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特征.方法 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65例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型防御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应该对患者防御方式进行干预,保持稳定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使用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评定量表(DSQ)调查90名抑郁症患者。结果男女抑郁症患者因子均分处于中间水平,男性抑郁症患者四项因子分均大于女性,显示男性抑郁症患者使用防御机制的频率高于女性。与正常组对照发现,抑郁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显现、抱怨、退缩等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则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如为升华、压抑、幽默等。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与正常人明显不同,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较少选择使用成熟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调查了 10 6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和 5 1名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 :两组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防御机制差异有显著性。认为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型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摇头丸使用者的一般情况及防御方式特点.方法 以定式问卷和开放性问卷进行晤谈.结果摇头丸使用者25岁以下占57.19%,绝大多数为中等教育程度,多药滥用者占21.62%,防御方式调查发现摇头丸使用者比正常人更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结论摇头丸滥用者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对摇头丸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形成流行趋势;摇头丸使用者比正常人更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和防御方式.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13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01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组的E为(8.7±4.3)分、N为(13.8±4.6)分、L为(13.6±2.5)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00).寻常型银屑病组患者不成熟防御方式(F1)得分(4.7±1.2)、中间型防御方式(F3)得分(4.9±1.4)、掩饰因子(F4)得分(5.7±0.8),均高于对照组,成熟防御方式(F2)得分(5.2±1.3)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有情绪不稳定内倾性、不稳定性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给予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前有无物质依赖史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的差异性。方法对170例创伤后应激患者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其中物质依赖组85例,非物质依赖组85例。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问卷内容询问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HAMD评分两组患者总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物质依赖组患者的自杀、激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DS评分物质依赖组患者心跳加快、疲劳、坐立不安、生活无意义感得分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SQ评分创伤后应激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物质依赖组患者被动攻击、幻想、投射、退缩、躯体化及因子Ⅳ(掩饰)得分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运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物质依赖史的PTSD患者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与无物质依赖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迫症防御方式的特征及防御机制因子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 3 6名强迫症患者和 3 6名健康对照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耶鲁 布朗强迫量表 (Y BOCS)测查。结果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F14 .69± 1.0 3 ,F2 4.93± 0 .95 ,F3 4.92± 0 .86,F45 .3 0± 1.2 3 )高于对照组 (F13 .67± 1.0 8,F2 5 .68±1.0 3 ,F3 3 .63± 0 .71,F45 .63± 1.3 9) ( P <0 .0 5或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低于对照组 ( P <0 .0 5或P <0 .0 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焦虑、抑郁、强迫思维、强迫总分存在正相关 ,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焦虑有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 ,并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迫症防御方式的特征及防御机制因子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36名强迫症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测查.结果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F14.69±1.03,F24.93±0.95,F34.92±0.86,F45.30±1.23)高于对照组(F13.67±1.08,F25.68±1.03,F33.63±0.71,F45.63±1.39)(P<0.05或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焦虑、抑郁、强迫思维、强迫总分存在正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焦虑有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并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66例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的施测,将DSQ 3个主要因子和MMPI 10个临床量表做典则相关分析。结果: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三因子均分分别为(5.18±1.13),(5.00±1.16),(4.75±0.72);除男性化-女性化、社会内向以外,所有MMPI临床量表T分平均分均高于中国常模60分。第一对典则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713,主要反映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偏执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和社会内向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则变量相关系数为0.518,主要反映成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精神病性倾向和部分神经症性倾向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癔症(HyS)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 HyS组30例,正常对照(NC)组66例,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 HyS患者投射、退缩和躯体化防御机制分和不成熟型防御因子分[分别为(3.64±1.45)分,(5.63±2.29)分,(5.33±2.36)分,(4.74±1.27)分]均高于NC组[分别为(2.61±1.09)分,(4.33±2.02)分,(3.86±1.60)分,(3.98±0.9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1).解除、理想化、假性利他、同一化防御机制分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压抑、幽默防御机制分、成熟防御因子分和掩饰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EPQ结果:HyS患者精神质标准分、神经质标准分和掩饰标准分显著高于NC组(P<0.01)].内-外倾因子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HyS患者组成熟型防御因子分与EPQ的SP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HyS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倾向明显,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后者与患者不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精神质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测查 81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 (男 3 4例 ,女 47例 ) ,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男性组的积极应对分低于女性组 (P<0 .0 5) ,组消极应对分高于对照组 (P>0 .0 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男性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分值比女性低 (P<0 .0 5)。结论 男性抑郁症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比女性差 ,但消极应对方式与女性无差异。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男性抑郁症患者积极应对方式比女性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0例成年抑郁症患者及80例配比健康对照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包括自设一般情况问卷了解其人口学资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评估童年受虐情况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评估应对方式,运用 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童年受虐经历的相关性。结果(1)抑郁症病例组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13,P<0.01),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2.01,P<0.01);有受虐经历的抑郁症病例组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有受虐经历的健康对照组( Z=-6.134,P<0.01 ),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452,P<0.01);抑郁症组中有受虐经历的患者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经历患者(Z=-2.159,P<0.05),积极应对分值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2)抑郁症患者童年受虐经历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1;r=-0.333,P<0.05)。(3)抑郁症患者消极应对水平能够被童年受虐待总分和躯体因子共同解释占34.4%(P<0.01)。结论童年受虐经历明显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且虐待程度越重,尤其有躯体虐待,其消极应对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从历代医案数据库中提取咳嗽的965种临床描述,总结咳嗽的中医临床特征20个。发现:中西医学都强调咳嗽的节律、异常感觉、病程长短、咳声的特点及咳嗽的诱发、加重因素,发生、加重时间。相比而言,中医权威著作及历代医案中没有认识到金属音咳嗽及周期性咳嗽,历代医案中没有记载咳声短促及咳嗽与情绪的关系。而剧咳、轻咳、咳声重浊、(咳嗽)妊娠期发生、(咳嗽)咽(喉)痒诱发是西医权威著作没有关注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临床特点以及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明确诊断UACS的54例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与既往误诊原因。结果:突出表现为咳嗽,晨起咳,伴鼻部症状,咽后壁滤泡增生、黏液覆盖,婴幼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提示上气道病变。误诊最多的诊断是支气管炎,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结论:儿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是本组误诊的根本原因,诊断思维局限,一些辅助检查比如肺功能检查重视不够,未及时检查或者检查了但对结果认识不清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减少误诊的关键在于认识UACS的特点,提高对本病诊断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咳嗽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无吸烟史且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和特异性治疗疗效。方法对56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常规行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CT、肺功能、上消化道钡餐、血液学检查。必要时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鼻窦CT、纤维支气管镜、纤维鼻咽镜。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特异性治疗疗效作最后诊断。结果54例(96.4%)患者诊断明确。43例(79.6%)为单个病因,11例(20.4%)为两个以上病因。常见的致病原因依次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41.8%、哮喘22.4%、胃食管反流病(GERD)16.4%、感染后咳嗽9.0%、支气管扩张4.5%。特异性治疗后45例(80.4%)咳嗽消失。单病因咳嗽消失时间:PNDS(17.9±8.0)d、哮喘(23.0±4.7)d、GERD(59±7.0)d、感染后咳嗽(13.2±6.1)d。结论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为PNDS、哮喘、GERD,占总病因数的80.6%。大多数病人经特异性治疗后咳嗽消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分布。方法 对68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常规行X线胸片、肺功能、食道内镜、痰检查及血液学检查。必要时查支气管激发试验、24h食道PH值监测、鼻窦CT、纤维支气管镜及纤维鼻咽镜。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特异性治疗疗效作最后诊断。结果 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型哮喘30例,44.1%、鼻后滴流综合征21例,30.9%;胃食管反流病13例,19.1%;支气管结核2例,2,9%;真菌感染1例,1.5%;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1例,1.5%。结论 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及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1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联合中药射干麻黄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复发3例、7例,复发率分别为10.0%、23.33%,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复发3例、6例,复发率分别为10.0%、20.03%.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