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sCD40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表型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体外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分别以sCD40基因及空载体修饰的13(2(实验组和对照组)作为刺激细胞,尼龙毛柱法收集Balb/c小鼠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初次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7d。在培养的第1、3、4、5、7天时采用新型四唑氮盐(MTS)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第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上CD25及CD69的表达。再次进行MLC5d,在培养的第1、3、5天时检测与初次MLC相同的项目,并比较初次及再次MLC后的各项检测指标。结果初次及再次MLC后,实验组(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刺激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载体修饰的DC)。初次MLC中,实验组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25^+、CD8^+CD25^+、CD4^+CD69^+、CD8^+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上清中IL4和IL-10不能测出,而实验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再次MLC后,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2和IL-4、IL-10的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MLC体系中,经sCD40基因修饰的DC可同时作用于CD4^+和CD8^+T细胞,使CD69和CD25表达降低,引起T细胞早期活化和成熟障碍,抑制T细胞增殖及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出T细胞免疫耐受状态。  相似文献   

2.
DCs单抗对大鼠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时CD40/CD40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树突状细胞(DCs)单抗单独或与甲泼尼龙(MP)联合应用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并结合检测大鼠移植肾CD40/CD40L表达水平,探讨其抗排斥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分为5组,同系移植组,不用药实验对照组;MP治疗组:DCs单抗治疗组;DCs单抗+MP治疗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肾内CD40/CD40L表达,每一样本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大鼠DCs单抗单独或与MP联合治疗组受体鼠存活时间较不用药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其中DCs单抗+MP治疗组尤为明显,术后7d,不用药实验对照组移植肾脏组织CD40/CD40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DCs单抗+MP治疗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组及DCs单抗组(P<0.01),同系移植组表达水平最低。结论:单独应用DCs单抗或与MP联合应用均显著延长大鼠肾移植存活期,干扰CD40/CD40L共刺激通路信号传导可能是其抗排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0-CD40L存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HSP患儿,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流代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实验组治疗前后CD40-CD40L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L表达明妙增高,且治疗前表达高于治疗后(P〈0.05),CD40表达增高,但与对照组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L表达增高,且治疗前离于治疗后,表明其在HSP患儿免疫紊乱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40及CD40配体(CD40L)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初发活跃期及13例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面CD40及CD40L分子的表达.结果初发及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0分子(25.94±10.10)%及(27.34±12.94)%,均较正常对照组(13.99±5.26)%明显升高(P<0.001);初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0L分子(1.74±1.66)%较正常对照组(0.91±0.39)%亦明显升高(P<0.05).初发与复发活跃期SLE患者之间比较PBMC表达CD40及CD40L分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PBMC存在CD40及CD40L分子的异常表达,提示CD40及CD40L分子在SLF患者T、B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及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CD40在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腹膜间皮细胞CD40的表达。调节因素及其活化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用IFN-γ,TNF-α,IL-1刺激24h,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分析间皮细胞CD40表达。通过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活化间皮细胞CD40,用FACS检测分析间皮细胞ICAM-1的表达。结果 间皮细胞结构性表达低水平的CD40。IFN-γ,IL-1可显著增加间皮细胞表面CD4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以IFN-γ增幅最大,TNF-α对间皮细胞CD4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增加作用。用IFN-γ增加间皮细胞CD40表达的同时,加入CD40mAb活化CD40受体可显著增强间皮细胞ICAM-1的表达。结论 腹膜间皮细胞功能性表达CD40,其与腹腔中阳性CD40配体(CD40L^ )细胞相互作用。可能在腹腔局部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结果对于限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CD40-CD40L在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ersistent 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其在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持续性ITP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和CD40L治疗前后的表达均增高(P<0.01,P<0.05), CD40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CD40L在两组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0、CD40L的表达与PAIgG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3、0.746,P<0.05)。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信号异常可能为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之一,阻断此共刺激途径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0配体(CD40L)对CEA转基因小鼠中的树突细胞(Dc)的激活作用,并进一步评价其对DC诱导的细胞免疫的效能。方法使用CEA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通过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在体外的刺激,贴壁法定向诱导分化出未成熟DC,利用CD40L刺激DC成熟后.体外荷载CEA526-533抗原肽.使DC具备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能力。通过定量测定DC表面分子、DC分泌的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等来研究DC诱导细胞免疫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DC的IL-12分泌量为(937.81±51.99)pg/10^6 DC,明显高于对照组[(83.06±8.58)pg/10^6DC,P〈0.01]。实验组DC的促CD8+T细胞及脾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刺激CD8T细胞增殖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的IFN-γ分泌量分别为(33.900±4.550)和(5.226±0.46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脾细胞增殖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的IFN-1分泌量为(69.802±11.407)和(2.912±0.562)ng/L,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CEA转基因小鼠的动物模型中.体外使用CD40L刺激骨髓来源DC可以促进其分化成熟,该成熟DC能有效增强CEA转基因小鼠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的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供者为F344大鼠,受者为经链尿佐菌素诱导为糖尿病模型的Lewis大鼠,受者移植后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为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应用CTLA4-Ig200μg;C组:应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200μg;D组: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各200μg。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d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术后1、4、7、10d分别取各组的移植胰腺,进行常规病理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移植物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术后第1、4、7、10d取受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术后第4d取移植胰计数CD4^+CD25^+T细胞。结果病理检测显示:与A组相比,B、C组排斥反应明显减弱,D组几乎未发生排斥反应;B、C、D组IL-2的表达高峰延迟,且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组又较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D组IFN-γ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D组与B、C组的差异不显著;B、C组IL-4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较A、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与A组差异不显著;B、C、D组CD3^+、CD4^+和CD8^+T细胞数均相对减少,CD4^+CD25^+T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组比较,D组的差异最为显著。结论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大鼠胰腺移植后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偏移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多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CD40/CD40L和B7-1/CD28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0/CD40L、B7—1/CD28在肾小管间质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损伤的肾组织固有细胞上的表达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叶酸制作CD1小时鼠叶酸性肾病模型。在第1、2、3、7、14、21天分别处死动物,取其右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左肾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采血检测BUN、Scr。以抗B7—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B7-1mAb)联合叶酸应用,观察21d后,采血行BUN、Scr检测,病理图像分析肾病变区域及保护率。结果小鼠在给予叶酸后第1天,CD40、B7-1在肾小管上皮表达上调,并持续至第21天。通过蛋白印迹半定量检测,CD40在各时间点实验组肾组织表达量均增加5倍以上(P均〈0.01),在间质区域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上可见CD28和CD40L的表达。经B7-lmAb干预性治疗,小鼠死亡率从47.83%下降到11.01%。P〈0.01;BUN、Scr水平明显降低;肾组织保护率从7.45%上升至66.51%。结论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肾组织CD40/CD40L和B7-1/CD28的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B7-1mAb干预治疗能减轻上述的肾损害,为肾间质纤维化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荟  赵鹏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42-14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5例初发过敏性紫癜患儿(观察组)积极采用综合治疗,同期选择正常健康儿童45例(对照组),采集外周抗凝血进行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检测。结果:45例患儿显效42例,无效3例,无死亡患儿,有效率为93.3%。两组CD40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对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CD40L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核细胞CD40/CD40L的高表达可扩大B细胞活化的规模,从而导致大量抗体的生成而参与发病,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CD40分子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与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Envision法)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肾细胞癌组织(32例)和癌旁组织(10例)中CD40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CD40分子表达水平与肾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CD4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7.5%,与肾癌癌旁组织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0的阳性过度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CD40分子在肾癌中的异常表达可为肾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肾癌的生物学,尤其是为抑制Fas和TNFR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基因治疗肾细胞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CD40及其配体(CD40ligand,CD40L)是体内特异性免疫系统中一对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参与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其相互作用异常可导致免疫紊乱或缺陷。近年来,研究表明,CD40—CD40L途径在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已证实,CD40在肾脏多种实质细胞上皆有表达。由于免疫应答和免疫炎症是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CD40—CD40L途径与肾脏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巨噬细胞CD40L表达在腹膜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CD40配体(CD40L)表达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腹膜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CAPD患者急性腹膜炎时腹透透出液中巨噬细胞CD40L,表达,并与CAPD非腹膜炎患者比较,结果:急性腹膜炎发生时,透出液中表达CD40L阳性巨噬细胞数显著增多。巨噬细胞表达CD40L水平显著增加,与非腹膜炎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急性腹膜炎缓解后,患者透出液中表达CD40L阳性巨噬细胞数及巨噬细胞表达CD40L水平均较发作期显著降低(P<0.05),结论:CAPD腹膜炎时巨噬细胞高表达的CD40L对于限制腹膜炎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CD133是新近发现的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众多的实验表明,脐血CD133^+细胞能在体外得以扩增,我们选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作为培养的起始细胞,应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研究脐血MNC中CD133^+细胞在此培养体系的扩增效果,并检测CD133^+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CD62L的表达率,评估扩增后的脐血CD133^+细胞的归巢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特点、与临床观测指标的关系及抗结核治疗对患者细胞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平台流式细胞术检测骨关节结核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及百分比,并与恶性骨肿瘤患者和健康人比较。结果 初治骨关节结核组CD4及CD8T细胞绝对数较健康对照组低(P〈0.01)。骨关节结核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青年组CD8T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P〈0.01),CD4/CD8显著低于中年组及老年组(P〈0.01)。T细胞亚群各参数与PPD反应直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脊柱结核合并脓肿组CD4/CD8较低,CD8T细胞百分比较高(P〈0.01)。结论 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以中老年组更明显。脊柱结核是否形成脓肿与CD8T细胞有关。初治骨关节结核患者经1~2个月化疗后,细胞免疫状况改善,是病灶清除术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叶氏狼疮方在诱导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中有无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LN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设立4个培养亚组:空白(blank)、植物血凝素(PHA)、狼疮方血清(lupus formula serum,LFS)、PHA+LFS组。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及其条件培养后CD3+T细胞表面分子CD28,CD40L,LFA-1a和CTLA-4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活动性LN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40L、LFA-1a和CTLA-4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上调(P均〈0.01);PHA可诱导健康对照T细胞表面CD28和CD40L表达明显上调(P均〈0.01),但对其CTLA-4和LFA-1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均〉0.05);而PHA对活动性LN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上述指标表达均有明显上调作用(P均〈0.05);叶氏狼疮方对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表面上述指标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逆转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LFA-1a过度表达(P均〈0.05),对其CD28和CTLA-4过度表达无明显影响(P均〉0.05);且叶氏狼疮方对PHA所诱导的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40L和LFA-1a表达增加亦有明显抑制。结论:叶氏狼疮方可能主要通过下调T细胞CD40L和LFA-1a表达水平来诱导LN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重建。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对52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CD4和CD25双重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标记Treg和CD4+T细胞,对20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CD8EnVision法染色标记CD8+T细胞,光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对癌组织中Treg细胞和CD4+T,CD8+T及CD4+T/CD8+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正常肝组织作对照。结果示8例正常肝组织中未发现Treg细胞。52例肝癌、癌旁组织中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7.6308±2.8368和5.1654±1.6718(P=0.000);肝癌中Treg细胞数目与肿瘤大小、有无子灶、有无癌栓及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有关,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肝硬化、术前AFP浓度、肿瘤有无包膜及肿瘤Edmondson分级无明显关系(均P>0.05);肝癌中Treg细胞数量与其浸润性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CD4+T/CD8+T值呈显著负相关(r=-0.539,P=0.014;r=-0.545,P=0.000),而与浸润性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布无关(r=-0.403 P=0.078)。提示肝癌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可能通过抑制肿瘤局部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促进肿瘤的进展以及侵袭或转移;肝癌组织中的Treg细胞数量可能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中的表达以及脂多糖(LPS)的调节作用,并探讨PPAR-γ天然配体15d-PGJ2及人工合成配体ciglitazone对RPMCs表达CD40和ICAM-1的影响。方法分离及培养RPMCs,常规传代及鉴定,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研究。LPS不同浓度(0.1、1.0、10、50及100μg/ml)、LPS(1μg/ml)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及15d-PGJ2(3μmol/L)、ciglitazone(10μmol/L)作用细胞36h后收集细胞。RT-PCR检测PPAR-γ、CD40以及ICAM-1 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PAR-γ在RPMCs中的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及ICAM-1蛋白表达。结果(1)常规培养的RPMCs表达一定量PPAR-γ,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RPMCs细胞核内,在细胞浆微弱表达。(2)随着LPS浓度逐渐增大,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LPS浓度为10μg/ml时其表达为最高峰。LPS(1μg/ml)作用12h时PPAR-γ蛋白表达最强,PPAR-γ1表达高于PPAR-γ2;之后显著降低,持续至72h。(3)LPS刺激后RPMCs CD40mRNA表达显著增强;15d-PGJ2、ciglitazone显著降低CD40 mRNA表达(P均〈0.01)。(4)LPS刺激后RPMCs ICAM-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15d-PGJ2增加LPS介导的ICAM-1 mRNA表达(P〈0.01),但显著抑制ICAM-1蛋白表达(P〈0.05)。ciglitazone对LPS介导的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均〈0.05)。结论RPMCs结构性表达PPAR-γ。LPS调节PPAR-γ表达呈现先增强后抑制趋势。PPAR-γ配体可显著抑制LPS介导的CD40mRNA和ICAM-1蛋白的表达。提示RPMCs功能性表达PPAR-γ.可能通过负性调节炎症介质分泌而参与腹腔局部防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发病与患者血清CD40及其配体(CD40L)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诊断明确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组)与26例健康人群(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CD40和CD40L水平,应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CD40/CD40L与腹主动脉瘤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CD40浓度为(96.20±26.26) ng/L,高于正常组的(76.22±6.39)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D40L浓度为(746.20±215.46) ng/L,明显高于正常组的(503.07±75.32)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A患者血清CD40和CD40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CD40/CD40L可能参与了AAA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肿瘤细胞RNA转染活化的B细胞诱导的CTL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鼠B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分离、纯化B淋巴细胞,并在CD40配体(CD40L)和重组小鼠白介素4(rmIL-4)联合作用下活化;将活化B细胞与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提取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B淋巴细胞作为实验组,并以小鼠肝细胞RNA,脂质体,1640培养基转染作为对照组。检测转染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情况。转染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诱导、扩增CTL;以CTL作为效应细胞,Hepa1-6为靶细胞,检测CTL杀伤活性。检测转染后刺激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结果转染Hepa1-6总RNA的B淋巴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RNA对照组(P0.05)、脂质体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经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将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与对照组B细胞诱导的特异性杀伤率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L活化的B淋巴细胞刺激的T细胞,分泌INF-γ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肝癌细胞Hepa1-6总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可有效诱导CTL杀伤肝癌细胞,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