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趋势及病原学和药敏的变迁。方法总结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本院新生儿败血症76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57例。将病例分为2个阶段,并比较其中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及病原学和药敏特点。结果 (1)两阶段中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分别为8.41%(39/464)和4.27%(37/866),有显著差异(χ2=9.577,P<0.01)。(2)两阶段中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4.36%(29/39)和75.68%(28/37),无显著差异(χ2=0.018,P>0.05)。(3)两阶段血培养阳性菌株中,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86.67%和78.58%,无显著差异(χ2=0.665,P>0.05);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10%、7.14%,革兰阳性杆菌分别占3.33%、7.14%,真菌感染分别占0、7.14%。(4)两阶段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力奈唑烷、替考拉宁的药敏率最高(100%)。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中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药敏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0 vs.50%,χ2=9.886;0 vs.42.86%,χ2=8.106,均P<0.01);四环素的药敏率显著上升(91.67%vs.40%,χ2=7.631,P<0.01)。(5)两阶段中,革兰阴性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药敏率均较高(100%),复方新诺明的药敏率均较低(33.33%)。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且对二代、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较低;应警惕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培养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状况,并对分离株的细胞间黏附基因A和D在菌血症诊断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方法对新生儿血培养中分离到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及菌株鉴定,采用PCR法进行mecA、icaA及icaD基因的检测。结果 100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离株中mecA、icaA及icaD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54株(58.7%)、62株(67.4%)、13株(14.1%)。在11例icaA和icaD同时阳性的病例中,有10例被诊断为新生儿菌血症。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感染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携带耐药基因十分严重,应重视对其监测与控制。icaA和icaD基因同时阳性是临床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一种潜在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孕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阳性情况,探讨GBS阳性与胎膜早破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因胎膜早破住院的宫内单胎妊娠妇女124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孕周与年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正常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阴道分泌物GBS阳性率。将研究组中GBS阳性孕妇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观察产褥感染、早产、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GBS阳性24例,阳性率为19.35%,对照组阳性7例,阳性率为1.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未治疗组产褥感染、早产、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GBS阳性治疗组和GBS阴性孕妇(P<0.05)。结论孕妇生殖道GBS感染是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抗GBS治疗可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对其血培养检出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研究。87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检出病原菌106株,革兰氏阳性菌82株,占77.4%,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菌占59.5%;革兰阴性菌19株,占17.9%,其中大肠埃希菌占7.5%;真菌5株,占4.7%。凝固酶阴性葡萄菌对青霉素G、头孢唑林及红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菌为主,根据患儿药敏选用合适抗菌药物能有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探讨胎膜早破致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对收治的有胎膜早破史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胎膜早破时间、感染性疾病种类、病原菌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有胎膜早破病史的新生儿中有589例发生新生儿感染,感染率为34.1%,以感染性肺炎为主,其次为败血症。血培养或感染灶局部分泌物培养阳性率87.9%,其中早产儿病原菌检出率为90.2%,足月儿为82.0%,早产儿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9,P=0.006)。在培养出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58.5%,革兰氏阴性杆菌占36.8%,真菌占4.7%。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占检出病原菌总数的78.9%。胎膜早破时间≤24h者病原菌检出率为13.1%,25~48h者为23.4%,49~72h者为41.1%,72h者为94.9%,不同胎膜早破时间的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膜早破时间越长病原菌检出率越高(χ2=527.925,P=0.000)。革兰氏阳性球菌是胎膜早破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胎膜早破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结合胎膜早破孕妇妊娠结果,并进行分析,得出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早产结合胎膜早破孕妇65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早产无胎膜早破孕妇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具体妊娠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16.92%和6.15%,产后出血率分别为13.85%和4.6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窘迫、低体质量(2.5kg)、新生儿心血管疾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十分巨大,为使其所受伤害降低,在生产前需做好相应治疗和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菌株耐药状况。方法 对2015年1-12月收治的83例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晚发型患儿常为足月儿,早发型常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早发型患儿反应低下、硬肿、喂养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晚发型;晚发型组肺炎和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高于早发型组;早发型败血症病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主,晚发型败血症病原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应根据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在临床特点及病原分布差异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变迁。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该院新生儿科确诊的败血症病例734例,依照血培养采集时间将病例分为3个阶段,比较病原学特点和药敏特点。结果 (1)3个阶段感染病原体大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79 3,P0.01),革兰阴性杆菌比例逐年下降,真菌感染比例逐年上升;3个阶段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3 0,P0.05),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非常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比较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中主要病原体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非常低,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新生儿科败血症临床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血液培养采用BACTEC9050培养仪;药敏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方法,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T5软件.[结果]检出的34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06株(占87.7%),革兰阴性杆菌43株(占12.3%),306株革兰阳性球菌又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占76.8%).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95.5%,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在0~2.6%之间,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0~16.7%之间.[结论]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降低败血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113例败血症的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的变迁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1年 1月 1日至 2 0 0 1年12月 31日 113例共 12 5次败血症的情况。结果 :2 0 0 1年间发生 113例共 12 5次败血症 ,其中复数菌败血症 18例。 12 5次败血症分离出 14 5株 (有些是复数菌 )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 6 3株 (43.4 % ) ,革兰阴性杆菌 71株 (49.0 % )和真菌 11株 (7.6 % )。与我院以往的研究比较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进一步升高 (从 1982年的 31.3% ,4 0 % ,4 1.8%升至 2 0 0 1年的4 3.4 5 % )。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和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多见。 2 4株大肠埃希菌中有 10株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71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 :亚胺培南 92 .6 %、美罗培南 91.5 %、阿米卡星 77.9%、头孢哌酮 舒巴坦 76 .9%、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74 .6 %。结论 :近年我院临床败血症中分离到革兰阳性球菌逐渐增高 ,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其耐药情况逐渐严重 ,有必要严格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47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流行状况 ,探讨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新生儿败血症的防治对策。方法 :按稀释法药物敏感试验 (MIC法 )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度。结果 :4 7例患儿中 39例细菌侵入途径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脐部感染有关。 19例早发型与 2 8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异常分娩发生率比较 χ2 =4 .6 4 5 ,P <0 .0 5。血培养获 5 1株CNS ,其中 34株耐甲氧西林。经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治疗 ,4 5例治愈或好转。结论 :加强围生期与哺乳期保健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CNS新生儿败血症 ,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可采用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2.
463例新生儿抗生素预防用药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新生儿抗生素预防用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2月新生儿病历中使用头孢拉定预防治疗的原因及用药后新生儿体温情况.结果:胎膜早破<12 h用药组(60.94%)和羊水污染用药组(20 43%) 体温上升例数分别比对照组(78.13%和83.00%)少(P<0.05);胎膜早破 >24 h用药组(55.10%)和胎膜早破12~24 h(52.63%)用药组的体温上升例数与对照组(68.75%和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胎膜早破新生儿用药时间选择在胎膜早破<12 h为宜;但口服剂量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产妇和早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胎膜早破孕妇及120例早产但未伴有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80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孕妇中,孕周28~33+6周50例,34~36+6周30例;120例早产孕妇中,孕周28~33+6周48例,34~36+6周72例。观察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结局。结果:孕28~33+6周胎膜早破和同孕周早产新生儿NRDS、窒息率及死亡率高于孕34~36+6周胎膜早破和同孕周早产新生儿(P<0.05),且28~33+6周合并胎膜早破组新生儿NRDS、窒息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同孕周早产组(P<0.05);两组孕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盘剥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危害较大,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应积极预防胎膜早破,加强产前宣教和临床检查,适当延长保胎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薛霖  王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189-1192
目的分析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NEOS)患儿出生24 h内的水平,并调查该院NEOS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1例新生儿,分为NEOS组(363例)和对照组(8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围生期影响因素,外周血炎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评估新生儿出生24 h内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对NEOS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的胎龄、体质量、低出生体质量患儿比例、住院时间、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母亲在孕次、产次、胎膜早破、产前发热、羊水异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产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OS患儿病原菌培养出革兰阳性菌177例,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8例,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血清PCT对NEO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动态分析两组血清PCT变化趋势,NEOS组24~<48 h达到高峰,72 h后下降,而对照组在24 h内达到峰值。结论引起NEOS的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血清PCT水平在出生24 h内即可预测NEOS,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NEOS及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前的临床表现及病原体与有宫内感染新生儿发病率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43例病原学诊断宫内感染新生儿的病例,分析相关产科因素及相关病原体.(1)按新生儿的病情轻重分为三组,A组为诊断败血症者,18例;B组为诊断菌血症者,9例;C组为非败血症及菌血症者,16例,此组新生儿仅发生了肺炎或高胆红素血症,分析三组间病原菌的分布.(2)按分娩孕周分为早产组和足月分娩组,分析两组间产前临床表现的差异.结果 (1)43例检测阳性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例(30.2%)、葡萄球菌7例(16.3%)、无乳链球菌6例(14.0%)、李斯特菌4例(9.3%).其他为散发的病原菌.(2)18例新生儿败血症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占病原菌首位,其次为无乳链球菌感染;9例新生儿菌血症组中,病原菌分布较平均;C组中,以其他散发病原菌感染占首位.(3)43例孕妇产前的临床表现分别为发热18例(41.9%);白细胞增高23例(53.5%);胎膜早破21例(48.8%);早产24例(55.8%);胎儿宫内窘迫17例(39.5%).(4)早产组和足月分娩组的产前临床表现中,发热、白细胞增高和胎膜早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宫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致病力较强的病原体感染,引起新生儿的败血症及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并发早产或胎膜早破时,产前临床表现相应增多,应积极预防感染并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及胎膜早破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3年8月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分娩无胎膜早破230例作为临床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膜早破与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之间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并可增加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关系及护理要点.方法 将100例胎膜早破者作为观察组,520例胎膜未破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原因.结果 胎膜早破组发生新生儿窒息者8例,占8%,对照组14例,占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即早产、羊水减少、难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胎膜早破明显增加早产、羊水减少、难产的发生,从这些方面正确的护理,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阴道分泌物B族链球菌(GBS)联合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检测对早产胎膜早破(PPROM)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2016年该院孕妇569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者阴道分泌物,采用荧光PCR法检测GBS,分析GBS的阳性率对母儿预后的影响,并检测fFN水平。结果 569例孕妇中,GBS阳性61例,阴性508例;胎膜早破(PROM)237例,其中足月PROM 194例,PPROM 43例;fFN阳性237例,阴性332例。PROM孕妇fFN水平比正常妊娠妇女高,PPROM孕妇fFN水平比足月PROM孕妇高。GBS阳性孕妇中,早产、羊水污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GBS阴性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联合fFN检测预测妊娠结局的敏感度为92.85%,特异度为65.52%。结论宫颈-阴道分泌物GBS联合fFN检测能预测PPROM,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菌种分布、临床特征、耐药情况以及临床治疗,以期确定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从而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率。方法对2008年9月.2011年9月新生儿病房10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病原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探讨临床症状与血培养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嗜睡、呼吸改变、黄疸、惊厥、拒乳和发热等。102份样本血液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株(41.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7株、溶血葡萄球菌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2.9%)。革兰阴性杆菌34株(33.3%),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革兰阳性杆菌14株(13.7%)。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及苯唑青霉素的耐药率在70%以上,对万古霉素、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和丁胺卡那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总耐药率超过90%,对第三代头孢、氨基糖甙类药物或亚胺培南部分敏感。10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治愈95例,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特别是低体重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胎膜早破新生儿是否需要提前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2 066例单胎产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统计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析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分析胎膜早破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胎膜早破的时间和产前应用抗生素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 (1)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单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28.94%(598/2 06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足月)、剖宫产病史、漏斗骨盆、贫血、孕次、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及巨大儿是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P<0.05)。(3)根据胎膜在临产前是否发生自发性破裂分为胎膜早破组(n=598)和非胎膜早破组(n=1 468)。胎膜早破组在早产和新生儿72 h内转新生儿科住院率分别为10.03%、10.20%,均高于非胎膜早破组(2.86%、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与非胎膜早破组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早期感染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