龄38.15岁,病期最短10周,最长3年,病人均息单颗牙隐裂。1.2临床表现:牙隐裂好发于中年患者的磨牙邻面,多见于下颌第一磨牙,也见于上颌第一磨牙,上下颌双尖牙,裂纹与南沟重叠。1.3主诉长时间咀嚼不适感咬合痛,或解释不明的游走性牙痛,可出现牙齿敏感症,根周膜炎和牙髓充血症状,亦可引起牙髓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咀嚼过程中发生牙齿折裂的原因,探讨牙齿折裂后保存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我科接诊的230例牙齿折裂患者进行病例记录分析诊断和治疗,并跟踪随访,研究发生牙齿折裂的相关因素和保存治疗效果。结果牙齿折裂患者年龄28~65岁,高发年龄段是40~50岁。230例折裂牙发生的牙位,上颌第一磨牙82例(36.65%),上颌第一前磨牙60例(26.09%),上颌第二前磨牙20例(8.70%),下颌第一磨牙57例(24.78%),下颌第一前磨牙11例(4.78%)。结论牙齿折裂与年龄、牙齿结构和异常的咬合力有关,治疗方案和效果取决于折裂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髓牙隐裂引发折裂的致病因素及折裂后有效的治疗及修复方法。方法对74例82颗折裂活髓牙进行临床检查并分类。患牙经完善的根管治疗,配合金属全冠或烤瓷全冠修复。结果活髓牙隐裂、折裂好发于上颌磨牙.以第一磨牙最为多见;对患牙进行结扎固定,和彻底的牙髓牙周治疗及后期的全冠修复.可提高折裂牙齿的保存率。结论创伤耠是引发牙齿隐裂、折裂重要的致病因素,各种类型的牙齿折裂多能有效保存。  相似文献   

20.
一般资料:不同案例的96颗隐裂牙,男74颗牙,女22颗牙,年龄25~58岁。其中上颌磨牙64颗(66.6%),上颌前磨牙12颗(12.5%),下颌磨牙14颗(14.58%),上颌前牙3颗(3.1%),下颌前牙3颗(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