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要点.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迅速进行术前准备及救治,术中密切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迅速地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强术后护理,积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2例AMI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救治成功率为100%.对AMI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可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诊PCI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0例ACS患者按照实施的急诊护理路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组急实施优化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抢救介入时间、治疗开始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护理缺陷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提升ACS患者的抢救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尹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76-567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迅速改善症状,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PCI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死亡,做好ACS患者PCI围术期护理工作,与医生协调配合十分重要。我科2003/2006年,应用PCI治疗的ACS患者200例,现将术前术后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霞 《护理研究》2007,21(1):176-177
冠状动脉造影术目前已成为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及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常见的介入性检查。肺栓塞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是肺内或肺外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达20%~30%。因此,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极为重要。现就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抢救和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综合征(IMS)的观察抢救要点与护理.方法:分析20例IMS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结果:IMS发生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后24~96 h内,其特点是屈颈肌、肢体近端肌、部分颅神经支配肌肉和呼吸肌无力,以至麻痹.结论:IMS应重点观察肌力、呼吸深度的改变,及时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机械通气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成功救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总结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认为及时正确实施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加强心理护理及正确实施健康指导是Brugada综合征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癌阴道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宫颈癌阴道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及护理过程,措施包括:①抢救休克: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查血型及交叉配血,快速扩充血容量;②迅速止血:迅速阴道内填塞无菌纱布或碘仿纱条压迫止血,减少精神紧张等因素,给予抗生素;③氧气吸入;④密切观察:密切观察阴道流血及生命体征变化,对症施护;⑤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结果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经抗炎、止血、手术、放射治疗,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或转肿瘤科继续放疗.结论 宫颈癌引起阴道急性大流血,争取时机尽快止血、护理措施正确及时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氯气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娜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16-1918
目的探讨采取及时正确的急救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氯气中毒患者的救治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2008~2010年我院收治的39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经过急救、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人的康复情况进行有效评估。结果39例患者完全康复,仅1例出现化学性肺水肿,没有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早期、及时地救治和综合有效地护理是氯气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1日~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救治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两组均于急救期间进行护理,并于护理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各个阶段救治时间、护士工作效率,护理后3个月预后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住院期间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转诊时间、护士获取知情同意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士抢救技能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效率,改善心功能,且住院期间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103例化学气体中毒患者的救治进行经验总结,以期寻求更加迅速、便捷、合理的救治方式应用于群体中毒的抢救.方法 采取分组管理的方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物力进行严密、及时地救治.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1h内得到及时的分流就诊及检查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此次分组管理方式保证了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诊治及护理,为今后对突发集体灾害患者的救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和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两院区急诊部收治ACS病人258例.按院区接诊病人进行分组,院区A的病人为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组(A组) 112 例,院区B的病人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组(B组)146例,比较两组抢救进入时间、开始冠脉再灌注治疗时间、发病至开始冠脉再灌注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日、治疗成功率、病人病死率;同时比较两组护理流程缺陷情况、护理质量考核及病人满意度.结果 两组病人抢救进入的时间、开始冠脉再灌注治疗时间、发病至开始冠脉再灌注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98~3.04,P〈0.05);两组护理流程缺陷部分指标、护理质量考核和病人终末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1~6.11,Uc=3.21、2.17,P〈0.05).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单病种救治时间窗并改善ACS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推测APN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75例,包括ACS患者(ACS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39例),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20例).同时,根据造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Gensini积分,分为0分组(20例)、1~30分组(45例)、≥30分组(30例).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APN水平变化.结果 (1)ACS组、SAP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ACS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ensini积分≥30分组APN水平显著低于<3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稳定性的加剧,APN在研究对象血浆中的水平逐渐降低,APN的降低可能加剧了病变处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死亡原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CI的3 806例冠心病患者中36例ACS患者发生围术期死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9±23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其中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7例、PCI治疗史者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者1例、脑卒中史者4例,合并有高血压病者20例、脂代谢紊乱者11例、糖尿病者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者4例。结果:36例ACS患者中,因AMI行急诊PCI者24例,ACS行择期PCI者12例(包括AMI5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6例有2支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10例为单支血管病变。36例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或(和)心源性休克16例(44.4%),室颤和(或)心脏骤停8例(22.2%),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11.1%),心脏破裂4例(11.1%),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8.3%),消化道大出血1例(2.8%)。急诊PCI因泵衰竭死亡的12例患者中,广泛前壁AMI7例、下壁+后壁AMI3例,下壁+右室AMI2例。结论:ACS患者PCI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泵衰竭、室颤和(或)心脏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血清水平值,探讨VEGF、MMP-9在ACS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的发病机制和作用。方法实验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CS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结果 MMP-9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明显高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P0.05),VEGF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明显低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CS组(P0.05)。VEGF与同型半胱氨酸、MMP-9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通过降低ACS患者血管修复功能及MMPs动态平衡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参与ACS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d-1治疗组(35例)和40mg.d-1治疗组(3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4例。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ACS组血清sCD40L、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sCD40L和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40mg.d-1组较10mg.d-1组降低幅度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ACS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诊内科昏迷病人的病因构成、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以提高其早期诊断正确率及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内科2012年10月-2013年12月诊治的昏迷患者3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8例昏迷中,主要病因依次为脑部原发性病变占、急性中毒占33.52%(120/358)和糖尿病并发症占12.57%(45/358),其中脑梗死为最常见病因,占20.39%(73/358).抢救成功率81.84%(293/358),病死率19.29%(65/358)。结论:导致昏迷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病死率较高;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对症对因的治疗措施,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84例ACS患者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示无冠状动脉狭窄的285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DL-C、SOD、NEF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DL-C和SOD水平显著降低(P0.001),NEFA水平显著升高(JP0.001);研究组中HDL-C、SOD、NEFA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ACS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肌坏死的进展与HDL-C、SOD、NEFA水平密切相关;HDL-C、SOD、NEFA水平的高低可作为预测心肌进一步损伤的重要指标,对冠心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探讨白细胞介素-18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S组,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共39例,3个亚组各13例)、正常健康成年人(对照组,38例),ACS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病变分支数又分为三组[累及单支的ACS 1组,累及双支的ACS 2组,累及三支及以上的ACS 3组],共39例,各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测定IL-18,并分析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较高的血清IL-18水平出现在ACS 3组(P〈0.01),其次依次分别为ACS 2组(P〈0.01)和ACS 1组(P〈0.05),CCS组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18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观察指标,并且与病变分支数呈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CS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S患者60例,其中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ACS患者经抗缺血治疗(硝酸酯类、钙拮抗药、酌情使用β受体阻断药及ACEI/ARB)及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后,进行4个月随访。同时选取30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及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ACS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治疗4个月后血清MPO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院时和治疗4个月后AMI组、UAP组血清MPO、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AMI组和UAP组MPO、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个月后,ACS患者MPO、CRP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MPO、CRP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PO、CRP随ACS病情变化而改变,可作为诊断和预测ACS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改变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不同时间和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接受PCI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负荷剂量组38例,对照组42例。负荷剂量组于PCI术前即给予瑞舒伐他汀40 mg,术后20 mg持续1周;对照组于术前、术后均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结果负荷剂量组血浆NT-proBNP浓度术后2 h及术后1周低于常规剂量组,负荷剂量组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为(284.16±124.63)pg/ml和(136.00±16.20)pg/ml(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对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