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与常规扫描图像,探讨冠状面MPR能否替代常规冠状面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对9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在横断面基础上行MPR。由3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冠状面MPR像与常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0例冠状面MPR像对正常鼻咽、鼻腔、鼻窦、上颈部等部位软组织的显示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相似,图像质量好,均为1级。59例(65.6%)冠状面MPR像对骨质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68例(75.6%)对颅底孔道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增强CT扫描中,51例明显肿瘤病灶,46例(90.2%)对肿瘤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图像除对口腔、口咽的显示欠佳外,均近似或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像,多层螺旋CT扫描的冠状面MPR可以替代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健康体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每位患者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心率≤60次/min者,有82.1%(46/56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61~70次/min者,有63.4%(104/164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71~80次/min者,有41.20h,(28/68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80次/min以上者有31.2%(10/32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60%~70%的重建相位窗时图像质量最佳,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在50%~60%时最佳,右冠状动脉重建相位窗为50%~70%较满意。结论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3D)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显示儿童头颈部血管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MSCT增强扫描的头颈部血管瘤患儿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瘤外形、肿瘤血管、供血及回流血管、与颅内有无交通。结果血管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DMPR清晰显示了22例血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中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清晰显示16例,未显示者2例,回流静脉血管显示而供血动脉未显示者4例。2例血管瘤引流血管与颅内血管及血窦相通,余20例血管瘤与颅内无交通。结论MSCT3DMPR技术对于血管瘤的定位,显示其大小、范围、供血和回流血管、是否与颅内相沟通等方面具有优势。是观察头颈部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的MPR、CTVE重建用于软腭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CTVE)用于软腭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中涎腺混合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鳞状细胞癌3例,黏液表皮样囊肿2例。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在GE4.0AW工作站上进行MPR和CTVE重建。结果15例软腭肿瘤的矢状面和冠状面MPR表现软腭不同程度肿大,口咽腔和鼻咽腔均不同程度狭窄。涎腺混合瘤、黏液表皮样囊肿密度略低,周围境界清楚;鳞状细胞癌周围境界不清,表面不规则;海绵状血管瘤软腭弥漫性增厚。CTVE显示软腭口咽腔侧和鼻咽腔侧不同程度局部隆起。鳞状细胞癌表面凹凸不平。结论CT的MPR和CTVE能很好地显示软腭和肿瘤的全貌。MPR显示肿瘤的密度和向周围浸润程度,CTVE能很好地显示口咽腔和鼻咽腔内表面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在同一幅图像上显示双侧面神经管全貌的方法。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 6 0个病人的颞骨行高分辨率CT轴面扫描。扫描参数 :12 0kV ,2 0 0~ 2 5 0mAs ,准直0 .5mm ,螺距 0 .875 ,扫描时间 0 .75s/周 ,矩阵 5 12× 5 12。重建间隔 0 .1~ 0 .2mm ,重建矩阵 10 2 4×10 2 4。用PhilipsMx80 0 0工作站 ,分别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 (MPR)的冠状面、矢状面图像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 (CPR)。轴面上的面神经管重建时 ,使用曲面重建功能绘制 1条沿一侧面神经管走行的CPR参考线 ;自内耳道起始部开始 ,沿着面神经管的走行 ,参照矢状面和冠状面面神经管的位置 ,在各层面上不断校正CPR参考线 ,使之位于面神经管的中央 ,直至茎乳孔 ,即可获得一侧面神经管全貌的曲面重建图 ;并将CPR参考线自内耳道起始端延伸至对侧 ,依上述步骤校正此线 ,即可在同一幅图像上获得双侧面神经管的全貌。在MPR的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行单侧或双侧面神经管的CPR ,方法与轴面上的CPR相似。结果  6 0例中的 5 6例轴面及MPR冠状面上CPR图像能清晰显示单侧或双侧面神经管的全貌 ;MPR的矢状面上同时行双侧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 ,结果不满意 ,往往一侧显示清晰 ,另一侧只能显示部分面神经管 ,因此 ,只能左右侧分别重建显示。 4例面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及其多平面容积重建(multiplanar volume refoiraation,MPV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仿真支气管镜(virtual bronchoscopy,VB)重建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1例可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病例,进行MSCT薄层扫描,回顾性重建原始扫描数据后形成图像重建数据。在AW工作站,应用MPVR、VR和VB软件对图像重建数据行后处理重建,分别得到MPVR、VR和VB图像。将MSCT原始横轴面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原始横轴面图像结合MPVR、VR和VB图像,显示的气管、主支气管肿瘤部位(气管19例,右、左主支气管各6例)、形态(窄基底腔内结节型2例、宽基底腔内结节型13例、腔内外肿块型16例)、内部特征(密度均匀、密度低各1例,强化不明显;23例鳞癌、3例腺癌密度较均匀,强化较明显;密度均匀、欠均匀及瘤内点状钙化各1例,强化明显)、管壁外侵犯情况(1例仅突破浆膜层,1例与不张的右肺组织分界不清,14例侵犯范围为4~56mm)、管腔狭窄形态(偏心性1例,不规则26例,环状3例,锥状中断1例)和程度(轻度5例,中度7例,重度19例),以及测量的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1例为3mm,1例累及整个右主支气管壁和隆突,29例为5~68mm)、主支气管肿瘤与隆突的距离(1例侵犯隆突,1例为16mm,10例大于20mm)等均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合。结论 MSCT及其重建技术能够对气管、主支气管肿瘤作出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是1种准确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为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重建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24例的多层螺旋CT检查,全部源像在AW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肺透明化重建(VR)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分别得到MPR,VR,CTVE图像。结果本组24例原发气管支气管肿瘤中恶性肘,瘤20例,良性4例,病变位于气管13例,左主支气管4例,右主支气管5例,隆突上方2例;宽基底16例,窄基底8例:不规则生长14例,环状生长2例,偏心8例;12例外侵与邻近结构粘连,4例轻度向外生长,但未累及周同结构,8例在管壁上并向腔内突出;1例脂肪瘤为低密度影.不强化,良性肿瘤密度较均匀,中度强化,恶性肿瘤密度欠均匀,强化亦不均匀;气管肿瘤姑息治疗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观察9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可以对原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有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可指导临床治疗及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观察,是一种准确且无创性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行螺旋CT扫描技术的进展,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最低可达0.75cm,重建层厚最低可达0.6cm,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多平面重组(MPR)其图像质量可与直接扫描图像相媲美。常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层面均不能显示听小骨全程,难以评价听小骨的发育、受侵及受损等情况。作者利用MPR技术,在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上重组出了各听小骨最佳显示层面,探讨各种类型听小骨发育和疾病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脊柱骨折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脊柱骨折病例,应用GR Light Speed QX/I多层螺旋CT扫描仪行薄层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可以更全面、立体地观察骨折全貌及其伴随病变的特征,弥补了X线平片和轴位CT扫描的不足,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诊断脊柱骨折病变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脊柱损伤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应用价值 ,探讨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诊断标准。资料与方法 对 2 0例颈部气管旁恶性肿瘤患者 (2 2个肿瘤 )行前瞻性的术前CT检查 ,3位医师双盲法评价横断面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 (VR)图像上颈部肿瘤与气管的关系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MPR的准确性 (90 .9% )与横断面 (86 .4 % )相仿 (P =1.0 0 0 ) ;对气管受侵的诊断价值 ,气管MPR和VR评分≥ 3分者分别占 6 8.2 %、2 2 .7% (P <0 .0 1) ;肿瘤与气管交角≥ 90°时气管受侵多于交角 <90°时 (P <0 .0 5 )。结论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横断面是基本诊断方法 ,MPR可为横断面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气管VR价值有限 ,MPR对判断气管受侵的应用价值高于气管VR。  相似文献   

12.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在Ⅱ、Ⅳ、Ⅴ、Ⅵ区,咽后组及腮腺区的分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100例鼻咽癌中,转移至咽后组淋巴结68例,Ⅴ区48例。100例甲状腺癌中,转移至Ⅵ区40例,Ⅶ区21例。不同原发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形态及边缘表现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原发肿瘤的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强化程度及内部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152例鳞癌转移淋巴结中92例(61%)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区,100例甲状腺癌中,出现囊性变、囊壁内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分别为 36 例、23 例及 18 例。 结论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有不同的颈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及密度改变。熟悉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形态及边缘,强化程度及密度特点,对头颈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4例正常者及 15例肝硬化患者 (包括 6例肝癌 )行MSCT多期扫描 ,准直 2 .5mm ,pitch 5 ,每期扫描时间约为 6~ 9s。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三维成像 ,重建方式为容积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 (SSD)。统计 3种成像方法对胃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 ,并对门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血管及其分支 ,VR、MIP及SSD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总显示率分别为 85 .3% ,85 .3% ,6 6 .4 %。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正常人门静脉可显示 6级以上 ,VR及MIP优于SSD(P <0 .0 5 )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多期扫描 ,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头颈部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BSL)CT表现,评价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BSL患者的CT资料。15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脂肪蓄积增厚,无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蓄积脂肪内无钙化;病变主要分布于颈前舌骨下区(16例),颈前舌骨上区(14例),胸锁乳突肌深面(15例),颈后区皮下(15例),脊柱旁肌肉间隙(11例),上背部皮下(10例),下枕部皮下(9例),斜方肌深面(8例),双侧锁骨上窝(7例)及胸骨切迹(7例),也见于面颊部(4例)、气管前间隙(5例)、颈椎前间隙(3例)及喉旁间隙(1例)。结论 BSL具有特征性头颈部CT表现,CT能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在术前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重建、重组层厚对正常肾上腺MPR(multiplanar reformatted)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Somatom 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72例行肝脏增强扫描的患者(左侧肾上腺正常)的肾上腺图像进行后处理,对肾上腺区的原始数据进行不同层厚原始轴位图像重建,重建层厚为0.6mm、1.0mm、1.5mm、2.0mm,重叠率为70%;用不同层厚的原始轴位图像进行MPR冠状位重组,重组层厚为0.6mm、1.0mm、1.5mm、2.0mm;应用双盲法评价各组MPR图像质量、测量其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0mm/1.5mm(原始轴位图像重建层厚/MPR图像重组层厚)、1.0mm/2.0mm、1.5mm/2.0mm层厚重建、重组MPR图像的信噪比和图像质量评分高,与其他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三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体积小而薄,所以推荐使用1.0mm/1.5mm层厚进行MPR图像重建、重组,能更好观察肾上腺的形态,同时也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多层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研究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1例可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患者进行HQ方式薄层扫描,回顾性重建原始数据后形成重建数据。在AW工作站,应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容积再现(VR)和仿真支气管镜(VB)对重建数据行后处理技术重建得到MPVR、VR和VB图像。从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三方面将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形态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9%、100.0%、74.2%和64.5%,以MPVR最好,MPVR与MSCT原始图像、VR、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6%、100.0%、100.0%和74.2%,MPVR和VR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9%、100.0%、100.0%和0.6%,MPVR和VR也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SCT原始图像是基础;MPVR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缺乏三维立体感;VR图像可以三维地准确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肿瘤形态显示较差;VB图像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胃癌术前TNM分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32例胃癌患者均在术前6天内行MSCT扫描,检查前20min饮水1000-1200ml,扫描前10min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mg。平扫后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开始于注射对比剂后30s,60s后为实质期,2min后为平衡期。32例中16例在同期行腔内超声检查,术前CT检查结果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法进行评定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行MPR重建;腔内超声检查由1位内科和1位外科医师分别完成;MSCT及超声分期结果均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T分期,MSCT分期T1-T2者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68%,T3-T4者敏感性为98%,准确性为88%;特异性淋巴结N分期N1检出敏感性为60%,准确性为50%,N2-N3敏感性为82%,准确性为78%;远处转移本研究中出现较少,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75%;综合评价TNM分期提示准确性为75%,腔内超声检查T分期敏感性为95%,准确性为90%;N分期敏感性为30%,准确性为21%;远处转移几乎无法显示,综合TNM分期准确性仅50%。结论 三期动态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较准确地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作出准确的TNM分期。MSCT和超声内镜检查两者相结合可有效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CT,IADSA对胰头癌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65例术前CT诊断为胰头癌的CT征象和其中18例的LADSA表现,手术、病理证实CT诊断正确率为91%,提出胰头肿块是CT诊断胰头癌的直接征象,但并非特异性表现,需与胰头炎性肿块鉴别;“双管征”及胰周大血管脂肪层消失可出现在肿瘤,炎症等病变中。通过比较分析12例胰头癌和CT误诊的5例胰头炎性肿块的LADSA表现,作者认为通过显示胰头癌的肿瘤区异常血管,不规则、不均匀的“肿瘤染色”,胰周血管破坏,对胰头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间隙的CT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头颈部CT扫描(包括65例头颈部肿瘤患侧与正常侧的比较),着重研究头颈部软组织间隙的CT解剖。将头颈部间隙的正常解剖大致分为咽部、口底、喉、颈部(舌骨下平面)及颈部三角等五个分区。作者认为:正确识别头颈部间隙对诊断病变的发生部位和进展范围,以及对该区域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