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促进猪皮肤软组织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V.A.C.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V.A.C.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3d,对照组油纱布换药,治疗组采用-15kPa负压的V.A.C.治疗。于伤后不同时间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部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部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的表达,部分组织匀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伤后第3天活组织内的1CAM阳性细胞数为(18.42&;#177;2.94)个/400倍视野,MPO活性为(2.60&;#177;0.35)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组MPO活性在治疗后第3天增高至(10.54&;#177;1.6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降至(2.34&;#177;1.14)活力单位/g组织;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MPO活性为(3.50&;#177;0.8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增高至(7.14&;#177;0.90)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6天,两组MPCI活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V.A.C.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治疗组肉芽组织中的1CAM阳性细胞数增至(88.53&;#177;14.98)个/400倍视野;对照组常规换药第9天1CAM阳性细胞数才增至(123.07&;#177;14.23)个/400倍视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CAM阳性细胞数在治疗后1~24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猪爆炸伤感染创面中炎症反应不足;V.A.C能迅速增强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创面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V.A.C.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V.A.C.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3d,对照组油纱布换药,治疗组采用-15kPa负压的V.A.C.治疗。于伤后不同时间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部分苏木精-伊红染色,部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表达,部分组织匀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伤后第3天活组织内的ICAM阳性细胞数为(18.42±2.94)个/400倍视野,MPO活性为(2.60±0.35)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组MPO活性在治疗后第3天增高至(10.54±1.6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降至(2.34±1.14)活力单位/g组织;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MPO活性为(3.50±0.8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增高至(7.14±0.90)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6天,两组MPO活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V.A.C.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治疗组肉芽组织中的ICAM阳性细胞数增至(88.53±14.98)个/400倍视野;对照组常规换药第9天ICAM阳性细胞数才增至(123.07±14.23)个/400倍视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ICAM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观察不同负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后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唐都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用电雷管在10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40个爆炸伤创面,按随机数分为5组:对照组、-10 kPa治疗组、-15 kPa治疗组、-20 Pa治疗组和-25 kPa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第3天,对照组常规换药,各治疗组分别用相应负压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并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对照组,-10,-15,-20,-25 kPa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32.8&;#177;1.6),(27.1&;#177;1.5),(25.8&;#177;1.0),(26.4&;#177;1.1),(27.8&;#177;1.4)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创面面积为(10.76&;#177;0.42)cm^2,治疗3 d后扩大至(13.30&;#177;0.43)cm^2,随后面积逐渐缩小;各治疗组从治疗后第1天(伤后第4天)起创面面积维持不变或略缩小,其后创面面积逐渐缩小.对照组创面在伤后3~6 d,创面深度由(1.65&;#177;0.25)cm加深至(2.43&;#177;0.25)cm,治疗后19 d,肉芽组织长满伤口.各治疗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深度就开始变浅;-15 kPa治疗组伤后第9天肉芽组织已长平伤口,其他治疗组肉芽组织于第14天内填满伤口.治疗前各组创面中的细菌数高达3&;#215;10^7 CFU/g,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第3天,各治疗组细菌数迅速下降到1&;#215;10^5 CFU/g,治疗后第6天降至1&;#215;10^4 CFU/g.对照组创面内的细菌数下降缓慢,在治疗后第9天才降至(19.54&;#177;3.67)&;#215;10^5 CFU/g;治疗后第19天仍高达(3.26&;#177;0.83)&;#215;105CFU/g.治疗后各时间点各组创面的创面面积、深度和细菌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25~-10 kPa压力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均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组织中的细菌数,以-15 kPa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观察不同负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后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唐都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用电雷管在10只15~20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40个爆炸伤创面,按随机数分为5组:对照组、-10kPa治疗组、-15kPa治疗组、-20Pa治疗组和-25kPa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第3天,对照组常规换药,各治疗组分别用相应负压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并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对照组,-10,-15,-20,-25kPa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32.8±1.6),(27.1±1.5),(25.8±1.0),(26.4±1.1),(27.8±1.4)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创面面积为(10.76±0.42)cm2,治疗3d后扩大至(13.30±0.43)cm2,随后面积逐渐缩小;各治疗组从治疗后第1天(伤后第4天)起创面面积维持不变或略缩小,其后创面面积逐渐缩小。对照组创面在伤后3~6d,创面深度由(1.65±0.25)cm加深至(2.43±0.25)cm,治疗后19d,肉芽组织长满伤口。各治疗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深度就开始变浅;-15kPa治疗组伤后第9天肉芽组织已长平伤口,其他治疗组肉  相似文献   

5.
负压引流对人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探讨其组织修复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2003—01/2004—08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慢性创面患者5例。对5例慢性创面患者给予持续性负压引流治疗(-1.6kPa压力),分别于吸引前以及吸引后1,3,5,7d天切取创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CNA表达及其标记指数的变化,AgNOR染色观察其核仁区AgNORs颗粒数的变化。结果:负压吸引前,PCNA阳性表达较少,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和皮肤毛囊以及皮脂腺细胞,随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使用时间的延长,真皮层中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中,出现PCNA阳性细胞;AgNORs颗粒数增加(P&;lt;0.05)。第一组病例治疗前PCNA标记指数和AgNOR颗粒数分别为0.21,1.01,治疗5d后为0.49和2.12。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增强慢性创面修复细胞的增生活性.激活修复细胞,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人慢性创面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探讨其组织修复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2003-01/2004-08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慢性创面患者5例。对5例慢性创面患者给予持续性负压引流治疗(-1.6kPa压力),分别于吸引前以及吸引后1,3,5,7d天切取创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CNA表达及其标记指数的变化,AgNOR染色观察其核仁区AgNORs颗粒数的变化。结果:负压吸引前,PCNA阳性表达较少,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和皮肤毛囊以及皮脂腺细胞,随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使用时间的延长,真皮层中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中,出现PCNA阳性细胞;Ag-NORs颗粒数增加(P<0.05)。第一组病例治疗前PCNA标记指数和AgNOR颗粒数分别为0.21,1.01,治疗5d后为0.49和2.12。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增强慢性创面修复细胞的增生活性,激活修复细胞,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骨科创伤及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3例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植皮手术治疗,将1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1例,采用心理护理、健康训练和VSD技术,对照组82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换药次数、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愈合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76±0.48)次、(10.86±2.37)d、(14.52±3.19)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9.48±1.49)次、(22.24±4.73)d、(30.38±7.62)d,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愈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9.27%(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9.88%,显著低于对照纽患者29.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是专门针对骨科创伤创面进行的护理方法,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加快创伤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透明质酸对创面愈合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在小型猪背部去中厚皮片后的创面上应用不同含量、剂型的外源性透明质酸,于术后第3,7,14,21及28天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创面的上皮化速度快,真皮中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其愈合后的组织结构更接近正常皮肤。结论:外源性透明质酸能促进皮肤创面愈合,并能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急诊四肢Ⅱ类手术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VSD组38例,采用VSD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手术及引流方法治疗。观察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脓毒症发生率、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率、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等级(甲级/乙级/丙级)比率、住院天数以及治疗总费用(不含内置物)等。结果两组患者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不含内置物的治疗总费用四个计量指标在VSD组均明显低于未应用VSD的对照组(P<0.05),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脓毒症发生率在VSD组均明显低于未应用VSD的对照组(P<0.05),伤口愈合等级(甲级/乙级/丙级)比率VSD组也明显优于未应用VSD的对照组(P<0.05)。结论在处理四肢Ⅱ类手术创面时,早期、急诊应用VSD具有吸附坏死组织和创面渗出物、持续创面主动引流和预防感染等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脓毒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负压封闭引流对兔创面氧分压及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后不同负压值对兔创面局部氧分压和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创面模型12只并随机分组,其中实施VSD手术6只(负压组),以不同负压值(-75 mmHg、- 125 mmHg、- 225 mmHg和-35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吸引7d,分别于各时间点用组织氧分压测量仪监测创面局部组织氧分压( Pt02)变化;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VSD敷料和创面大小的变化;用细菌培养检测创面有无厌氧菌生长;用光镜观察HE染色后创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愈合情况,并同时设立建模前实验兔(正常组)、VSD假手术实验兔(假手术组)和建模后常规换药实验兔(常规组)各6只进行对照。结果 负压组PtO2为(1.68±0.03) kPa且7d内逐步降低,常规组Pt02为(2.82±0.37) kPa,正常组Pt02为(5.79±0.50)kPa,负压组PtO2较常规组和正常组显著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负压值的增高,同一时间点的Pt02进一步降低;术后5s时即降为初始Pt02的80.94%。VSD敷料经负压吸引后面积显著性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 min即缩小为原敷料面积的65.36%。经物理负压治疗,负压组创面面积较常规组显著性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时缩小为初始面积的62.82%。其中- 350 mmHg组的创面变化率显著性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压组创面未见厌氧菌生长。结论 VSD技术可显著降低创面PtO2,且未见厌氧菌生长。- 350 mmHg压力下可显著缩小VSD敷料,协助收敛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Vacuum Assisted Closure, VAC)对人慢性创面治疗前后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CD34]的影响. 方法对 5例慢性创面患者给予持续性 VAC治疗(- 15.96 kPa压力),分别于吸引前以及吸引后 1, 3, 5, 7 d切取创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VEGF, CD34表达及其标记指数、微血管密度的变化. 结果负压吸引前, VEGF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中偶见阳性表达,随 VAC时间的延长,真皮层中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出现 VEGF阳性表达,标记指数增加( F=41.819,P< 0.05). CD34在 VAC治疗后表达的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强( F=21.691,P< 0.05). 结论 VAC能明显增强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 , 促进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12.
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促进刨面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在体促进创面愈合能力,为该人工皮肤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覆盖感染创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大鼠24只,每只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创面2个,每个创面涂1×105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大鼠模型,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将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和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分别覆盖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上,空白对照组无覆盖,通过细菌学、病理、免疫组化检查,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好,空白对照组差,实验组创面感染轻、创面收缩好,24 h痂下细菌计量实验组为(8.09±2.51)×104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5.91±2.51)×105 CFU/g和空白对照组(5.55±2.18)×107 CFU/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创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少,愈合最快最好,对照组有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渗出、出血、坏死;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染色强阳性,对照组散在阳性,空白对照组染色阴性.结论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有抗菌、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其作用优于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是理想的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造成皮肤缺损,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治疗组),油纱布为对照(对照组)。②观察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③于手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各时间点随机抽取6只大鼠过量麻药处死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④伤口愈合率(%)=犤(原有创面总面积-观察时创面面积)/原有创面总面积犦×100。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透射电镜下可清楚地看到M12菌细胞的形状为椭圆至杆状,挺直或稍弯曲,无鞭毛,不运动。M12静态培养,在液面产生纤维素液膜,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状液膜,外表均匀光滑,质地柔韧。②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该膜表面孔径为20~50μm。③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宏观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④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率:治疗组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犤(16.17±2.14)%比(11.83±1.94)%,P<0.05;(70.54±6.35)%比(55.28±6.63)%,(92.60±5.62)%比(78.73±6.24)%,(100.00±0.00)%比(93.67±6.33)%,P<0.01犦。⑤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结论:①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②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合适的三维支架,可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逐渐长入。③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AC)治疗体表慢性溃疡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的VAC治疗321例体表慢性溃疡患者,严格清创,根据创面的情况修剪医用海绵,将带侧孔的引流管插入海绵,用海绵敷料填塞创面,再用手术薄膜封闭敷料和创面,最后连接负压引流瓶及负压源(采用20kPa的负压),使负压作用于创面,连续予负压封闭治疗24~72h后更换敷料1次,创面长出新鲜肉芽后进行植皮手术或直接缝合作为临床观察终点,分析疗效。结果:321例患者显效320例(99.6%),有效1例(0.4%)。321例经手术后创面全部愈合。其中压力性溃疡新鲜肉芽形成所需时间为30~96d,中位时间45d,无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改良VAC治疗体表慢性溃疡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 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15;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造成皮肤缺损,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治疗组),油纱布为对照(对照组)。②观察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③于手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各时间点随机抽取6只大鼠过量麻药处死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④伤口愈合率(%)=[(原有创面总面积-观察时创面面积)/原有创面总面积]&;#215;100。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透射电镜下可清楚地看到M12菌细胞的形状为椭圆至杆状,挺直或稍弯曲,无鞭毛,不运动。M12静态培养,在液面产生纤维素液膜,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状液膜,外表均匀光滑,质地柔韧。②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该膜表面孔径为20~50μm。③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宏观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少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率:治疗组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6.17&;#177;2.14)%比(11.83&;#177;1.94)%,P〈0.05;(70.54&;#177;6.35)%比(55.28&;#177;6.63)%,(92.60&;#177;5.62)%比(78.73&;#177;6.24)%.(100.00&;#177;0.00)%比(93.67&;#177;6.33)%,P〈0.01]。⑤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 结论:①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②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合适的三维支架,可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逐渐长人。③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失神经支配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寻求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烧伤整形实验室完成。选取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失神经支配组、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有神经支配组,每组20只。在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失神经支配组大鼠的脊柱上作一个2cm×2cm的矩形全层皮肤缺损,切断0.5cmT11~L2神经,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组大鼠只做同样的皮肤缺损,但不阻断神经。对各组大鼠损伤创面进行清洁消毒,并在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创面上应用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3,6,9,12,15d后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检测各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标记指数。结果:80只SD大鼠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无明显感染,分泌物少,随负压引流作用时间的延长,肉芽组织鲜红,呈细颗粒状;失神经支配组和有神经支配组创面均有感染。②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核中可见大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与失神经支配组和有神经支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失神经支配组。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够明显促进失神经支配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升高,刺激创面的血管生成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失神经支配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影响,寻求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烧伤整形实验室完成。选取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失神经支配组、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有神经支配组,每组20只。在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失神经支配组大鼠的脊柱上作一个2cm&;#215;2cm的矩形全层皮肤缺损,切断0.5cm T11~L2神经,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组大鼠只做同样的皮肤缺损.但不阻断神经。对各组大鼠损伤创面进行清洁消毒,并在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创面上应用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3,6,9,12,15d后取创周皮肤和创面内肉芽组织,检测各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标记指数。 结果:80只SD大鼠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无明显感染,分泌物少,随负压引流作用时间的延长,肉芽组织鲜红,呈细颗粒状;失神经支配组和有神经支配组创面均有感染。②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核中可见大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与失神经支配组和有神经支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有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有神经支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负压引流组和失神经支配组。 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够明显促进失神经支配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升高,刺激创面的血管生成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8.
19.
A new method for wound management, vacuum-assisted closure (VAC) is a technique that applies negative pressure to a wound bed through a porous, open-cell foam that fills the wound cavity. Its advantages include rapid wound healing, reduced pain, shorter hospital stays, lower medical costs, and fewer nursing responsibilities. It can also be used with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ultiple wounds. The tool may be used to address wounds that are appearing more frequently now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re prolonging the lives of elderly patients. Reducing costs associated with wound treatments is therefore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in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