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与方法合成一个新的配体HPIA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HPIA)]ClO4(bpy=2,2′-联吡啶,HPIA=2-(2-羟基苯基)咪唑并[4,5-f]苊),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核磁共振谱表征配体及配合物;用电子吸收光谱和黏度测试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结果与结论配合物[Ru(bpy)2(HPIA)]ClO4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2.
DNA靶向手性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2个手性钌(Ⅱ)多吡啶配合物Λ-[Ru(bpy)2(P-NPIP)](PF)2·2H2O(1)和Λ-[Ru(bpy)2(p-tFPIP)](PF6)2·2H2O(2),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配合物2与DNA分子的识别机制及其光裂解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MTT方法评价手性钌(Ⅱ)配合物1和2对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方法 合成了一种新型钌多吡啶配合物[Ru(phen)2CPIP](PF6)2,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电喷雾质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有很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方法合成一个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4,7-dmp)2(PYNI)](ClO4)2[4,7-dmp=4,7-二甲基-1,10-菲咯啉,PYNI=2-(2′-吡啶)萘基咪唑],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对该配合物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黏度测试和DNA熔点测定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与结论配合物[Ru(4,7-dmp)2(PYNI)](ClO4)2与DNA之间通过插入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合成一个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dmp)2(dpip)]2 (dmp=1,10-邻菲咯啉,dpip=2-(6,9-二氧环己环苯基)咪唑并[4,5-f]邻菲咯啉),研究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元素分析、质谱和1H NMR对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黏度测试、DNA熔点变化和圆二色谱研究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与结论 所合成的配合物结构得到确证,该配合物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合成钌配合物[ Ru (MeIm)4(bpy)]2+并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肝癌活性.方法 利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溴化乙啶(EB)竞争结合实验检测其与DNA的结合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其对3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HCC-LM3和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用 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流式细胞仪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合成并表征了金属钌配合物[ Ru(MeIm)4(bpy)]2+,同时竞争结合实验表明其能取代EB结合DNA.该化合物可抑制HepG2、HCC-LM3和MHCC-97L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该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且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ub-G1凋亡峰越增加.31.25~125 μg/ml钌配合物阻滞细胞于G0/G1期,而浓度达250 μg/ml时则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 合成的目标产物钌配合物[Ru( MeIm)4(bpy)]2+在体外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合成钌配合物[Ru(MeIm)4(bpy)]2+并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肝癌活性。方法利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溴化乙啶(EB)竞争结合实验检测其与DNA的结合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其对3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HCC-LM3和MHCC-97L细胞增殖的影响,用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以流式细胞仪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合成并表征了金属钌配合物[Ru(MeIm)4(bpy)]2+,同时竞争结合实验表明其能取代EB结合DNA。该化合物可抑制HepG2、HCC-LM3和MHCC-97L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该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且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ub-G1凋亡峰越增加。31.25~125μg/ml钌配合物阻滞细胞于G0/G1期,而浓度达250μg/ml时则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合成的目标产物钌配合物[Ru(MeIm)4(bpy)]2+在体外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Δ-[Ru(bpy)2(py)2][o,o′-dibenzoyltartrate].12H2O和3-醛基色酮为原料,制备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Δ-[Ru(bpy)2IPBP]2 (Δ-1)(bpy=bipyridine,IPBP=2-(4-甲苯并吡喃-2-酮)咪唑[4,5-f][1,10]菲咯啉),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MTT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Δ-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当配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配合物Δ-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Ru(bpy)2(PY)2][o,o'-dibenzoyltartrate]·12H2O和3-醛基色酮为原料,制备手性钌多吡啶配合物△-[Ru(bpy)2IPBP]^2+(△-1)(bpy:bipyridine,IPBP:2-(4-甲苯并吡喃-2-酮)咪唑[4,5-f]^[1,10]菲咯啉),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NMR)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MTT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当配合物浓度为50μg/mL时,配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肺腺癌细胞HCT-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手性钌配合物Λ-[Ru(bpy)2(pyip)]2+(Λ-OMe)、Δ-[Ru(bpy)2(pyip)]2+(Δ-OMe)及其外消旋化合物[Ru(phen)2p-MOPIP]2+(dl-OMe)在体外实验中的抗肿瘤活性。[方法]3种配合物分别作用于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肺腺癌上皮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舌鳞状细胞癌株(SCC-9)48 h,以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为正常对照细胞株,顺铂为阳性对照药物,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筛选出其中半抑制浓度(IC50)最小的药物和药敏作用最好的肿瘤细胞。筛选出药物和肿瘤细胞后,再用MTT法测定24、48、72 h相应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Hoechest33342染色法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MTT法筛选出Λ-OMe对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好,即(IC50)最小,在作用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为:7.4 mg/L,且呈现很好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oechest33342染色显示,在药物处理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药物促凋亡作用越明显。[结论]手性钌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以Λ-OMe抗肿瘤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虫草素(3′-脱氧腺苷)为配体,合成了3种钌(Ⅱ)配合物[Ru(L)2(DOA)]Cl2(L=bpy,1;phen,2;dmbpy,3;DOA=3′-脱氧腺苷),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MTT法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对皮肤癌细胞A375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其抗肿瘤活性优于配体虫草素;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结论以虫草素为配体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微波辅助合成技术制备芳烃钌(Ⅱ)化合物[(η6-C6H6)Ru(PIP) Cl] Cl·2H2O(3).方法 首先以RuCl3·nH2O、1,3-环己二烯和1,10-邻菲哕啉为原料微波辐射下制备得到芳烃钌前体[(η6-C6H6)RuCl2]2(1)和2-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哕啉(PIP,2),然后,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微波辐射1与2制备芳烃钌(Ⅱ)配合物3;采用ESI-MS、IR、1H-NMR、13C-NMR对目标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60℃条件下,化合物1与2在二氯甲烷溶液微波辐射30 min,制备得到了芳烃钌配合物3,反应产率为90.3%;目标产物经ESI-MS、IR、1H-NMR和13C-NMR表征,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结论 与传统加热方法相比,微波辅助合成芳烃钌配合物明显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产率.  相似文献   

13.
用密度泛函(DFT)法,对配合物[Ru(phen)2(6,6’-2R-dpq)]^2 (R=F,H,OH)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探讨了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其抗癌活性的关系:主配体上6,6’位上F原子的取代有利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增加配合物的抗癌活性。计算结果能较好地预测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及为具有较高活性配合物的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设计并合成高效新型的钌配合物抗肿瘤药物.方法 合成L-蛋氨酸酰-(8-喹啉基)胺(MHQA)和N-叔丁氧羰基MHQA缬氨酸酰-(8-喹啉基)胺(TMHQA),以这两种配体为基础合成了Ru(Ⅲ)配合物Ru(MHQA)和Ru(TMHQA).用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表征和推测两种配合物的结构.针对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HL-60)、人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测试了配体及其Ru(Ⅲ)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 该类Ru配合物在一定浓度下(1×10-6mol·L-1)对不同肿瘤细胞都有很高的抑制活性,且比相应配体显著增强.结论 Ru(MHQA)和Ru(TMHQA)配合物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期望将来从该类配合物中发现生物活性更突出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合成1个新型铋卟啉配合物,并对其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5-(3'-吡啶基)-10,15,20-三甲氧苯基卟啉(MPyTMOPP)和硝酸铋为原料制备新型铋(Ⅲ)卟啉配合物Bi(MPyTMOPP)NO3,采用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电喷雾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化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用DNA热变性实验及荧光分析法研究了β-榄香烯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热变性实验表明β-榄香烯可使小牛胸腺DNA的热变性温度Tm值下降2℃,小牛胸腺DNA(30μg/ml)与β-榄香烯(20μg/ml)温育后.激发波长为3.4nm,发射波长为358nm,其荧光强度为0.315,此时小牛胸腺DNA(30μg/ml)的荧光强度仅为0.020,用酵母的t-RNA与-β-榄香烯实验也取得类似的结果。对β-榄香烯的抑癌机理用量子化学CNDO/2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探讨。β-榄香烯的前沿轨道能级ELUMO=0.0168 au EHOMO=03239au鸟嘌呤的ELUMO=0.1629au其EHOMO=-0.25960au胸腺嘧啶的ELUMO=0.1324au.其EHUMO=0.3550au脲嘧啶的ELUMO-=0.0888au其EHOMO=-03940au。上述计算结果提示β-榄香烯与核酸碱基的前沿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β-榄香烯上的一个甲基带有较正的静电荷,该甲基可能与核酸碱基上的氮原子存在分子间选择性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环丙沙星-铽(Tb3+-CI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铽(Ⅲ)与环丙沙星反应形成的络合物与小牛胸腺DNA分子作用,进行扫描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并用改良后的荧光猝灭方程求算出Tb3+-CIP与DNA的结合常数.结果 Tb3+-CIP的紫外吸收光谱随DNA浓度增加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在290 nm处形成一等吸收点.DNA能显著增强Tb3+-CIP体系的荧光,结合常数KA=1.43×104 L·mol-1.结论 Tb3+-CIP可以与DNA相互作用,作用方式存在静电和插入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合成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KR)与Zn(II)1∶1的配合物[Zn(KR)(H2O)3(NO3)].4H2O,并研究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合成KR与锌的配合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了KR及其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 KR及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均以插入方式嵌入到DNA双链的碱基对之间。配合物表现出比KR更强的插入键合作用。结论 KR的锌配合物抗肿瘤能力比KR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设计合成血管生成抑制剂候选物——去甲苔藓葸噻吩.方法 以1,8-二羟基-9,10-蒽醌为原料,5,7-二羟基-1-羧基-6-酮-6H-蒽[1,9-bc]噻吩为关键中间体,脱羧反应为关键步骤,经5步反应合成目标分子.结果 以10.1%的总收率合成去甲苔藓蒽噻吩,其结构为MS、IR、UV、<"1H-NMR、13C-NMR和2D-NMR所证实.结论 成功地合成了去甲苔藓蒽噻吩.其合成路线具有原料易得、经济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加替沙星与DNA的相互作用及镁(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与DNA的作用方式和镁(Ⅱ)对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DNA的热变性实验、黏度测定等方法,研究加替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及镁(Ⅱ)对加替沙星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加替沙星以沟槽键合方式与DNA相互作用,其猝灭常数为(4.63±0.11)×103 L/mol;Mg(Ⅱ)使加替沙星与DNA的作用增强,对加替沙星与DNA的结合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