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元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肥胖的标准的规定,按照孕前体质指数(BMI)将45例孕妇分为A、B、C三组,A组为孕前超重组,BMI≥25。B组为孕前正常体重组,18.5≤BMI≤25。C组为低体重组,BMI18.5。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科学院(IOM)的孕期增重推荐值(2009)为依据:肥胖孕妇5~9kg、超重孕妇7~11.5kg、低体重孕妇为12.5~18kg,将45例孕妇分为D、E、F三组。研究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巨大儿出现4例,发生率8.8%。巨大儿发生率与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呈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的是A组,B组次之,C组最少。结论:巨大儿出生率与孕前BMI、孕期增重紧密相关,对围产期孕妇体重进行合理控制,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孕妇纳入研究,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分为BMI>25的肥胖组和BMI≤25的正常组,根据孕期增重情况分为A组(增重≤10kg)、B组(增重10~15kg)、C组(增重15~20kg)、D组(增重20~25kg)、E组(增重>25kg),观察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产后负面情绪。结果:肥胖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D组、E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早产儿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A组、B组和C组。结论:合适的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期增重有助于提高顺产率,降低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单胎孕妇适宜的孕前BMI分类和孕期增重范围。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的的16 977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3的孕妇数据(11 323例)进行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另外1/3的孕妇(5 654例)用作参考值范围的评估。以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孕妇的孕前BMI的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分类的临界点,将孕前BMI进行分类。对不同BMI分类的孕妇,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适宜的孕期增重范围,并比较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孕前BMI<19.2 kg/m2为孕前低体重,19.2≤BMI≤22.9 kg/m2为孕前正常体重,BMI>22.9 kg/m2为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适宜增重为12.0~17.0、11.5~17.0和10.6~16.0 kg。结论本研究推荐孕前BMI为19.2~22.9 kg/m2作为正常体重,对应的孕期增重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更适合我国孕产妇情况,可为临床医生对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凯青 《吉林医学》2012,(32):6989-6991
目的:研究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和其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的孕妇1 044例,根据不同的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分为三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的不同幅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超重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不足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的增幅对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保持正常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及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美国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 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妇孕期增重指南为标准,分析1 151例孕妇(流动人口302例,非流动人口849例)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结果:非流动人群与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流动人群孕妇中,不同孕前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30,P=0.119),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为消瘦、肥胖及超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者均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4,P<0.01);非流动人群孕妇中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孕前消瘦、孕期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人口孕妇中,仅有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流动人群中,孕期增重不合理者较多,非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影响新生儿体重,流动人群孕妇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孕期营养、心理状态和产后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组选择我院产后抑郁症患者30例,对照组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产妇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各个影响因素,并且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 (1)孕期营养和孕期心理状态会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产生显著的影响,必须重视孕期营养保健和心理保健,从而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2)在孕期营养、心理状态的因素中,导致产后抑郁症的独立高危因素包括:超重与肥胖(BMI23)、孕期增重20kg、产前焦虑(SAS0)、产前抑郁(SDS50)。结论孕期营养和孕期心理状态会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产生显著的影响,必须重视孕期营养保健和心理保健,从而避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1160例足月、单胎健康产妇,根据IOM指南对孕前BMI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孕前BMI、体重增长情况及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1160名产妇中,孕前体重正常820例,消瘦265例,超重及肥胖75例,32.8%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消瘦及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产妇产下的低体重儿比例较高(14例及12例),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产妇产下的巨大儿较多(11例及38例)。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控制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孕妇实施标准化孕期保健操干预,观察其对孕产妇情绪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孕妇360名,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名孕妇。观察组除进行常规的孕产期保健外,从孕12周开始每天做孕期保健操1次、每次30min,直至住院分娩。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孕产期保健不做孕期保健操。分别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孕妇孕期情绪和产妇产后抑郁状况。结果对照组孕期焦虑、抑郁状况和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孕期保健操可改善孕产期情绪状况,降低孕期焦虑、抑郁和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吕霞 《海南医学》2013,24(16):2391-2393
目的探讨孕妇的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3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孕前体重指数(BMI)、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值、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并分析孕期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关联性。结果孕前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孕期增重15.1~20kg则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均<0.05),孕妇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组新生儿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怀孕前的体重增长过大对妊娠结局有影响,具有潜在风险,但孕期妇女体重增加对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并分析孕妇体重增加幅度与孕期血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产检的1000名产妇,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孕妇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3组,根据孕期BMI的增幅可分为甲、乙、丙3组,根据孕期体重绝对值的增长分为A、B、C3组。分别检测以上3组产妇的血糖指标情况。结果:肥胖组产妇孕早期空腹血糖异常、OGTT异常及GDM比例分别为28.13%、46.88%、12.50%,血糖异常的比例高于正常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MI增幅过多、体重绝对值增幅过大的产妇血糖异常比例也较正常孕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BMI增幅及孕期体重绝对值增长与孕期血糖异常密切相关,体重增加幅度过大可导致孕妇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代谢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孕妇45例,根据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分为3组,对照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高BMI组: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适宜;高孕期增重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过度。检测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以及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新生儿瘦素、胰岛素水平分别与孕妇瘦素、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SOCS3、STAT3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过度增重可以通过影响胎儿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新生儿的代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增重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探讨我国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体重总增长的适宜范围,为进一步指导双胎妊娠孕期体重管理及营养摄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585例。按照孕前BMI分为4个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kg/m2)、超重组(24≤BMI<28kg/m2)和肥胖组(≥28kg/m2)。记录孕期增重数值,将总增重的P25~P75区间定为适宜增重范围,并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组:孕期增重过少组(孕期增重小于适宜范围下限)、孕期增重适宜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孕期增重大于适宜范围上限)。结果 本研究表明双胎妊娠孕妇孕期总增重的适宜范围为12~18kg。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双胎孕妇的适宜增重范围分别为14~17kg、13~19kg、12~18kg、11~17kg。双胎妊娠孕妇孕期增重与其产次呈正相关,孕期体重增重不足的孕妇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孕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本院孕检并分娩的单胎GDM孕妇5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323例和非超重组(孕前BMI24 kg/m~2)263例,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两组分别按孕期增重9 kg、9~18 kg、18 kg各分为三个亚组,分别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分娩方式以及子痫前期的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孕妇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非超重组,巨大儿、新生儿转儿科、剖宫产及子痫前期占比均高于非超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超重孕妇孕期增重18 kg组巨大儿比例高于9 kg组,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孕妇孕期增重9~18 kg及18 kg组巨大儿、剖宫产、子痫前期比例均高于9 kg组,18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9 k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是GDM孕妇罹患子痫前期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关注孕前超重人群,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对改善妊娠结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增加体重的适宜范围.方法:对747例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按孕前体重指数分为四组: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BMI≥25);又根据孕期增重分为<15 kg、15 kg~20 kg、>20 kg三组,比较各组间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产程阻滞及难产剖宫产均随孕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均随孕期增重的增加而增加;孕期增重≥15 kg时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孕期增重<15 kg低.结论:对孕前及孕期增重的适当控制,可有效降低产科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间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住院分娩的4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孕前BMI分组与孕期增重分组,按孕前BMI水平分为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与肥胖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汉族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乌鲁木齐市维、汉族孕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14例孕产妇进行既往生育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的调查,同时进行血压、血糖的测定,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不同体重指数(BMI)分组的孕期增重.结果 乌鲁木齐市孕产妇孕前BMI指数为(21.63±3.69)kg/m2;孕期增重(16.89±6.52)kg;不同BMI分组,维、汉族孕妇间孕期增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孕产妇产次、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isson相关分析显示,孕期增重与年龄、孕次、产次和孕前BMI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 乌鲁木齐市妇女孕期增重过多,维、汉民族孕妇孕期增重无差异,孕期增重与年龄、孕次、收缩压和孕前BMI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超重女性的孕期管理模式及胎盘因子改变。方法 收集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的149例单胎孕妇。分为饮食指导组及常规产检组,取同期孕前BMI正常的590例孕妇作为对照,比较分娩结局,随后检测不同孕前BMI孕妇胎盘中补体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 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6,CTRP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结果 饮食指导后的肥胖/超重孕妇的孕期增重、产后出血、难产率均显著降低,但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剖宫产率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前肥胖/超重孕妇胎盘中CTRP6及TNF-α的表达高于孕前BMI正常/低体质量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者CTRP6的表达升高。结论 孕期有效饮食控制可减少肥胖/超重孕妇孕期增重,但未能降低新生儿体质量,考虑孕前体质量对母儿影响更大。CTRP6可能参与孕前肥胖女性的脂肪炎性反应及血糖代谢,进而对子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孕前18.5≤BMI≤23.9的150例孕妇,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为增重过多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结果 增重过多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巨大儿等发生的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控制孕期饮食,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幅度,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