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652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急诊抢救室所救治的危重病人通常罹患多个器官或系统疾病 ,病情变化复杂而迅速 ,仅靠某一专科医护人员参与救治 ,往往会显得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有时甚至延误最佳抢救时机而导致病情恶化死亡 ,因此如何提高抢救室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仍是当前从事急诊专业工作人员所关注的问题。尽管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 ,其结果仍不尽人意[1] ,因此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 ,以探讨病人死亡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进而提高危急重病人急诊抢救成功率。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近 5年来我院急诊各科共收治各种成人急诊 76 0 5…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提出急诊抢救室风险管理的新方法。方法:文章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并且基于作者在急诊抢救室管理工作中的丰富经验,列举了急诊抢救室常见的风险,包括护理工作的风险、护理环境的风险、工作流程上的风险;进而对于以上三大风险在循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外部原因的分析。结果:有效加强急诊抢救室风险管理的措施包括一下几点:改善抢救整体环境、加强与其它医疗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强化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强对患者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结论:急诊抢救室属于急危重症科室,面对各种紧急情况,规避风险是急诊抢救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因为这不但能够确保护理安全,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及满意度,而本文可以给予抢救室管理人员提供风险管理的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冯莉 《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33-535
目的 观察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2年在急诊抢救室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急诊抢救室急救物品和药品的管理,加强高危环节的管理。将2012年1~12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的9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1年1~12月常规管理收治的6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率均好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实施风险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急诊抢救室设备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冬梅  陈珺  王玲 《护理学报》2009,16(24):23-25
目的保证抢救设备完好,延长抢救设备寿命,最大利用设备功能;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抢救室设备包干到人管理,并对责任人重点培养;管理负责人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与保养后负责对全科护士进行带教,考核上岗;加强培训,每周三指定1名护士模拟抢救操作1项设备,其他护士认真观摩,全科护士经验体会共享;健全科室设备档案,建立设备运行记录本,完善抢救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设备100%的完好率;增强法律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结果急诊室抢救设备在使用次数增加的情况下维修次数明显减少,因人为因素所致的设备故障降为零,无设备原因引发的意外伤害发生。结论抢救设备包于到人管理有利于增强护士责任心,有利于保证设备完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诊抢救室噪声暴露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院急诊抢救室的噪声暴露现状,为控制医院噪声、优化护理工作环境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噪声统计分析仪测量急诊抢救室各种噪声,并连续24 h监测环境噪声,分析每小时等效声级、最大声级、最小声级、平均峰值、平均中值、平均本底值.同时记录测量期间护士工作状况及引起噪声突然改变的事件.结果 急诊抢救室24 h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分别为(69.96±3.51)dB(A)和(64.84±2.66)dB(A),夜间的最大声级为(91.06±4.44)dB(A).昼间的等效声级、最小声级、平均峰值、平均中值、平均本底值均高于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间的最大声级略高于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抢救室的噪声水平远高于规定限值,主要来源于医疗设施和谈话声.应加强医护人员行为干预、医疗设备管理和环境优化,降低医院环境噪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急诊科2018年2 891例急诊抢救室就诊患者的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患者就诊规律,提高抢救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01—2018-12-31期间我院急诊抢救室所有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除外,对纳入的就诊患者,以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疾病谱的特征、就诊天数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统计资料内的2 891例患者,男1 593例,女1 298例,男女比例为1.23:1.00。就诊患者疾病前3位分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1 045/2 891,36.15%)、呼吸系统疾病(748/2 891,25.87%)和消化系统疾病(339/2 891,11.73%);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布来看,10:00~12:00是一天中最多的,占比12.7%,从季节分布看,冬季是一年中就诊患者最多的,占比26.5%。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平均治疗天数为1.58 d,最长132 d,94.1%患者在3 d内均可以转归至专科或出院。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抢救室疾病谱的分布特点以及就诊时间规律,有利于在疾病高峰出现之前做好相应的医疗准备,提高救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实施及应用效果。方法实行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实施无陪护的优质护理,患者从入室到转出进行全程责任制护理,配备导医、外勤、护理员等辅助人员,进行人性化护理管理。结果患者休息环境得以改善,优化了医疗护理秩序,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论急诊抢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模式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消毒质量,探讨改进方法。方法对2008-2011年急诊抢救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种监测对象共采样327件,合格率为96.3%。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均有不合格样品,医护人员手合格率最低。消毒液监测全部合格。结论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消毒质量,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设立专管员对急诊抢救室库房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效果研究。方法 实施专管员前后对抢救室库房内的库存量和物资种类及物品合格率进行比较。 结果 设立抢救室库房专管员后, 库房的储存量提高38.3%,物品种类增加了19.5%。物品合格率100%,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专管员的设立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急诊抢救室库房的科学化管理,为临床抢救及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0.
郭亚丽 《全科护理》2012,10(11):1026-1027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急诊科成立急诊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优化脑卒中病人急救流程;开展独创性特色的急诊科优质服务;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完善急诊病人部门间的交接;运用信息化手段确保急诊病人用药安全;简化护理文件书写;细化护理绩效管理,实行护理积分考核。[结果]开展优质护理后,病人满意度从77.8%提高至92.4%,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结论]急诊抢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降低医疗护理风险,保证病人就医安全,促进护患和谐。  相似文献   

11.
急诊疾病谱规律研究与分析(附30144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急诊就诊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就诊时间和就诊规律。探讨我院急诊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3-01-01~2006-12-30急诊科就诊资料完整的29637例16岁以上的(含16岁)患者病例以及507例急诊死亡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前十位急诊疾病的构成与顺位情况,以及急诊死亡病例疾病种类构成与顺位情况。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以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计算。并列出图表,摸索出急危重患者的构成梯次与急诊疾病谱规律。结果急诊就诊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年人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位居前五位的是:创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中毒患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外伤患者主要集中与7~9月份,8月份为高峰。全天急诊就诊高峰时间段因季节而不同。507例急诊死亡病例中,位居前四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就诊疾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时间分布特点。为急危重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资料。提示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抢救准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急诊救治各流程所用时间,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情况,统计急诊救治各流程所用的时间。结果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流程与国际指南推荐的时长存在明显延误。结论缩短救治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有较大的影响,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王宏丽 《临床医学》2011,31(7):22-23
目的分析因心跳骤停(CA)来院急救的140例患者行心肺复苏后的结果及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为有效的心肺复苏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急救的140例心跳骤停患者,分析患者复苏的方式、急救时间及复苏的结果等,为临床心肺复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结果复苏失败122例,成功18例,其中3例痊愈出院。复苏的方式、时间等对心肺复苏结果有重要影响。结论心跳骤停是急诊医学中的常见情况,急诊工作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integral role of ED thoracotomy for open cardiac massage has been extensively reviewed in adult literature, this “heroic maneuver” remains very controversial and greatly debated in children.

Methods and resul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review of emergency thoracotomies in children, performed at a European Level I trauma center between 1992 and 2008 was undertake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jury mechanism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described, with special regard to 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 A total of eleven thoracotomies were performed, ten for blunt injuries (91%), and one for perforating injury (9%), with a mean age of 7.8 years, range 2.6-15.4 years, comprising eight boys and three girls. The mean Injury Severity Score of the children with blunt force trauma was 46, ranging from 25 to 66 compared with 20 of the penetrating trauma victim. Ten of eleven patients (91%) who underwent ED thoracotomy died. Nine of them were in cardiac arrest on arrival. One patient who had a penetrating knife injury and had stable vital sign on arrival survived.

Conclusions

Similar to previous studies, out data confirmed ED thoracotomy for children in cardiac arrest from blunt trauma had universally fatal outcome.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and signs of life at arrival were predictiv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ED thoracotom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接诊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所有接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患者(70例,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70例,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耗时、心电图测量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救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态度、护理水平、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争取了抢救时间,有利于抢救成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急诊科非创伤性死亡的病因构成和救治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全年急诊科非创伤性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以上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等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平均死亡年龄为68.1岁,以70—80岁年龄段最多;23.5%的死亡病例小于60岁;非创伤性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占58.8%;猝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长。结论①心脑血管疾病占急诊非创伤性死亡病例的大部分;②应重视改善急诊危重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卡"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急诊科患者85例为实验组,2011年10月~2012年3月急诊科患者72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通过使用"急诊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入院,对照组通过院内总值班签字的绿色通道入院。比较两组等待时间、急诊抢救成功、患者满意及有效投诉情况。结果:实验组等待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患者使用"急诊绿色通道卡",能缩短相关科室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投诉,使绿色通道畅通、高效、快捷,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某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抢救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快急诊抢救患者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急诊预检分诊数据库,回顾性调查分析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急诊室抢救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不同月份、不同科室、不同去向抢救患者的滞留时间及可能的原因。结果①该院全年7966例抢救患者在急诊室滞留的时间为0.5~2998 h,中位数10 h(四分位数3~23 h);②不同月份抢救患者的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9,P=0.018),其中2月份最短,5月份最长;③患者对急诊抢救室床位占用时间最长的4个科室依次为急诊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合计达91.8%的总床位占用时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最长的4位科室依次为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④不同去向的抢救患者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71,P〈0.0001),其中以直接住院和自动出院患者的滞留时间最长;⑤滞留时间24 h以上的抢救患者中,83.4%与相应的专科病房无床有关。结论该家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的滞留状况比较严重,其中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3个科室尤为严重,主要与相应专科的病房床位供应不足有关,医院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流量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诊室危重患者流量变化及其规律,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室危重患者进入与离开抢救室时间信息,分析其日、周、月、季度流量变化规律.结果 急诊危重患者日流量变化特征明显,13:30~18:00出现一个明显的患者离开高峰,并且进、出高峰期于13:30~18:00出现重叠.周流量变化为:周日进出例次最少,周一、周六和周日进出例次相差较多.月流量变化为:1月和12月进出例次最多,5~7月进出例次相对偏少,其他月份流量变化基本相当.季度流量变化整体基本稳定.结论 急诊室危重患者进出流量存在规律性,应因时制宜,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观察学在急诊手术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 100例急诊手术患者在救护过程中全程进行护理观察.结果:1 100例急诊手术均较顺利完成,无1例发生医疗差错.结论:在急诊手术救护中运用护理观察学的方法,对提高救护水平和手术室的护理安全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